“华中第一高楼”停工是笑话?绿地不怕被“吸血”? || 焦点

“华中第一高楼”停工是笑话?绿地不怕被“吸血”? || 焦点
2020年01月10日 17:03 无冕财经

作者:陈欣苗

编辑:陈涧

设计:甄开心

 实习生:蔡旖忻

“摩天大楼专业户”正面临困顿。

“这个项目15万平方米的裙楼已经开业了,说停工简直是个笑话。”1月8日,绿地控股(600606.SH,以下简称“绿地”)董事长张玉良回应武汉绿地中心停工质疑时表示,“重大型战略项目怎么可能随便停工?”

2019年11月11日,网上流传出一则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向绿地发出的工程联系函,称武汉绿地中心因欠付巨额工程进度款,已被迫实行全面停工。12月5日,绿地主动回应工程进度,称“相关工作运转良好,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但也止不住市场对绿地资金链的质疑。

摩天大楼项目曾为绿地开疆扩土立下汗马功劳,但在当下融资端紧缩、调控趋严的市场环境下,耗资巨大、盈利难、开发周期长的摩天大楼,正成为绿地的严峻考验。

高楼停工传言背后

从“中国第一高楼”到“华中第一高楼”,再到欠款停工,武汉绿地中心这个超高层项目自2011年动工以来便命途多舛。

武汉绿地中心位于武昌滨江商务区,是武汉国际金融城核心部分。2010年拿地时,武汉绿地中心设计高度为606米。两年后又宣布加高至636米,目标是超过632米的上海中心,冲刺“中国第一高楼”。

然而,在2017年突破500米后,武汉绿地中心开始遭遇“限高”波折。据《中国经营报》报道,早在2017年1月14日,武汉绿地中心就被责令停工。同年7月,武汉市城管委再次下发督办函,要求暂停项目建设,按照航行评估结果要求对施工塔吊等相关设施进行整改,务必使其高度不得超过500米。

直到2019年1月,武汉绿地中心99层主体结构封顶,建筑高度尘埃落定,由636米直降至475米。至此,“中国第一高楼”殊荣归还上海中心,留得“华中第一高楼”。

▲武汉绿地中心在施工,图片来自乐居财经。

规划频繁改动之下,竣工时间也一再拖延。绿地最新披露的工程进度信息显示,武汉绿地中心外立面预计于2020年中完工,内部办公和酒店区段预计于2020年底、2021年6月交付,但并未披露具体竣工时间。

无独有偶,在武汉绿地中心被曝停工的一个月后,有未来“西南第一高楼”之称的成都绿地中心蜀峰468项目也陷入“停工”漩涡。据《中国经营报》消息,绿地成都中心蜀峰468项目已从2019年9月1日起停工,至今已超过百天。

不过绿地再次否认停工传闻,并表示项目预计于2021年12月30日竣工。但这一时间比原本计划的2019年底又延迟了一年。

实际上,自2016年“23座摩天大楼难产”的争议开始,超高层项目“停工”、“施工进度缓慢”的质疑便萦绕在绿地身上。

无冕财经研究员梳理发现,上述两个项目之外,同位于武汉的“汉阳第一高楼”、“光谷第一高楼”也进度缓慢;苏州太湖东岸地块、江苏无锡地块规划里385米、200米高的摩天大楼,至今未见动工,但匹配的住宅项目多已售出。

超长的开发周期、巨额的资金沉淀,以及随之而来的空置率问题,让多数开发商对超高层项目望而远之,但绿地十分热衷。

从2005年建成首座超高层项目南京绿地中心·紫峰大厦至今,绿地在郑州、西安、广州、济南、合肥、南昌、北京等地复制了这些建筑奇迹,并统一冠名为“绿地中心”。

作为“摩天大楼专业户”,绿地的逻辑在于,通过帮助政府建地标性建筑,低成本拿到政府配比的住宅等用地来获取较大收益。张玉良亦曾公开表示,绿地有些项目的土地成本较低,因为有地方政府的鼓励政策。

比如,通过武汉绿地中心项目,绿地获得了4个地块,总可建面积达155万平方米,折合楼面价仅3482.58元/平方米;武汉绿地中心占地面积仅约1/16,其余3个地块均以居住用地为主。

目前,除武汉绿地中心所在的地块外,其余3块土地上建设的1栋写字楼、2栋商用公寓、4个住宅项目已相继出售。2019年11月17日,距武汉绿地中心被曝停工不到一周,该项目住宅“海珀滨江”开始为售卖预热。据知情人士透露,该盘预计价格不会低于3万元/平方米。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摩天大楼项目,绿地还能获得不少补贴。2018年,有48家上市公司获得了超过亿元的政府补贴,其中绿地获得的补贴达到5.4亿元,排在第六位。

会不会被拖垮?

2004年开始尝试超高层起,截至2017年底,绿地有49栋超高层项目,包括200米以上45栋,400米以上8栋,基本上做到了“凡有二线城市,皆有绿地高层”。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0年-2012年两年间,绿地就拿下超过40个项目,拟投资总额超4000亿元。其中超高层是其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的核心。

绿地也由此迎来高光时刻,2014年-2015年,绿地问鼎房企第一的宝座。2014年超越万科,成为全国第一个销售业绩突破2000亿的房企。到了2015年,绿地在A股整体上市,乘着当时牛市的东风,股价一度高达42.78元/股,市值超过5000亿元。

▲绿地控股2015年整体上市后的股价表现。

摩天大楼功不可没,但祸根也由此埋下。

为迅速回笼资金,配比的住宅项目销售一空,但本该建成的摩天大楼却不见踪影,其沉淀的大量资金不免遭受质疑。业内人士指出,绿地商办占比35%,其中有部分超高层地标建筑与城际空间站的商办项目,资金占用比例不小。

以武汉绿地中心为例,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达到一定临界点后,楼层越高,增加的成本越多。300米的摩天大楼造价需要35亿元,增加到400米需要多投入25亿元,再往上增高100米的代价就变成了30亿元。按这个标准,武汉绿地中心的建造成本便达90亿元。

不仅如此,中国指数研究院分析师李国政指出,绿地正面临一个两难境地:不能放弃摩天大楼,因为已投入大量资金;但如果继续下去,又会面临找不到租户的困境,同时还要支付天价维护费。

据戴德梁行数据,截至2019年三季度,中国写字楼总建筑面积高达5800万平方米,平均空置率为20%,部分二线城市如长沙、苏州、天津、无锡和武汉等空置率已高达30%以上;直至2022年,中国仍将有4200万平方米以上的写字楼供应投放市场。

“绿地的套路通常是,到一个地方给当地造一个地标型建筑,以此换取较低廉的土地。”财经评论员严跃进表示,“但办公应该是按照成本计的,只要盖就是赔钱的,很多三四线几乎没人来办公。”

商办体量巨大的超高层建筑,需要强劲的资金实力支撑,但摩天大楼缓建背后,绿地的资金链不容乐观。

业内人士指出,绿地2019年资金确实比较紧张,4月份,绿地香港将上海3栋大楼出售给海外基金,下半年绿地又通过出售雅生活四分之一的股份套现10亿港元。

数据显示,2019年绿地的经营性现金流为124亿元,同比降幅达70.6%;资产负债率为87.94%,较2018年下降1.55个百分点,但仍处于高位。

对比其他头部房企,绿地现金流优势亦不明显。据第三方平台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万科现金余额为1072.4亿元、保利为1125.7亿元;相比头部房企手握千亿现金,绿地只有823.8亿元。

▲绿地控股经营情况。

与此同时,绿地的销售额原地踏步。据其披露,2019年全年绿地的合同销售金额为3880.42亿元,同比仅增0.1%,相较于2018年26%的销售增速明显放缓。

现金流不佳、销售增长乏力,绿地却未停下投资的脚步。2019年全年,其累计斥资977亿元获取共计108个项目,总货值近4500亿元。

此等情况下,“吸血”能力十足的摩天大楼稍有不慎便会成为绿地的“绊脚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就指出,绿地多城市超高层的经营战略模式,很难保证其经营的平滑,资金压力是“长期+巨额”开发模式不可避免的问题。

尽管如此,张玉良也依旧乐观,“只有坚持奔跑,才能站在原地”。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