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账单”不见现金!核酸检测的钱,不好赚了|| 深度

只见“账单”不见现金!核酸检测的钱,不好赚了|| 深度
2022年06月02日 17:49 无冕财经

////

两年间,有公司季度净利润从暴涨近360倍,到同比仅增4%;还有检测机构应收账款,从5亿飙升至20.56亿。

本文由无冕财经(wumiancaijing)原创发布

作者:郭俊宇

编辑:陈涧

设计:岚昇

实习生:叶敏

从5月21日到29日,短短10天内,北京已有3家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被查。

这三家机构分别是中同蓝博、金准医学、朴石医学,被查原因都是人为扩大了混采的比例,例如将“5混1”、“10混1”的样本量,私自扩大成“30混1”、“50混1”等,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

这些核酸检测机构“造假”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摊薄成本,获得更多利润。

从这些机构铤而走险,不惜触犯道德和法律红线这件事,或多或少能反映出现在核酸检测行业存在的一些困难。

目前,整个核酸检测行业正面临着成本大幅上升、毛利率下降、应收账款剧增,回款困难等问题。

人们口中暴利的核酸检测,已经不像两年前那样,只要进场就能赚到钱了,而是要靠走量取胜了。

2020年最早进场的那批检测机构确实赚得盆满钵满,但从2022年开始,核酸检测的钱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好赚了。

暴利不再?

自从疫情爆发以来,核酸检测在人们眼中一直都是“暴利”行业,不少疫情之前生存困难的企业,靠着核酸检测一夜暴富。

据Wind数据统计,A股的35家新冠检测概念相关企业,去年的平均营收为53.7亿元,收入增速67%,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平均达到11.5亿元,平均净利润增速更是高达112%;今年一季度,新冠检测概念股平均营收25.8亿元,平均净利润近10亿。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达安基因。该公司2019年还面临着生存压力,全年净利润仅有9000多万,2020年的净利润翻了25倍,达到24.49亿。

类似的还有圣湘生物,2019年仅有3900多万的净利润,2020年暴增6527%,达到26.17亿元。

核酸检测试剂龙头公司金域医学,其净利润也成倍地增长,2019年至2021年,其净利润分别为4.15亿元、15.73亿元、23.64亿元。

还有不少新冠检测相关企业,在短短一两年内就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圣湘生物就是其中之一。

据Wind数据,自2020年1月份以来,有9家从事新冠检测业务的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还有1家在创业板上市,同时还有3家新冠检测企业正在IPO。

然而,从今年一季度业绩看,新冠检测的暴利恐怕很难再持续下去,不少新冠检测企业的净利润增速出现大幅下滑。

部分核酸检测相关公司业绩对比。

以圣湘生物为例,2020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翻了358倍,今年一季度同比仅增4%。股价也从150元/股跌至目前的33元/股。

同样在科创板上市的之江生物,其净利润在2020年暴增1708%后,去年已经负增长,今年一季度同比下滑12.9%。

同时生产核酸检测试剂盒和提供检测服务的华大基因,业绩也出现大幅度下滑。去年的营收同比下滑了19.42%,净利润同比下滑30%;今年一季度,华大基因的净利润同比下滑了37.06%。

这些企业净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核酸检测价格一降再降。

5月25日,国家医保局要求,进一步下调公立医疗机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政府指导价。各省份要将单人单检降至不高于每人份16元;多人混检统一降至不高于每人份5元。

要知道,两年前,核酸检测的最初定价还是200元/人份。

核酸检测企业的盈利空间大幅度压缩,只能通过走量来增加利润。利润市场份额较大的金域医学和迪安诊断,目前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净利润增速。

对于第三方核酸检测企业来说,目前最大的难题或许不是净利润增速的下滑,而是回款困难。不少核酸检测企业都堆积了大量的应收账款,导致现金回流越来越慢。

检测机构“见不到钱”

随着进场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越来越多,现在核酸检测的供应已经远远大于需求,许多第三方检测机构都是先办事后拿钱,而且钱具体什么时候拿到手还没个准信。

据“深蓝观”消息,核酸检测企业的回款周期长达半年到9个月,一个季度内能回款已经算是非常快的了,拖个大半年、一年都很正常。

其实,从一些上市核酸检测企业的财务报表中,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无冕财经研究员查阅了金域医学近两年的财报后发现,从2020年开始,金域医学的应收账款大幅度增长,特别是2021年下半年以后,增长速度加快。

2019年,该公司还只有15亿元的应收账款,2020年增长71.66%至26.94亿元,2021年进一步增长至46.65亿元。今年一季度,该公司的应收账款同比增长了86.91%,达到64.22亿元。相比之下,该公司今年一季度的营收才45亿。

今年一季度,金域医学应收账款的增速,已远超营收和净利润增速。

该公司也在2021年年报中承认,公司未来可能面临“费用结算延期、回款天数增加、坏账”等资金风险。

同时从事试剂盒生产和新冠检测的迪安诊断,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同花顺数据显示,2019-2021年,迪安诊断应收账款分别为33.3亿元、45.3亿元、62.88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6.14%、36.03%、38.82%。截至2022年一季度,该公司的应收账款进一步增加,同比增长60.09%,达到83.50亿元。

金域医学和迪安诊断的应收账款情况。

也有部分第三方检测机构从今年开始才出现大量应收账款。例如万孚生物,以往的应收账款都在5亿元左右,今年一季度突然飙升至20.56亿元。

该公司的董秘表示,应收账款增加主要是新冠检测产品订单增加导致,新冠产品订单有部分是政府采购,是先发货后回款。

由此可见,今年以来,这些第三方核酸检测企业的应收账款增速普遍变快了。虽然营收和利润依然保持着较快的增速,但很大一部分都是以应收账款的形式存在,并没有给公司带来大量的现金流入。

以金域医学为例,该公司的应收账款回款周期从2019年的98天延长至117.36天,净现比(净利润和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之间的比值)从164.43%降至42.99%。

金域医学、迪安诊断等已经是行业龙头,相对比较有话语权,它们的情况尚且如此,那些小型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处境怕是只会更加困难。

如今,核酸检测费用不能用医保支付,全部由政府相关部门承担。常态化核酸检测之下,各地财政都面临着一定的压力。

可以预见的是,这些第三方核酸检测企业的回款周期可能会继续拉长。

对于现金流比较充沛的检测机构而言,它们或许可以撑到回款的时候。

但对于那些经营状况原本就不太好,现金储备较少,想通过核酸检测“捞金”的企业而言,这可能会是一个“暗雷”。

小公司只能退出?

核酸检测的钱变得不好赚之后,此前大批涌进来的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回归主业,或者业务转型;二是尽早退出,避免越陷越深。

经过多次降价后,核酸检测的红利期已经结束,也有部分赚到钱的检测机构已经看清这一点,不再“迷恋”核酸检测业务的暴利,逐渐回归主业或者寻找新的增长点。

首批入局核酸检测的达安基因,在大赚一笔后,已经选择回归主业。易瑞生物也在退出,集中精力深耕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业务。

而华大基因、复星医药、明德生物、迈克生物、迪安诊断等,则在押注新的增长赛道,将业务聚焦在抗原检测试剂产品上。

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来说,或许只剩下退出这一条路径。

据“健康界”消息,南方某省的一家第三方检测机构表示,现在核酸检测的钱越来越难挣了,很多机构正在考虑退出。

因为现在这些第三方检测机构基本上都要自己先垫付耗材和人工的成本,耗材供应商拿不到钱就不供货。面对这种“出多进少”的情况,很多第三方机构都撑不了太久。

目前核酸检测的市场规模依然是千亿级别。据华创证券预测,疫情至今,核酸总费用约为3000亿,其中今年前4月已花费近1500亿。如果年内实行2天一测,那么常态化核酸将共计花费约4100亿。

市场需求增加的同时,供应也在不断增加。截至今年5月中旬,我国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机构从2020年7月的不足5000家,增长至1.3万家。每天的检测能力从不足500万管,增长至5700万管。

市场在扩大,想分杯羹的玩家也越来越多。

然而,现在真正能赚到钱的,或许只有头部的那些抗风险能力较强的检测企业,比如金域和迪安诊断等行业龙头。本金不够厚的小型检测机构,恐怕只有“赔本赚吆喝”的份了。

从2020年疫情爆发至今,核酸检测已经造就了不少财富神话。进入2022年后,这个故事已经越来越难讲下去了。

参考资料:

1.再降价!核酸检测单人单检降至不高于每人份16元 ——中国青年报

2.核酸检测,“造富”了哪些公司?——奇偶派

3.核酸检测公司为何“不赚钱”?——财经天下周刊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