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发明了一群比朝阳群众还热心的……朝阳鱼众?| 谢广明

我们发明了一群比朝阳群众还热心的……朝阳鱼众?| 谢广明
2022年11月29日 17:30 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

2022年11月13日,由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组织部、北京市朝阳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果壳承办的“朝阳科学荟”活动成功举办。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谢广明带来演讲:《水下生态环保,智能机器鱼有办法》。

大家都希望一出门就处在一个碧水蓝天的环境。现在环境能这么好,其实是工人们在默默服务,比如说水质很好的话,我们能开心的去公园玩;下大雨时,水能很快散去,不会影响交通。这些都是后面有人辛苦付出,于是我们就希望借助一些新技术,让事情更好地解决。

讲之前我们先看一个小视频。

高仿真机器鱼 | 谢广明团队提供

这是我们实验室养的一条鱼,这不是一条真鱼,这是我们仿造金龙鱼做的一条机器鱼,它可以像鱼一样在水里游动。我们希望以后在朝阳区的各种水域中,不管是天然的,还是地下管道,机器鱼都可以做很多事情。

这个技术就是广义机器人的范畴,只不过它的限定应用领域是水下。另外它叫机器鱼,属于仿生机器人的范畴。仿生机器人就是模仿自然界各种各样的生物,让它能够去行动、去感知、去做事情,所以说它也属于机器人,只不过应用到水里面。

那么,为什么要做仿生水下机器人呢?其实有很多方面的实际需求,大家知道工厂里有机器人来造汽车,公共场所和家里有扫地机器人,在水下环境更恶劣的情况下,更需要机器人去代替人。

举几个例子,比如现在水质监测管得很严,都是靠人划个小船去测水质,不但不方便,而且效率低,以后我们可以派机器鱼过去。再比如说,因为暴雨许多管道堵塞了,疏通也很危险,也可以派机器鱼去完成。在大江大海上抓捕水产品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不用派人下去了。特别是很多人喜欢吃的海鲜,海参、鲍鱼这些海产,其实人工捕捞非常辛苦,以后我们就可以派机器鱼去做这些事情。所以机器鱼应用领域非常广泛,除了民用,还有军用,因此我们要发展这种新型水下机器人。

其实原来也有一些水下机器人,但它是螺旋桨推进。螺旋桨推进有一个问题,它的噪声非常大,对环境有干扰。比如很多时候轮船经过时,对生物影响很大。现在我们希望用能和环境友好互动的仿生型机器人,来弥补这个缺点。

机器人样机 | 谢广明团队提供

这几张图片展示了我们20年来做的各种各样的机器人样机,有锦鲤,海豚和两栖动物,还有的外形像中国龙一样。

最仿生对象——箱鲀 | 谢广明团队提供

怎么开展研究?先举一个例子:首先要选择一个最优的仿生对象,比如说像这条鱼,它的学名叫箱鲀,英文俗称“boxfish”,因为它外形像盒子。

盒子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里面空间非常大,我们将来要做事情的时候,需要负载各种传感器,空间大是个优势。

第二,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鱼,我们叫它“骨骼清奇”,如果从正面看的话脸是内凹,不是流线型。那这个有什么好处呢?科学家专门研究,如果水下乱流冲来的话,会更稳且不会翻倒。有一家汽车公司专门仿这个鱼做了一款概念SUV,在陆地上开的时候会更稳。

第三,它有胸鳍和尾鳍,通过配合可以在珊瑚礁里面非常灵活地游动,我们叫“凌波微步”。所以说它的机动性非常好,又有稳定性,还有空间加负载。

选好仿生对象后,就要针对它的主要特征,用机电结构去实现,比如说考虑胸鳍、尾鳍怎么摆动,去设计机械结构。通过机械结构、3D打印技术,让它的外形内凹、具备自身稳定性,这是结构方面的设计。

仿箱鲀机器鱼设计 | 谢广明团队提供

接下来,要进行硬件上的设计。现在芯片的能力越来越强,成本也越来越低,我们可以把很多传感器、芯片组合在一起。上图是我们设计的电路,为了让它做得更紧凑、更小,我们把芯片做成异型的,这样它和壳体能够紧密地连在一起。

仿生运动研究 | 谢广明团队提供

在这个基础上,下一步就是做控制和算法,把算法调整好之后,机器鱼就可以进行运动上的仿生。看这个小视频,机器鱼的外形跟箱鲀很像,同时它也有相似的鳍肢和尾肢配合,前进、后退、转弯都可以,甚至能前空翻、后空翻、横滚都可以。这样的话,机器人有一个很强魄的身体,将来可以代替人类去做许多事情。这种研究就叫运动仿生,让机器人能在水下做运动。

再进一步,我们还要做感知研究。为什么要研究仿生机器人的感知?因为将来机器在复杂的环境下做事情时,它需要感知环境,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首先我们想到的是加摄像头,但是水下环境很特殊,比如,深一点就会很昏暗,特别是管道里面根本没有光,而且水质很浑浊,当下雨或者其他状况发生时,摄像头根本什么都看不见,全是一片昏暗。

摄像头不够用,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其实这个是真实生物演变的问题,生物们怎么解决呢?

侧线在鱼类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 | 谢广明团队提供

生物学家发现,鱼类有一种专门针对水下环境感知的器官叫“侧线系统”。像上图片展示的金鱼,它身体两侧和面部分布着一些感知器官。这些感知器官可以感知周围水流的变化,通过水流变化,鱼就能够预测水流方向,前面有无障碍物,有无食物或天敌,伙伴在哪里等等,这些都能感觉到。

|仿生侧线对机器鱼自身状态感知 | 谢广明团队提供

我们觉得鱼类这个系统很好,我们希望机器鱼也能有这样的能力,所以就给机器鱼也在身体的两侧和面部也装了一些压强传感器。比如左右各装了3个,面部装了3个,一共9个简单的传感器。我们发现,虽然这是一个很简陋的仿生侧线系统,但已经可以做很多事情了。

首先做到的是机器人可以预知到自身跟水流流速的关系,通过压强的变化,机器可以测出它跟水流流速的相对关系。再进一步,机器鱼还可以感知到前面的伙伴。我们在前面放一条摆动的机器鱼,摆动的情况下产生水的波动,就会让后面的机器人通过侧线系统感知,估计离自身有多远,左右距离有多少。将来就可以让机器鱼在水下互动了。

再进一步,我们还想让这条机器鱼做更多实际应用,比如捡垃圾工作,那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些抓取的操作。前面解决了它的移动,解决了它的感知,下一步要对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作业,这个怎么办呢?

放生抓捕研究 | 谢广明团队提供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鱼有自己“吃食-捕小鱼”的过程。大家看上面的视频,鱼嘴的功能非常强大,我们也想试图去模仿这个过程。我们初步做了一种结构,但发现这个结构比较庞大,想把它提升到小的鱼上不是那么容易,而且它的灵活性不如现有的机器鱼这么强。

于是就设想,能不能先做一些其他的替代呢?我们发现在实际中有很多其他动物也能够做出这种抓取,比如说章鱼,它的能力很强,不但多肢,而且肢体上面还有吸盘。章鱼可以抓住许多动物,比如抓螃蟹、抓鱼、抓其他东西都非常灵活。通过抓取,它就可以捉住许多生物作为食物,这个很有意思。

那能不能做一种机器的结构,来复现仿章鱼的抓手呢?我们的学生就做了这个研究,他也是把章鱼抓手的特点复现下来。既有几个鳍肢,同时上面还有吸盘能让它产生吸力,两者组合在一起,就可以让它实现对水下物体的抓取。

仿生软体抓取手 | 谢广明团队提供

请看上图展示的仿生抓手。像章鱼一样的抓手,可以抓住各种各样的东西,在空气中也可以完成,比如抓取这种大个的、小个的、长的、圆的等等,甚至可以提起很重的东西。在水里也是一样,这种大型的、扁的、凹的、凸的,包括多个一起都可以抓起来,这个很有意思。

左:抓乌龟;右:抓金鱼 | 谢广明团队提供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让这个抓手抓一些活的东西,大家看上面的小动画。这是我们实验室养的真鱼,当这个抓手下去,它一把将金鱼或小乌龟抓起来,抓起来之后并不会对它产生损伤,把它们放开后,它们一样能够正常活动,不会受影响。这样的话,将来做水下作业时,就可以用仿生抓手去做这种任务,和环境可以更好地进行互动。

那前面讲的这些,都是从个体上进行仿生,比如说仿鱼类怎么游动、怎么感知、怎么吞食,或者章鱼怎么抓捕,包括触觉等种种方面。

但只从个体上仿生这个生物的性能,机器性能还是很有限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经常举马航370的例子,飞机装了好几百人掉到海里,最后官方宣布找不到了。为什么呢?真的就是大海捞针,大海非常大,水压非常大,环境非常恶劣,很难去找。当时也有国家派过机器人下去找,但是单枪匹马肯定找不到。如果以后再出现这种情况,那就可能不是派一个了,而是派上百、上千、甚至上万个,单个机器鱼的成本很低,它们一起去找成功率就会大大提升。

很多纪录片里都展示过鱼群集群生活的画面,那么为什么鱼类要集群生活呢?有很多鱼类个体上很弱小,一条鱼将会很难活下去,可能会被天敌吃掉。但是通过形成群体,很弱的个体就能变成强大的群体,甚至可以对抗天敌,还可以一起去找食,提高找食成功率。

所以说,虽然每条鱼很弱小,但它形成群体,就有一个强大的集体能力,这也是自然界给我们很好的启发。我们除了向单条鱼学它的优点,我们也向群体学它们的优点。怎么学呢?我们就去琢磨、去总结、去发现:这种鱼类有哪些相应的相互作用的规律?给它形成数学、规则、法则,然后形成算法,再用到我们的机器鱼上。

仿生机器鱼集群 | 谢广明团队研究

大家看这个小视频,当我们发现真鱼可以形成环形的编队,聚在一起抵抗天敌或者进行其他活动,那么它总结出规律之后,将它工程化、变成代码,然后用到机器鱼上,让它们也可以形成编队。当然我们现在鱼比较少,只有三条鱼,但是仍然能够遵守规则去形成环形编队,将来就可以一起去执行任务。

我们希望水下仿生机器人,将来能为水环境治理、为我们的碧水蓝天、特别是为朝阳区很多的环境需求,做出更多贡献,谢谢!

演讲嘉宾谢广明:《水下生态环保,智能机器鱼有办法》

作者:谢广明

编辑:小贩儿,thelochnessfish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