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创新能力全球第一 秘诀竟不是“脑洞大开”

瑞士创新能力全球第一 秘诀竟不是“脑洞大开”
2017年05月03日 12:05 鲁晓芙

1月15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携夫人彭丽媛等乘专机离开北京,应以洛伊特哈德为主席的瑞士联邦委员会邀请,对瑞士进行国事访问。国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在这个“弹丸之国”上。瑞士国土面积虽小(才4万多平方公里,只比台湾大一点点),但是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5年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指数报告,瑞士在创新一项中排名全球第一,这已经是瑞士连续第五年位列榜首。在我国正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冲刺之际,跟瑞士学习如何更好地创新就显得尤为必要。

瑞士创新的秘诀:企业唱主角,政府提供支持

2016年4月,时任瑞士联邦主席的约翰·施奈德—阿曼访问中国,中瑞两国元首一致决定建立中瑞创新战略伙伴关系。瑞士成为中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以创新为标志的战略合作伙伴。当时在习近平和施奈德—阿曼的见证下,中瑞两国在人民大会堂签署了一系列重要合作协议,其中就包括清华科技园与瑞士国家创新园之间的友好合作协议。

协议的内容主要包括双方积极分享与交流科技创新园区的建设与运营经验、探讨促进双方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合作路径以及为双方企业在对方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等。

▲2016年4月8日,清华科技园与瑞士国家创新园在两国元首见证下签署友好合作协议。

今晨,“瑞士国家创新园”副总裁拉斐尔•尚茨(Raphaël Tschanz)回复社长的邮件采访时表示,早在1989年,中瑞两国已经就科学和技术合作缔结过条约,从基础研究到创新领域都有合作。这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于两国长期的发展和繁荣也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说到瑞士创新的秘密,尚茨认为,瑞士的创新是自下而上的,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而政府则负责提供教育和资金方面的支持。“瑞士政府更少介入企业创新和行业政策,无疑是瑞士成功的真正秘密。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懂得如何将创意和新发现转化为产品和服务,并识别创新的市场潜力。

瑞士联邦政府的义务则是为有创意的人们提供有利的环境。瑞士有灵活的、世界顶尖的教育系统,包括强大的职业教育和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同时,还有众多杰出的研究机构和成功的推广渠道。” 尚茨说,另外,瑞士开放的劳动力市场、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有吸引力的税收政策以及高水平的安全保障和生活品质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瑞士钟表举世闻名。(曹羽供图)

而现任瑞士联邦主席洛伊特哈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她认为瑞士创新的秘诀在于瑞士在研发方面投入巨大,每年用于研发的资金一直保持在国内生产总值的3%左右。教育在瑞士受到高度重视,以实用技能为导向的基础职业教育和培养拔尖人才为导向的高等教育为瑞士推行创新战略夯实了根基。瑞士有一套严谨、完整、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培训系统,非常贴近经济发展的需求。此外,瑞士还对人员流动持开放态度,外国智力资源在瑞士得到广泛利用。

让人骄傲的瑞士制造:连垃圾分类都精益求精

拥有中意两国血统、已经在瑞士生活了30年的曹羽女士则告诉社长,有一件事或许对我们认识瑞士人有帮助。就是2016年6月,瑞士公民投票否决了“无条件基本工资”提案,76.9%的投票者反对政府每月向每位居民无条件发放约2500瑞郎(约合17000人民币)的“基本工资”。支持者没有在任何一州获得多数。

“瑞士人不相信不劳而获,他们勤劳、勤俭、不攀比、谦虚严谨有诚信、办事有计划、认真守时、精益求精、遵纪守法、保护动物、保护环境。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曹羽认为,正是瑞士人的这些品质铸就了让人骄傲的“瑞士制造”。无论是削土豆的小剐刀、炒菜锅或是针织品等,都很得心应手,质朴耐用。

“我参观过几个高级手表制造厂,每一块零部件,每一颗宝石都由钟表工匠们手工精心打磨而成,一些零部件甚至细如毫发。这些世界顶尖品牌没有秘密,没有捷径,没有投机取巧,只剩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和对完美的极致追求,仿佛每一件产品都是一件值得传世的作品,对于这些典型的瑞士人来说,他们脑子里想的最重要的不是市场增长率,而是信誉,这种工匠精神正是可靠可信的瑞士制造。”

▲仿佛每一件产品都是值得传世的作品。(曹羽供图)

曹羽说,不仅在制造方面,瑞士人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如此。她以垃圾处理为例,让社长见识到了瑞士人的细致、认真和精益求精。

据曹羽介绍,瑞士政府每年都会给居民免费发放挂历,挂历上面写有政府回收各类垃圾的日期,政府明确规定哪天回收纸箱子,哪天回收旧衣服等,“垃圾分类特别清楚,光是瓶子就分塑料瓶子,酒瓶子什么的,不同颜色的也分开,家里有花园的,还有专门扔树叶的垃圾桶。还规定星期天以及晚上几点以后不许扔瓶子,怕影响别人休息。”

另外,垃圾袋必须统一使用政府发的垃圾袋,不许用自家的垃圾袋。“也有新移民胡乱扔的,政府会派专人去翻你的垃圾,看看有没有信件呀地址之类的线索能找到你,找到了就会派人找上门来,要罚钱的。”

▲瑞士的分类垃圾桶。(曹羽供图)

但正是这样的努力,使瑞士在享受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之余,同时享有“欧洲阳台”、“世界花园”的美誉。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瑞士定居,为瑞士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曹羽说,她来瑞士30年,日内瓦几乎没有变化,只是多修了几条有轨电车。

经年累月下来,瑞士人民也养成了高度环保的意识,平时出行都是坐火车的多,开车的少。“我来瑞士以后就全民投票投了好几次,要在日内瓦湖上建桥,或者打通一个隧道,因为法国人在瑞士上班的很多,有好几万人,他们开车导致瑞士交通拥挤,但是投票最后都没通过,大家都不想破坏日内瓦湖的美丽。”

后来瑞士政府在法国边境修建了停车场,这样法国人过境后可以将私家车停在那里,改乘公共交通工具。也算创新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美丽的日内瓦湖畔。(曹羽供图)

不过曹羽同时认为,要说创新,其实中瑞两国都在努力。现在也有很多中国学生获得了国际上的各类创新奖,她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跟各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都在不断深化,“中国其实已经成为全球创新的实验室。”

瑞士教育: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曹羽有个已经27岁的女儿,据她介绍,在没有任何“威逼利诱”的情况下,她的女儿自学了4门语言。不像我们中国崇尚什么都要从娃娃抓起,对于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瑞士没有固定的模式,全凭自由发挥,“好像我闺女从小学开始就没有作业,大人孩子都没压力,当时每周只上四天课,除了学习以外,学校手工课很多、做点心卖小东西、交换自己的东西等等,培养孩子兴趣,而且假期也很多,让孩子接触大自然,有思考的空间,开放思维,发挥孩子的想象力,自己找题材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滑雪骑马都可以,让他们养动物,培养爱心和责任心。”

不过曹羽注意到,瑞士学校要求学生要有宽广的视野,需要学生依据命题分支出许多小命题,要有多方位的独立思考和论证,老师对一个命题没有盖棺定论的定义,而是以开放的方式接纳学生们的各种想法和论证。老师们很愿意倾听和分享经验,从而保证了孩子们的个性及个人潜能力的发挥和挖掘。

▲儿童在苏黎世街头嬉戏。(贾云祥供图)

目前正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念机器人系统及控制专业研究生的贾云祥也表示这里的学术自由性很强。你可以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内任意选课,只要修够要求的学分就可以。“即使做毕业设计,你也可以找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导师,只要你感兴趣就可以。”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是曹云祥对于瑞士教学的大致感受,然而要想飞得高就得有实力,这意味着需要学生发挥高度的自主性,需要自学的东西很多。曹云祥就感觉到这边的课程难度比国内大,而且作业也多,有时候单个科目每周花在实验室的时间就长达12到15小时。

说到在瑞士的生活,贾云祥认为瑞士人办事比较刻板,和国内相比办事效率不算高,但质量很高。之前他经历过一次上门的清洁服务,一共有三个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很安静,很专业,规范化很强,“感觉瑞士人更擅长于追求完美,精益求精,就像瑞士莲巧克力球。那种开天辟地的创新或许美国人、英国人更加擅长。”

好文推荐:

为了获得日本绿卡,中国女孩连流浪汉都敢“嫁”

为了有个房子住,西方国家的年轻人也是拼了!

巴黎人没把雾霾当个事,但政府治理起来可是认真的

▲清澈见底的日内瓦湖。(贾云祥供图)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