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2016:V型反转会不会来?

复盘2016:V型反转会不会来?
2022年02月21日 09:16 君临财富

在上周的文章《创业板要跌到什么时候?》,我们指出今年的A股很有可能复制2016的指数走势,今天我们延续这个话题,跟大家复盘一下2016年,观照当下,看看会有哪些机会和风险。

2016年,上证指数开盘3536,收盘3103,全年下跌12%,初看熊市无疑!

但定睛细看,年初两个月就暴跌了24%,从3月份开始,就是一路上涨的行情,收益率20%+,演绎了一出气势万千的V型反转行情。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王者归来式”的行情,原因在哪里,2022年和2016年的相似点与差异点又在哪里呢?

一、 相同的背景:去杠杆和加息

2016年的前一年,上半段是大水牛,下半段是泡沫的破裂,主要原因是政策面的去杠杆:水龙头被收紧了,场外配资同时被清理整顿。

但这主要是2015年6-9月暴跌的原因,时间进入四季度,市场的预期开始好转。

真正给予市场再次致命一击的,是基本面的转坏。

海外,2015年12月,美联储开启了QE后的新一轮加息周期,人民币持续大幅贬值,资金开始流出海外,流动性收紧;

国内,在牛市时大行其道的外延式扩张,本质上是投机炒作、高价收购垃圾资产,一段时间之后业绩转坏、商誉暴雷不断,基本面便出现了“反噬效应”。

反映在GDP上,就是2015Q2-2016Q1年的四个季度GDP同比增速分别为:7.0、6.9、6.8、6.7,逐级下行。

反映在财务报表上,就是2016年1月的业绩快报,惨不忍睹,于是出现了上证指数20%+的史无前例大暴跌!

我们再看今年2022,以及去年2021,分别发生了什么。

2021年虽然没有2015年那么戏剧性,但大趋势是相似的,同样上半年是景气度的高点,下半年7月份出现了一轮暴跌,当月跌幅5.4%+。

这轮跌幅有多重因素造成,包括疫情政策的退出、但疫情并未消退,暑假期间反而有加重的趋势,对消费行业造成了进一步的冲击。

四季度之后,市场预期有稳增长政策的出台,所以基建板块开始悄悄走强。

但到了岁末年初,政策还没大规模出台,更大的利空开始出现:

海外,美联储表态放水太多,通胀爆表,在2022年3月将出台首次加息动作,年内还会有多次加息与缩表。

海外加息,必然会导致资本的流出,以及人民币可能的贬值,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国内,去年演绎结构性行情的两根支柱,趋势也开始走坏了:

第一,光伏及新能源车,已经连续高景气度运行了三年,估值已经被拔到天际,在这个过程中,危机悄悄浮现。

首先,营收增速的连续50%+是不可持续的,一个负面消息的爆出,就会导致资本的恐慌式出逃,而营收的放缓,同样必然会带来估值的下行;

其次,行业泡沫时,各种资本的进入会带来产能的扩张与过剩,2019年做计划,2020年开建的产能,2022年就将陆续落成,到时需求放缓+竞争加剧,必然带来一场惨烈的价格战厮杀!

第二,疫情导致的供应链错配+碳中和政策带来的大宗商品牛市,导致制造业和消费行业持续被高成本挤压。

但制造业在2021年还可以在出口支撑下,靠走量维持,2022年呢,一旦海外供应链恢复,还能继续吃到出口红利吗?

消费行业也不乐观,虽然头部品牌有一定的议价能力,可以通过加价将毛利率勉力维持,但疫情仍然没有完全结束,消费低迷是铁的事实,没有营收的增长,业绩又能好到哪里去?

这些基本面数据,汇总到GDP上,就是2021年四个季度的逐级下行,Q4跌到了4.0,预计今年一季度也不会乐观。

内外挤压之下,一月A股大跌。

二、2016:V型反转的演绎

2016年的行情,简单看是个“V”,但进一步细分的话,其实是三段截然不同的走势。

第一段:1-2月,是暴跌与挖坑的行情。

两个月时间,上证指数从3536-2687,跌幅达到了24%,历史上也是相当罕见。

第二段:3-5月,是爆发与休整的行情。

3月,两会时间,上证指数涨幅11.75%,这忽然的爆发跟两会规划要出台的政策预期有密切关系。

4-5月,消息真空期,亢奋的情绪有一定回落,指数下跌过半。

第三段:6-12月,是结构性慢牛的行情。

整个下半年,行情都很稳,从2917-3103,虽然涨幅不算大,但进二退一,整体不断向上。

第一个阶段的下跌就不讲了,那么第二、三个阶段的上涨行情又有什么差异呢?

风格差异很大。

第二个阶段,俗称“春季行情”,买的是“预期”。

代表性的领涨股包括——

基建板块:辽港股份(大连港)、三峡水利

通胀板块:龙佰集团(佰利联/钛白粉)、西藏珠峰(有色金属)、华友钴业(有色金属)、华昌化工(化肥)

数字经济:中信国安(数字电视运营)、恒生电子(金融IT)、赢时胜(金融IT)、超图软件(GIS信息系统)

可以看到,稳增长和通胀是市场的主线,尤其是稳增长,旧基建和新基建都有出色的表现。

第三个阶段,当时称之为“供给侧改革”,买的是“业绩”。

代表性的领涨股包括——

基建板块:上峰水泥、中国建筑、三聚环保(虽然是环保,但本质上也是政府支出)

化工钢铁:齐翔腾达(化工)、航锦科技(方大化工)、三钢闽光(钢铁)、首钢股份

消费板块:煌上煌(食品)、天际股份(家电)

以上这些都是涨幅超过70%,有一定知名度的个股,实际上当时涨幅超过20%的大蓝筹比比皆是。

比如消费龙头茅台、汾酒、老窖、美的、格力、片仔癀;

基建龙头中国交建、中国中铁,重工龙头宝钢股份、三一重工,化工龙头万华化学、荣盛石化;

它们的涨幅都在20%以上。

原因主要是稳增长的持续发力,地产行业回暖,传统行业的需求端在增长,而供给侧改革又出清了大量的低效产能,使得竞争减少,毛利率开始回升。

第二段和第三段领涨板块的差异在哪里呢?

第一,数字经济板块消失了,当政策预期落空,靠炒预期涨上去的新基建板块就失去了延续性。

第二,资源板块消失了,随着海外加息的持续,通胀未能持续,于是有色金属等资源股的炒作便逐渐退潮了。

第三,消费板块开始抬头,当实体经济回暖,消费端繁荣,消费板块自然就走牛了。

总的来说,低估值蓝筹+消费板块成为了2016年下半年的行情主角,是经济衰退向复苏转折的投资必然之选!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是一个典型的结构性行情,有人欢笑有人忧。

整个2016年6-12月,这些龙头出现了较大的下跌:

新能源车和光伏:比亚迪-16%,赣锋锂业-17%、亿纬锂能-13%、阳光电源-12%、天齐锂业-27%、天赐材料-22%

券商和IT:东方财富-23%、同花顺-14%、恒生电子-23%、中科曙光-24%……

原因不难猜想,新能源相关行业从泡沫转向补贴退出、产能过剩,传统经济的繁荣和加息带来的风格转换,使得新经济的估值被痛苦的挤泡沫。

三、2022:相似点和差异点

2022年岁末年初,和2016年的岁末年初,基本面是相似的。

都是一样的海外加息,国内去杠杆,导致经济进入衰退期,企业ROE持续下行。

年初,各自都出现了一轮暴跌与挖坑,估值来到十年分位的中值以下,2016年2月的PB估值1.44,略低于50%水平,2022年2月的PB估值1.38,大约30%水平。

市场的风格同样是大变,从去年的追逐成长股,到今年的拥抱价值股。

ROE的下行阶段,需求仍未起来,成本在走高,只能追逐于预期,寻求在稳增长、通胀、数字经济、消费等各种板块间博弈超额收益。

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在看到相似点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2022与2016年的不同点。

第一,是政策的力度不同。

2016年的时候,基建+地产,政策是双重发力的,因为地产的回暖才带动了实体经济上下游链条的全面企稳复苏。

地产的规模效应比基建要大很多,而2022年,目前只有基建,地产虽然在企业融资端上有一些放松,但消费端依然是戴着紧箍咒。

房住不炒持续的情况下,政策的力度仍然需要跟踪。

第二,是政策的方向不同。

2016年有供给侧改革的刺激,而2022年呢,前一年就演绎过碳中和政策了,今年的重点是需求侧的刺激,比如各种消费下乡政策可能会更加被重视。

同时,缺了房地产一条腿的情况下,新基建也有可能会被重视,毕竟社会环境已经不同。

第三,是消费端的差异。

2016年的消费环境是确定性的,政策刺激一起来,消费就回暖了,没有什么干扰因素。

2022年的疫情退出是不确定的,虽然在病毒进化、疫苗+特效药、国门开放等大趋势下,乐观的信心一步步增强,但什么时候能真正退出还是存在不确定性的,没有人能打包票。

第四,是成本端的差异。

2016年的上半年,处于通缩修复阶段,通胀上升只是预期,压力是不存在的;

2022年的上半年,通胀持续抬升,正处于一轮通胀行情的后半段,这将持续挤压制造业的利润率表现。

2016和2022,有相似,也有不同。

相似的地方,告诉我们2022年不需要悲观,下半年大概率会迎来一段V型反转的行情。

不同的地方,带来的是不同板块的表现力度差异,以及个股的收益率差异,这需要我们持续深入的跟踪。

或许有些投资者会担忧疫情的不确定性、通胀的持续,对A股的持续压制……

但实际上,如果你留意一下2016年四个季度的GDP增速数据,分别是6.7、6.7、6.7、6.8,直到第四季度才真正出现拐点。

而A股,从3月份开始预期反转,6月份开始一往无前,比经济表现提早了1-2个季度。

今年呢,须知由于去年四季度的GDP增速只有4.0,是我国近20年历史上罕见的低基数,这种情况下,今年四季度实现增速回升又有多难?

人们总是在乐观的情况下,变得极度乐观,又在悲观的情况下,变得极度悲观。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