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队!这个省会,急了

掉队!这个省会,急了
2024年06月05日 21:08 用户5589335102

存量时代,营商环境的重要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重要。

这几年,多地的“新春第一会“都不约而同聚焦营商环境建设,就堪称时代注脚。

当然,也有地方布局营商环境建设的时间点不一样,更显特殊意味

01

最近,在二季度最后一个月的开端,云南召开了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大会。明确要:

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奋勇争先的拼搏劲,以更加务实的举措、更加扎实的作风,推动全省营商环境再上一个新台阶。

其中一些措施,足见紧迫感和重视程度:

采取“厅局长或处长坐诊接诉”等办法,像医生接诊一样接待企业,通过回应一个诉求,推动解决一类问题、一批问题。

要定期公布一批案例,曝光不担当、不作为等反面典型,让大家引以为鉴。

云南为何如此急切?

两个数据,或可窥一斑。

2023年,云南GDP增速4.4%,低于全国0.8个百分点;

2024年一季度,云南GDP增速4.6%,低于全国0.7个百分点,在西南五省市中垫底

人口方面,2023年云南常住人口减少20万,减量在全国排名第七,在西部地区则仅次于甘肃,与广西并且第二。

无论是要保持合理的增速,还是留住人,构建适合企业发展的营商环境,当然都是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于此也就不难理解,云南的“急”。

02

除此之外,云南的“急”,还表现在昆明未能真正“强”起来

2022年初,云南明确提出要开展“强省会”行动,要“以省会之强带动全省之强”。

差不多在同一时间,云南主官更是两次公开喊话昆明:

认清问题、认清差距、认清短板,从感觉良好中惊醒起来,从安于现状中振作起来,从争先恐后中行动起来。

提昆明发展“已经到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紧要关头”。

省级层面,如此对一座省会城市进行喊话,堪称罕见。

如今,2年过去,昆明真的“惊醒”了吗?

2023年,昆明GDP7864.76亿元,增速3.3%。这一增速,在主要城市中位居倒数第三

今年一季度,昆明GDP增速3.4%,分别低于全国、全省1.9和1.2个百分点,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倒数第六

由于速度慢下来,昆明还不得不推迟实现万亿GDP目标的时间。

2020年,昆明“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

但到了2022年,昆明修改了时间线:到2026年,预计经济总量将达到1万亿元以上。

就人口增势看,与同类城市相比,昆明表现还算在线。自2020年“七普”以来,昆明已连续3年实现人口增长。其中,2023年,常住人口增加8万。

不过,与“到2026年,常住人口达到1000万人以上”的目标相比,这一增长状况,明显有很大差距。

要知道,截至2023年末,昆明常住人口尚只有868万,距离1000万大关,还有130万的缺口。

03

拉长时间看,昆明曾经也是GDP高增速明星城市的代表。

在2011年-2021年的十年时间里,昆明GDP增幅达到185.7%,在主要城市中仅次于合肥、福州,高居第三位。

2019年,昆明还迎来了高光时刻:

GDP总量一口气超越沈阳、长春、石家庄、南昌、哈尔滨5个省会城市,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排名由第17位攀升至第12位。

但是,变化很快出现。

2020年,昆明GDP同比增长2.3%,排在省会城市倒数第七;2021年,昆明GDP被沈阳反超,增速3.7%,更是排到了省会城市倒数第一。

于是也就有了2022年,要“从感觉良好中惊醒起来”的喊话。

但目前来看,喊话的实际成效还有待体现。

就在最近,昆明更是遭遇另一重“暴击”:

再度掉出“新一线”名单。

04

昆明到底怎么了?

可以总结的原因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还是产业优势不够。

作为典型的旅游城市,昆明在过去十多年抓住了房地产黄金时期和国内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机遇,跑出了加速度。

昆明对房地产的依赖度有多高呢?在全国平均水平仅不到10%的情况下,昆明的房地产投资占比曾长期高达30%以上。

2023年,昆明房地产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较上年降低8.8个百分点,但仍高达34.1%。

或许是因为吃得到了房地产的红利,在过去高增长时期,昆明并未能真正建立起支撑长期健康发展的产业结构。

2022年,昆明三次产业结构为4.3∶32∶63.7——三产占比接近二产的两倍

对这个占比的合理性,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城市往往也会有不同的标准。

拿成都来说,二产占比也较低。但是,作为副省级城市和大区中心城市,成都服务业方面的资源和基础要好得多。

更何况,近年来包括成都等中心城市在内,也都在强调重振工业

昆明当然也早就明白问题在哪里。

2022年,昆明推出工业投资三年倍增计划

到2024年末,全市工业投资要在2021年的基础上实现倍增。

并明确,全市工业投资三年累计完成2000亿元,年均增长26%,其中,2024年度工业投资规模达到820亿元,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从2021年的11.4%稳步提高到20%以上。

同时,昆明明确要对原来13条产业链调整优化,重点打造绿色食品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链等8条产业链。

不过,2023年,昆明第二产业增加值还是出现了负增长——同比下降2.3%。同期,产业投资同比下降0.1%。

今年一季度,昆明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02.40亿元,增长0.4%,这一增速依然在三次产业中垫底。

唯一可以欣慰的是,今年一季度昆明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上升到了24.3%,算是超出目标。

05

这几年,几乎所有城市都意识到了做强工业的重要性。不少城市都提出了工业倍增计划,这实际意味着产业竞争程度在显著提升。

但是,大环境之下的增量空间,其实相对来说更有限了。特别是在引入新的大项目上。

此背景下,作为素来工业底子不算强的昆明,要实现工业“翻盘”,的确更不易了。

但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营商环境水平就越重要。云南在此时召开营商环境优化大会,用意也很明显。

近年来流行一句话——“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比如,贵阳抢滩布局大数据产业,就是一个代表性的案例。

昆明在风景、环境方面优势突出,为何未能转化让人印象深刻的“新经济”,的确耐人寻味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作为云南副中心城市的曲靖,一个重要定位是建成引领发展的云南先进制造业中心。而由副中心来担任“先进制造业中心”,这在全国来看,都是不多见的。

由此也从侧面反映出昆明在工业上的被动地位。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消费方面,昆明作为旅游城市的风头,似乎也在被稀释。

近年来,各类网红城市层出不穷,这实际上直接削弱了昆明这样的老牌旅游城市的“中心”效应。

比如,一季度,昆明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9.39亿元,同比增长3.1%,低于全国1.6个百分点

可以对比的是,作为近邻的贵阳,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3%,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第5位,在西部十大城市中排名第一

06

应该说,无论是云南省级层面,还是昆明自身,对于问题的认识都是准确的。

今年的昆明政府工作报告就坦言: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制约昆明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我们的工作离当好“排头兵”的要求还有差距

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够快,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能力不够强;

城市形象品位和国际化程度还不够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在此之前,昆明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曾直面产业结构问题:

资源型产品和初级产品仍然居多,冶金、烟草及配套、非烟轻工等4个传统产业增加值占比近60%,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4个新兴产业占比不足20%,重工业靠资源、轻工业靠烟草的发展模式还没有根本性扭转

说一千道一万,对昆明来说,当务之急还是要在产业结构的转型上,讲出一些新故事。

07

说到讲故事,其实也就是要把城市的比较优势以新的方式呈现出来。

很多城市,其实都有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独特价值。

对昆明来说,除了旅游城市的标签,就不得不提到其区位优势和特殊定位——“东南亚桥头堡”。

拥有“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的特殊区位,作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城市,昆明其实很早就有一颗对外开放的雄心。

特别是在2022年5月,昆明托管西双版纳州磨憨镇,成为全国唯一拥有“边境线”的省会城市以后,这种区位优势得到进一步突显。

但是,开放优势要转化为经济优势,依然离不开产业的强化,否则“桥头堡”的实际地位就会遭遇“空心化”。

一季度省会城市GDP占全省比重

好在,对昆明来说,目前在全省的首位度——经济和人口方面都不算高,理论上的上升空间还有不少。

但昆明面临的挑战,依然是非常现实的。

做强“东南亚桥头堡”,南宁虎视眈眈;强化传统旅游城市优势,面临贵阳的追赶……

也有声音认为,昆明其实不适合“强省会”。但要知道,昆明集中了云南省65%的高等院校、80%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90%以上的科技平台,这种优势资源不充分利用起来,实际是一种浪费。

毫无疑问,云南要走找回存在感,昆明不“振作”起来,绝对不行。

近年来,受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大西南地区风头正健。新风口之下,西南第二省云南、西南第三城昆明,都该抓住更多。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