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 | 雒增庭:从“慢火车”,看国企担当和中国扶贫

大国崛起 | 雒增庭:从“慢火车”,看国企担当和中国扶贫
2024年01月20日 21:34 商业观察站

文 | 京畿部长

无尽的铁轨伸向了远方,成为了“连接此岸与彼岸的天堑桥”。在中国,共有81条慢火车缓慢行走在山间,将大山与外面的世界紧密相连,载着怀揣梦想的山区百姓们,驶出大山奔向远方。

中国有着世界上最长、最密的高速铁路网,每天开行超过5000列高速动车组列车,并以优异的性能、极致的速度闻名于世,高铁已成为民众出行的首选。与之相反的是,在中国某些经济落后地带,如南疆、大凉山等地区。因地形恶劣、基础民生设施分散、人口密度小等原因,交通一直制约着这些地区本地的发展,为改善这些问题,中国铁路各部门把一些慢火车打造成列车“乡村集贸市场”,开办车站 “扶贫专柜”,助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针对群众出行遇到的困难,积极做好助老、助农、微公益等帮扶工作。

目前我国共有81对逢站就停、票价低廉的公益性“慢火车”开行在铁路线上。不计上座率、不计客流量,不计效益成本,只为满足群众出行需要。沿线人民群众乘坐慢火车运输农产品、通学、通勤、赶集等。

如果说,先进的高铁是中国的大动脉的话,“慢火车”就是毛细血管,延伸到祖国的各个角落。整个国家即使如高铁一样跑的飞快,但她也没有落下任何一个普通公民。这些扶持和帮助的背后,是中国的国家担当,也是中国人最朴素的民族情怀,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消除贫困历来是我国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在过去的40年里,扶贫标准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扶贫政策也在不断变化: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从“区域性扶贫”到瞄准贫困县、“整村推进”,再到“扶贫入户”。而十八大以来的“精准扶贫”模式,更是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从未有过,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伟大壮举。

经过了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奋斗,我国终于消除了绝对贫困,现在正在向缓解相对贫困和乡村振兴迈进。一直以来,央企和国企由于其独特的经济地位,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发挥着扶贫主力军职能。据统计,2022年1—10月,中央企业在246个定点帮扶县已直接投入帮扶资金210.6亿元,其中无偿帮扶资金38.2亿元,购买和帮助销售脱贫地区农产品80.2亿元,培训基层干部和各类技术人员48.9万名,帮助脱贫人口转移就业3.37万人,有力帮助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打牢基础、巩固成果。

这个世界上再不会有中国这样的国家如此不计成本的进行扶贫,不仅仅是中国铁路,中国电力、中国通信等企业纷纷在扶贫领域投入巨大精力,不论多偏僻、多困难的地区,电力,通信绝对不会没有,有的投入即使赔钱根本不盈利,政府和国有企业也依旧义无反顾的去做了。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这既是政府的承诺,也是政府的作为。

中国的扶贫工作不仅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中国的扶贫经验也给了多国启示。中国的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深度参与到扶贫中来,运用市场机制扶贫是“授人以渔”的科学扶贫模式。它让企业和个人在扶贫过程中能得到相应的经济利益,让扶贫可持续;它通过市场经济意识的灌输,达到扶志扶本的目的,提高贫困人群脱贫的主动性;它还使扶贫双方按照市场的价值规律进行等价交换,实现了双方经济利益的双赢。

同时,扶贫开发又是一项周期长、投资大、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仅靠经济发展的外溢效应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也必须依靠政府强力推动。在这方面,中国创造性地实行了东西协作、对口帮扶体系。实践证明,先富帮后富,帮扶力度之大,投入人力和物力资源之强,效果之明显,是传统扶贫方式不可比拟的。

截止目前,中国已进入全面小康、脱贫攻坚完满收官。但并不是意味着扶贫到此为止,现在我们虽然消除了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却长期存在,而缓解相对贫困则是未来中国扶贫,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新形势迎来新挑战,中国依旧会以自己的智慧和担当,走出一条消除贫困的新路来。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