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新中国为世界提供的第一份重磅公共产品

它是新中国为世界提供的第一份重磅公共产品
2024年06月28日 08:11 长安街知事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7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深入人心。6月28日,中方将举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活动,世界多国前政要、专家学者、友好人士、媒体和工商界代表齐聚北京,共同纪念这一国际外交史中的重要事件。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渴望摆脱数百年来世界殖民体系的束缚,渴望建立平等的国际关系。

然而,冷战阴霾弥漫,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长期的对峙和对抗,造成了诸多消极后果,新中国亦饱受资本主义阵营的污名化。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经发表,这一倡议便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认同,成为了处理国家关系的最大公约数,并被纳入到一系列双多边文件当中。

1954年6月,中印、中缅分别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以及各自国家同亚洲及世界其他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此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又扩展到非洲以及拉丁美洲国家。1964年,法国成为第一个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国家。上世纪70年代,加拿大、意大利、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也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先后同中国建交。

看似简短的理念准则,在当时冲破了西方的孤立和遏制,更打破了两个阵营的界限、意识形态的束缚。可以说,这是新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第一份意义非凡的公共产品,对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特别是亚洲地区的安宁稳定作用重大。

(二)

今天,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但放眼世界,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横行,地区和局部战火此起彼伏,某些大国四处拉帮结伙、拱火浇油。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恰逢阵痛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激烈竞争,脱钩断链之说甚嚣尘上,科技保护主义频频抬头……

数据显示,自2019年以来,全球每年出台的新贸易壁垒政策几乎都增加了两倍,其中许多是出于地缘竞争的考虑。

“国际秩序还会好吗?”观察家们曾发出这样的疑问。如何构建一个新型国际关系?怎样保持国际社会稳定发展?站在人类前行又一个关键路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再次展现出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三)

尊重主权是平等对话的基础。

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主权和尊严必须得到尊重,也都有权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这是数百年来国与国规范彼此关系最重要的准则,也是国际法得以产生、存在的根基所在。

以当前巴以冲突为例,其症结就在于,国际公认的“两国方案”没有得到落实,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享有完全主权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迟迟没有建立起来。美国出于国内政治与全球战略考虑拉偏架,甚至助纣为虐、挑事促战,导致中东和平进程严重偏离正轨,也造成了惨烈的人伦悲剧。

长期以来,不少西方发达国家自视甚高,将国与国的关系简化为“文明与落后”的对立,为了一己私利,忽视别人的声音、无视别人的诉求,视他国主权与人民安全于无物,俨然成为全球动荡的最大祸首。

(四)

互不干涉侵犯是国家交往的条件。

在联合国框架之外,离开了集体安全机制,不管以什么名义,对他国使用武力或威胁,都与国际法相悖。

从历史来看,一些西方国家正是通过军事、政治、经济的一体化持续扩张,保持自身强大的先发优势。

肆意挑起“代理人战争”,炮制“新冷战”氛围,所谓的“人类终极”社会制度、“普世价值观”体系,也成了抹黑和敲打他国的大棒。

长期以来,这些所谓的“人权教师爷”,以“有色眼镜”“阴间滤镜”观察审视别国,对他国内政指指点点,左一个报告右一项法案大搞长臂管辖,更抓住一切机会煽动“颜色革命”,试图扰乱他国局势,阻遏他国发展,确保自己在资源掠夺、政治干涉、文化操控方面畅通无阻。几十年间,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其实都深受强权干涉之害。

(五)

守护和平是稳定发展的前提。

“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石碑铭文上如是写道。

和平与发展相伴而行,发展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平离不开发展的支撑。当前世界战略格局、力量对比和国际秩序已全然改变,但霸权争夺、零和博弈等旧观念仍未退出历史舞台。

无论是乌克兰危机,还是新一轮巴以冲突,每一场混战都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同时伴随严重的外溢效应,最终成为世界不可承受之重。事实最能教育人,没有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拿别人当耗材,注定将自己拖入无尽深渊。

(六)

合作共赢是国际治理的目标。

美国学者罗伯特·赖特在《非零和年代——人类命运的逻辑》写道,“随着历史的发展,每个人都会发现自己在跟越来越多的人一起参与非零和博弈,相互依赖的范围随之扩大,社会复杂性的深度与广度随之增加。”

今时今日,无论近邻还是远邦,无论大国还是小国,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日益形成利益交融、安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中国自古奉行“礼之用,和为贵”,如今更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贡献力量。“中国经济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将带动与中国相关联的经济体增速提高0.3个百分点。”

没有谁天生要坐在“餐桌”上,更没有谁就该出现在“菜单”里,构建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是造福全人类的必由之路。

(七)

世界越是动荡,越需要稳定人心的力量,也恰需要回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个最基本的路径上来。

面临各种全球性挑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趋势没有变,各国人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期待更加强烈,对维护多边主义、加强沟通协作的呼声更加强烈。坚持主权平等,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通过对话提升互信,通过合作共建和平,方能形成美美与共的全球发展格局,推动国际社会朝着携手共进、合作共赢的方向不断迈进。

从另一方面看,我们期待“天下大同”,但环顾四海,“丛林法则”依旧,“小院高墙”四起,特别是当中国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就越处于国际矛盾的风口浪尖,越会遭遇形形色色的封锁、遏制和打压。

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继续做好自己的事,一心一意搞好经济建设与科技创新,充分释放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潜力和能量,才能为世界提供更多新机遇。

(八)

1955年万隆会议上,针对个别国家代表的不友好甚至反华言论,周恩来总理并未同其计较,而是巧妙化解,“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

他指出,“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

对历史最好的致敬,就是不断书写新的历史。

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将坚持同各国一道,以相互尊重超越恃强凌弱,以公平正义超越霸凌霸道,以合作共赢超越以邻为壑,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这条国与国交往新路上阔步前行。我们相信,各国坚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共同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必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基本支撑。

图源:视觉中国

撰文:郑宇飞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