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时代,成就了“大厂”也该容得下“小店”

平台时代,成就了“大厂”也该容得下“小店”
2024年12月12日 07:10 长安街知事

“双十一”余温尚在,“双十二”火热开场。“百亿补贴”“先用后付”,“砍一刀”“仅退款”,各类活动与玩法层出不穷,各大电商平台好不热闹。

而当大家偶尔从手机里探出头来,可能会蓦然发现,身边的实体店面远不如线上火热,特别是小店小摊已经消失了很多。

此消彼长的背后,原因固然是复杂的,但网络冲击是一个重要因素。以长远目光看,如何更好平衡“大厂”与“小店”间的发展关系,值得深思。

(一)

平台经济基于数字技术,由数据驱动、平台支撑、网络协同等经济活动单元构成,开拓了丰富的应用场景。短短二三十年,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从大数据、云计算到人工智能,平台经济站在了技术风口,扩张尤为迅猛。

特别是大型平台企业,依托于头部技术与资本,成长周期不断缩短。资料显示,我国早期互联网平台企业如网易、携程等,从起步到市值/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用了超过10年时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后来者,花了7至9年时间。近几年诞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超大型平台,则普遍在6年以下,有的甚至仅用了两三年。

与之相应,是人们生活方式的重塑。今天,从衣食住行,到商旅办公,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处处都能看到平台的活跃。上至银发老人,下至童稚小儿,几乎没有人与平台“绝缘”。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价值超十亿美元平台企业共107家,市场规模2.2万亿美元,较上年底增长14.2%。其中价值超百亿美元平台企业共24家,较上年底增加2家。

(二)

平台化,堪称数字化时代最突出的商业变革之一,带来的经济效益毋庸置疑,但槽点也同样突出。

如果说,技术本身的不够完善,造成的诸如系统崩盘、交易卡顿等问题尚属“成长的烦恼”;那么,用户信息过度收集、隐私过度暴露等问题,则属实实在在的风险隐患。“同一款产品、新老客户价差一倍”“刚注册母婴APP,奶粉推销、育儿课程等蜂拥而至”……类似投诉不时出现,令人烦不胜烦。

同时,纵观平台做大套路,往往是先撒币烧钱“圈地”,培养用户习惯,待到用户黏性既成,便“挟流量以令市场”。如出行平台,经历洗牌后剩几家“独大”,“蜜月期”旋即结束,客单优惠没有了,限时补贴收回了,司机接单叠加限制、抽成苛刻。太多案例都表明,前期“讨好”如何不计成本,后期“收割”就有多大力度。

更深层次的影响则是,惊人的规模效应背后,是巨大的挤出效应。这不仅是指平台之间的“PK”,还有其对弱势从业者的致命冲击。如团购买菜业务,互联网巨头一开始便来势汹汹,利用资本优势打造的价格优势“秒杀”一众小摊小贩。有观察家担忧,此举剥夺的不仅是“摊贩的生计”,还将导致“附近”的消失,透支着深植现实社区之上的生活便利度、安全性。

(三)

新业态蓬勃发展,呈现市场发展形态的多样性,当然是件好事。但是,当以“去中心化”口号崛起的平台经济,迅速形成新的“中心化”,当宣扬“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平台企业,自己成了最大的“中间商”,其中的问题,不得不引起重视。

有分析人士指出,互联网企业横空出世,敢于突破、颠覆传统,但不少也养成了“天下尽在我手”的傲慢。即便明知一些极其功利的打法不符合商业规律和商业伦理,也依然坚持在玩。

只是,套路多了,总会失灵,“店大欺客”,必有反噬。如今,消费者更愿意权衡品质、价格、服务等综合要素,再选择将自己作为“流量”投入到谁的盘子。前段时间,商家不约而同对运费险予以抵制,消费者“凑单满减,刚下单就退货”,或可视为某种反击。

当“规模”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至高追求,各平台都用同一方式在同一赛道比拼,到最后必然导致内卷。以获客成本来说,据某行业媒体梳理,目前四家主流电商平台获客成本均值已经达到了800元,已数倍于以往,流量红利见底的迹象愈发明显。

事实证明,资本力大,却非无穷。商业发展自有其运行逻辑,早早晚晚总会在某个时间点发挥威力。

(四)

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彼此依存、相互影响。一个现代化经济体系,应当是一个参差多态的有机整体,大家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中国经济是一片汪洋大海,从不缺少需求和机会。大企业逐浪潮头,中小企业也不可或缺,网络平台蓬勃发展,线下小店也当有生存空间。

数字经济,是一场从消费到生产,从生活方式到生产方式、就业结构、产业组织机构在内的巨大变革。这种变革,当然会有“创造性破坏”的冲击,但更重要的是发挥建设性意义,利用先进技术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摒弃短视眼光,拿出大局意识,在更大范围内,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促进创新创业、推动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

能量越大,责任越大。回顾过往,今天的大平台也都是从当年的小公司、小网站起家的。正是在健康而包容的市场竞争背景下,平台经济才得以试错闯关、创新升级。如今的这份热闹,同样也有赖于商家、消费者的共同创造。

这个社会,欢迎“大象军团”,也容得下“蚂蚁雄兵”。平台企业必须看到:比起烧钱带来的流量,从长远角度为消费者、为生态伙伴带来价值,生命力将更持久。

(五)

平台企业,已具备了鲜明的公共属性,应当意识到所背负的社会责任,以及该坚守的发展准则。

当资本缺乏自省与自律时,政策和法律监管便势在必行。这些年,我国对平台经济的监管日渐规范,一批巨头先后因触碰原则底线受罚,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与引导作用。

归根到底,平台生态无论再繁荣,总是生存在更大的社会生态之中,必须适应更加复杂、更加多维的环境,重视与利益相关方的良性互动、与生态合作伙伴之间的共生共赢。

值得注意的是,平台企业拥有的海量用户和数据、涉及众多领域、连接海量主体,其动员能力已经超越经济领域,深入到社会、舆论等层面。让平台在规范中生长,需要充分预判风险,继续观察分析、系统施治。

(六)

一木独秀难成林,万紫千红才是春。

从崭露头角到蔚为大观,中国平台经济闯出了一片天地。告别资本蛮力、善用创新活力,让大平台与消费者以及无数小微企业共享红利,“美美与共”的故事,才能组成更动人的发展篇章。

撰文:京平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