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上的“吃柠檬挑战”,怎么就成了各大网红擦边的流量密码?

热搜上的“吃柠檬挑战”,怎么就成了各大网红擦边的流量密码?
2024年06月05日 20:28 白日做梦的大熊熊

01

最近,各大社交平台上,流行起了一个名为“面无表情吃柠檬”的挑战。

一开始的版本是很正常的:一位网红将柠檬榨汁挤进嘴里,却没有被酸到,而是对着镜头比出清爽的表情。

这个视频爆火之后,很快就衍生出了无数跟风模仿的版本,但画风却越来越奇怪:

一个个肤白貌美的漂亮小姐姐,全都嘴巴张超大、昂着头去接榨出的柠檬汁;

接着,柠檬汁无一例外全都被她们以各种方式吐了出来:

有面对着镜头,让透明的柠檬汁顺着嘴角缓缓流下的;

有双眼紧闭,一口气将柠檬汁全吐出来的;

有的甚至被酸成了斗鸡眼,舌头还伸得特别长......

也许是嫌某种暗示还不够明显,有些特意在脸上画上了粉得过分的腮红;

有的则在衣服上到处都留下柠檬汁的印记;

甚至还衍生出了蕾姆版本、JK版本……(这里就不放图了)

不是很明白,原本一个好好的挑战,怎么就逐渐演变成了低俗的颜色梗了呢?

评论区里,和我一样困惑不解的人不在少数:

“我不明白这个挑战是有什么意义吗?”

是啊,正常人参加这个挑战,要么是真的耐酸,可以做到全程不皱眉头面无表情吃完;

要么被酸得龇牙咧嘴,不顾形象,而不是硬对着镜头摆出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动作和表情。

有人一针见血地戳穿了本质:“其实人性就是这样子的,她知道自己在拍什么;她也知道你在看什么,她也明白你在想什么,但是你如果把你想的说出来;那对不起,她就会站在道德制高点说你低俗。

讽刺的是,早在好几年前,国外就流行过这种“柠檬脸挑战”。

也是要挑战者们用视频记录下自己吃一大块柠檬的反应,并发到网上。

但这项挑战的目的,是为了引起社会对脑癌晚期患者的关注,是类似于“冰桶挑战”的公益性质。

不懂为什么国内版本的“吃柠檬挑战”,会演变成当下愈演愈烈的“擦边挑战”。

02

你会发现,当下一些奇奇怪怪、让人看不懂的挑战,是越来越多了。

比如之前就有个很火的“掐脖舞”挑战,观看人数超过了2亿。

一位穿着紫衣皮裤的男主播,用一种狰狞的表情,做出掐脖子的手势,边扭胯边扇镜头。

魔性又油腻的表演,让我隔着屏幕都感觉自己的眼睛被骚扰了。

不是很明白,这种舞蹈的受众到底是谁,以至于后来有那么多人跟风模仿。

掐脖子、扇巴掌,这种带有暴力色彩的舞蹈大行其道,真的可能会引起被家暴群体的PTSD

还有所谓的“假装尿液”挑战:用饮料假装成是自己的尿液,故意喝一口测试别人的反应。

某网红就应粉丝的要求,去医院做尿检,把冰红茶倒入尿检杯里。

然后故意当着检验科医生的面喝下,不知情的医生一脸震惊,对他进行了劝阻。

但网红仍不以为然,继续着自己的疯狂行为,严重破坏了医院的就医秩序。

最后,这位网红因涉嫌寻衅滋事,被拘留并封号。

之前他就经常拍摄一些低俗的挑战视频,越低俗观看人数越多:

比如吃猪食、去猪圈抱着猪睡觉、送路人花圈……

还大言不惭地宣称:“只要你敢赞,我啥子都敢干。”

为了流量可谓是连底线都不要了。

江苏连云港,有位网红,更是因为“喝白酒挑战”而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年仅34岁。

这位网红直播PK输了之后,连续喝了4斤白酒,之后便不幸身亡。

一条活生生的人命,就因为这种无聊离谱的PK、挑战,直接给作没了。

03

一出出不堪入目的闹剧,上演到这里已经乌烟瘴气,可悲可叹。

官媒有句话说得好:“当流量完全沦为生意,甚至成为内容创作的唯一驱动,失控难以避免。

哪里有流量,哪里就有人趋之若鹜。把低级趣味当成财富密码,把无底线当作出名圣经。

而这背后作祟的,正是一种名为“多巴胺经济”的理论:也就是一切信息皆为快感服务。

为了能让用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得爽感、快感,网红、资本们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擦边舞蹈、猎奇挑战、低俗表演、感官轰炸……

当一个东西出圈,成为爆款后,其他人立马跟风,复制这个东西的制作逻辑,以求自己也来分一杯羹。

于是越来越多没营养的工业糖精被制造出来,让人既上瘾又欲罢不能,只想麻木地一条接一条地往下刷。

关上手机后,却只收获了空虚、浮躁和戾气,得不到更深层次的满足和喜悦。

作家水木然说:

“如今,年轻人在游戏和娱乐中沉迷,成年人在直播和短视频中放纵,网上最容易流传的,就是各种畸形和丑态的表演;

人们正在抛弃一切深刻的东西,包括文学、哲学、思想等等,因为这些东西太深刻太沉重了。

人们转而寻找可以麻醉自己的东西,让自己快乐,越来越沉溺于短平快的刺激,不再追求价值塑造。”

04

也许是时候开始思考,什么才是对自己的人生价值塑造,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了。

作家采铜在《精进》一书中提到:判断一件事是否值得去做,应该花多少精力去做时,可以考虑两个变量:

一是这件事在当下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即“收益值”;

二是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即“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对我们的影响会持续更长久。

就像这张图,当两个维度正交以后就形成了四个象限:

第一象限: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比如:学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完成一次印象深刻的旅行;

第二象限: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比如:买一件当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机游戏;

第三象限: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比如:挑起一次网络骂战、漫无目的地在网上闲逛;

第四象限: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比如:练一小时书法、看一本经典名著、重复一组技能练习......

“收益半衰期”,能帮我们丈量出具有长远价值的事物,提醒我们避免沉沦于对短期欲望的追逐之中。

我们可以优先选择做一些长半衰期的事情,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这样会让你获得一些更长久、深远的快乐。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有句话振聋发聩:

“娱乐至死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娱乐本身,而在于:

人们日渐失去对社会事务进行严肃思考和理智判断的能力;

在于被轻佻的文化环境养成了既无知且无畏的理性文盲而不自知。

愿我们,能在这个人人都想用低俗挑战抢占你注意力的时代里,保持阅读和抽离,保持清醒。

共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