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M1定买卖

我们在这篇文章中提出最简单的模型,以M1的同比增速来定买卖,结果非常惊人,如果从96年开始以这种操作投资深成指,到目前的收益率差不多9400%,你没有看错,95倍,下面我们会公布这种操作的细节(完全可以复制),那么是什么样的模型呢?

而以此为依据,现在绝对是卖股票的绝佳机会,而且这轮调整很有可能到2300点。其实我并不是一个喜欢忽悠的人,在下文中我会在这些看似简单的模型后面,提炼出自己的思想,也方便投资者理解一些经济现象。

一、简单的事实

我们打开M1同比增速与股市对比图,我们来定下这么一条原则,当M1接近10%的时候买股票,当M1超过20%的时候卖股票,投资标的是深成指。96年1月买股票,M1当月是11.6%。97年1月M1为22.2%卖股票(或者97年6月M1为20.6%,卖股票),这轮收益差不多是4-5倍(900多点到4000点)。

下一轮M1增速的最低点出现在99年1月只有9.6%买入,而00年中M1超过20%卖出,(深成指2900-5000点),收益率72%。再来看下一轮,02年初,M1接近10%买入,03年3月卖出M1为20.1%卖出。(深成指3000-3000),收益率为0%。05年3月M1为9.9%,买入,07年6月M1为20.2%时卖出(深成指3000-15000),再次为5倍左右,08年10月M1为8.85%买入,09年7月M1为26%时,卖出(6000-13000),获利2.1倍。那么总共获利多少?90多倍。

我这个可不是数据挖掘,这是实实在在的事情,而且背后逻辑也非常清楚(下文详细说)。那么对于现在32%的M1增速(09年10月份),相信如果不进行卖出操作,风险是十分大的。每次如果超过20%的M1增速不卖,后面的下跌幅度都会超过20%。这也是96年以来,数据充分说明的这点。不信的话,我们在附录把M1同比增速贴出,大家可以自己去算算看。

二、背后的逻辑(M1是货币调控最重要指标)

有人可能会认为这纯粹数据,没什么逻辑,经济是最关键的。其实,这点我也曾经犯过错误,错误就是过于相信经济对股市的影响,所以09年认为全球衰退没有结束,市场不会大幅上涨,事实证明错了,因为当M1下降超过10%的时候,我们强大的政府一定会想法把M1从底部拉起来。

说到底,这就是通胀和政府调控之间的关系,说中国的股市是政策市,这确实没有说错。当M1降低到不足10%增速时,中国的通缩压力将会极为显著,因为在以前我们的潜在增长率都是8%以上,如果M1只有10%的增速,整体社会环境有压力。很多人会说货币增速看M2,这点我不否认,但是M1和M2的关系更能反映出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也就是说,M1对物价会更为敏感(公式还是以前一直说得MV=PQ)。

现在我们M1为30%以上的增速,这在92年出现过,第二年的严厉调控,相信大家都记忆犹新,而中间那几次的牛熊交替,也是与M1增速相互变化,而且每次都是20%以上的M1增速,中央就开始严厉调控,为什么?因为再不调控,我们M2往M1转移速度就会失控(存款活期化,投机氛围浓烈,造成货币流通速度的迅速提高),即使此时M2增长可能还不会太快,M1增长如果失控,物价不大幅波动,那就是经济学上的笑话了。所以,当M1增速在20%以上,那么央行一定会收紧流动性,而现在M1>M2增速,那更加会加大调控,而我们潜在增长率的降低(后面详细说),会使得央行更加更加大的加大调控力度。这点在今年也看的很清楚,从7月开始收紧(虽然口头上不这样说)。(M2与M1增速表)

三、到了压通胀的时候了!

有些人喜欢盯CPI,认为只要CPI不起来,就不用压,这真是很搞笑的事情。通胀是指全社会商品的价格,30%的货币增长,后面带来多少通胀,经济学家算的清楚,我就不多说了(看看我以前写的报告),而CPI仅仅是取了个有代表性的篮子,这个篮子如果代表不了全社会商品的价格,那还有什么研究意义?

同时,从货币供应,和商品价格还有个时滞,等到出来再动手,那就非常滞后了,作为央行,一定会在此时严厉的压流动性,所以为什么每次M1增长超过20%,央行就不留情面的压,而压下去之后,往往会在M1接近10%的时候再放流动性,说到底就是为了控制通胀。(当然还有我们央行说的通胀预期)。

通胀预期在M1中反映也是非常明显的。我们M2十分庞大,M2/M1的比例也是处于很高的位置,差不多快3倍了,如果再不进行严厉管理,通胀就会失控,到时候的CPI说不定一飞冲天。再次拿出10月份的M1数据,32%!如果央行不想办法在一年内降到15%,那中国的通胀就会出大问题,央行是聪明的,所以后面紧缩措施比大家想的多和紧。

四、潜在增长率不可能在10%以上,就业在现在不是主要矛盾,通胀才是。

现在很多的经济学家又在说我们的潜在增长率在10%以上,我不知道怎么算出来的,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经不多,沿海的民工荒,房地产业的畸形繁荣已经使得中国的增长源泉(劳动力)透支,所以在劳动力方面已经不会有太大的量的提升,而主要依靠科技,劳动效率的提高。所以潜在增长率只有5%-6%(具体内容可以看《罗毅:低效率VS高效率-“看的不是经济,是寂寞”2009年9月25日》),那么这意味着我们的潜在M1增长,也应该更低,所以我判断,两年内,央行的调控会使得M1逼向10%,甚至于跌穿10%。

领导告诉我们要抓主要矛盾,那么现在的主要矛盾就是通胀,股市将受压。其实我觉得在成熟市场中,更应该以香港的失业率来衡量中国经济真实失业率的一个窗口(因为我们没有非常好的数据),而现在香港的失业率仅为5.2%,而美国是10.2%,欧洲也在10%以上,那么回头看看,香港反映出的情况,也是国内没有明显的失业问题。(学生失业是结构性的)(GDP数据,人口数据)

五、资本管制使得美元贬值在未来可能与中国股市脱钩

现在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只要美元贬值没结束,中国股市就没问题,因为热钱在过来。不过可惜的是,我09年犯的就是这个错误,因为,我以为中国的货币政策会因为蒙代儿三角,从而使得资本外溢(确实也出去了些),但是由于我们的资本管制,钱出去的还是比较少,所 以股市才猛成这个样子。这次反过来看,虽然我认为美元的下跌空间不大,但即使美元继续跌,只要我们有资本管制(最近资本管制还收紧了,换汇已经困难,地下钱庄在严查),美元想进来也不容易,同时,我们的货币政策才是影响体内流动性的最关键因素,因此,再次抓主要矛盾,货币政策会紧的厉害。

六、别问央行怎么做,要看央行怎么做

很多学者还在纠缠于央行适度宽松的词语会不会改变?有意义吗?因为央行现在做的就是严控流动性,即使我一直说适度宽松,但是我实际上在把水抽干,股市会怎么走呢?那么观察与预测央行动作最好的手段就是M1,股市的相关度,这点我前面论述的已经非常充分了。当然最近银监会叫银行拼命融钱来提高资本充足率,也可以看出央行准备狠狠的压通胀,为后面的经济软着陆做准备。(贷款数量与银行融资)

七、相信政府

09年因为我没有预计到政府的强大,错了大半年,那么10年,我是相信政府可以把通胀与通胀预期控制住,也因此,我相信股市会跌到超过大家的想象(一般券商一致观点错的都比较离谱,现在大家都在说4500呢)。

现在的我,如同站在世界之巅,伴随着徐徐微风,缓缓的用手指出中国股市的方向--右下45度。

上面所言,纯属书生之见,真实的世界比我想象的复杂很多,也就供大家娱乐一用。其 实我的逻辑与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如果半途看,可能会觉得有所突兀,例如之前说的大周期,出口贸易面临强硬挑战,内需泡沫不小的观点,这些假设前提可能本身就很有争议,但是投资者可以找我之前的文章来读读,我相信我看到的论据会给投资者带来不一样的思路,如果看过了还是不同意,欢迎来信,进行学术讨论,当然 最好能有些论据,这样大家都可以受益嘛~。在大周期向下的过程中,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一定是如影随形的,但是我做人的原则是安全第一,同时在安全的原则下,尽力做到准确的判断。如有得罪,敬请包涵。

==========================

昨天的文章后半部分:

四.公司估值

(一)买点和卖点巴菲特反复强调“安全边际”,好公司在较高折扣时买入,才有安全边际,才有好的收益。如何给公司估值呢?他提出了一个现金流折现的模型,这个模型理论上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它要求预测公司未来五至十年的增长速度并计算其未来现金流,然后根据一个合理的折现率,计算出今天公司值多少钱。例如现在公司每股值10 块钱,当跌到5 块钱的时候就买进它;未来当升到20 块钱的时候,就卖掉。可见,这个模型不但是个估值体系,而且还是个操作模型。    但是我发现,根据这个模型去估值、去操作,非常困难。    首先。因为我们很难预测公司未来五年或十年的增长速度,折现率多少比较合适,也很难判断,因为折现率理论上和利率相关,利率理论上和通胀率相关,要判断通胀率谈何容易。由于要计算的时间很长,增长速度或者折现率稍稍作些调整,计算出来的估值会出现巨大的差异。我有些朋友在07 年8 月份40 块钱买入万科,当时万科已经3000 多亿市值了,他自己也用模型算了一下,觉得也不贵啊。除了现金流折现这种模型,现在还出现了更多的估值模型,其实原理基本是一样的,同样问题很多。

根据反射理论,在股价涨跌的过程中,我们的预期会不断发生改变。大家如果多看看一些券商的研究报告,就会发现这个问题。股价涨了,它的估值模型的参数就变了,目标价就提高了,股价如果超过设定的目标价后,分析师继续调整参数,目标价更高了。如果跌了,处理过程也一样。今天是一个估值,股价大涨或大跌后,即使公司的经营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公司又是另外一个估值。在股市头部和股市底部,相隔几个月,一个公司的所谓估值可以相差几倍,尤其是一些周期类公司,分析师的报告看起来都很有道理。07 年7 月份的时候,看看不同券商的地产研究报告,普遍将万科的目标价调到五六十元,甚至七八十元的,这都是市场上最有影响力的地产分析师的报告。是不是很可笑?由于各种不同模型的参数设置的随意性很大,以至所谓公司估值,成了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实际上,不是分析师给这个公司估值,而是当时的股价给公司估值。这很有趣吧?

我越研究,就越发现,估值这件事情,很不靠谱。公司无所谓估值,你不能给它一个准确的估值。如果非要说有估值,那干脆说它有好几个估值。研究买点和卖点,哪个价格值得买进,哪个价格可以卖出,比研究公司值多少钱更有意义,操作性更强,也许更符合股市波动性的特点。

那是不是我们就根本不要管什么主流估值模型了?不是,这些模型的假设都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要了解市场的共识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才能利用它来发财。我之所以说,所有的估值都不靠谱,是因为我了解市场上基本上所有的模型,这些模型都有些什么重大的缺陷。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判断买点和卖点。

(二)市场中的主流估值方法

3.相对估值

还有相对估值,其实也并不是我研究的重点。刚好有一个朋友做了分析师,有时候向我请教,我就帮忙总结了一下。相信在座很多人,可能经常捕捉热点进行操作,可能也会感兴趣。所谓的相对估值,它的特点是不在乎公司的好坏,而是在乎公司是否在中短期能够上涨。它现在是券商和基金主流的估值方法,讲究的是资产配置、板块轮动、博弈。当然他们也做基本面分析,但不是最重要的,它的核心是敏感性分析,对经营指标、行业政策、经济指标(利率等)、资金喜好等,进行一些敏感性分析。我在此抛砖引玉,希望能给大家开拓一下思路。

(1)总结一个行业里几类公司的盈利模式,各种模式之间的优缺点,核心的几个经营指标是什么。对一个具体公司,什么经营数据的变化,可能对他的经营产生重大的影响。比如说连锁店的商业和百货类的商业,最重要的营运指标是不一样的。地产公司,它的地储备和土地成本,对业绩的影响很重大,对股价影响也很敏感。对网游类的公司,ARPU 值、平均同时在线人数这些指标,就很敏感。当这些营运指标出现比较大的变化的时候,就需要你非常认真去关注了,可能会引起股票价格的比较大的波动。

(2)行业政策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比如行业标准、出口退税、税收政策的变动,对公司影响是怎么样的,哪些公司会受益,哪些公司不太好,提前要做好功课。

(3)宏观经济指标,例如利率上调对公司的影响。简单而言,对负债率高的公司影响就比较大一些,对轻资产低负债的公司影响就会小一些。

(4 )资金偏好的敏感性。讲几个例子。一是市值,小市值的公司比较容易受到资金的喜爱。在中国,中小板、创业板的估值比一般A 股公司的高一些,我认为是可以理解的,市值小嘛,我认为这是合理的事情,但也不能过高;二是机构持仓的比重,如果机构持仓某只股票比例已经很高了,那么股价再涨就难了,如果持仓比例比较低,才容易跑出黑马;三是在行情反弹的时候,行业内估值相对比较低的公司,比较容易受到资金青睐;四是有代表性的新公司的IPO,其定价会影响已上市的同类公司,等等。

(5)一些公司经营情况很糟糕,股价很低,这种公司往往是敏感度很高的公司。它经营方面稍稍有改善,就可能对业绩产生重大影响,同进也存在一些重组、收购和资产注入的可能性,容易成为黑马。

(6)高度关注公司的增发和回购。

(7)关注管理层激励。公司业绩是很容易受到操控的。我们要认真研究管理层激励的具体条款。它可能会对公司的未来业绩有所指引。

还有更多,希望大家不断总结。

此外,对于一个分析师,他的中心任务是持续地系统性地寻找黑马和回避风险,我们可以做两个测试和一个评估。

第一个测试叫股价强弱测试,还有一个是好消息坏消息测试。它们的理论模型是这样的,叫内部消息泄露模型,或者叫老鼠仓模型。比如说一个公司已经公布季度业绩了,三个月之后才会再次公布业绩。我做一个假设,这三个月里面公司没有发生重大的事情,行业方面也没有发生什么重大的事情。那么在这3 个月里,能影响股价波动的,应该只有大盘整体的走势。三个月内股价的波幅减掉股指的波幅,按道理应该是一条直线,对不对?但是情况一般并不是这样的,往往有波动,甚至大的波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发生了内部消息泄露。一些内部人,比如说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或者销售总监等,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消息就这样泄露出去了,他的亲人,或者好的朋友,或者一些关系较好的基金经理,就会不断地买进或者卖出,导致股价有所波动。

股价强弱测试:就是周期性,如一周或一月,对同一个行业里的一批个股,或者找一批最有相关性的个股,比较彼此走势的相对强弱。如果发现某个公司股价持续相对走强或持续相对走弱,作为分析师,应该打个电话或登门拜访了解一下情况了。

第二是好消息坏消息测试:就是当公司遇上好消息或坏消息时,对它的股价表现进行打分。例如政府出台了一个地产利空,地产公司平均跌幅在5%,但某个地产公司只跌了1%,甚至还涨了,那就给它打个很高的分数。或者,公司公布了一个重大利空,分析师猜测应该会下跌5%,但是它只跌了1%,甚至还上涨了,那也给它打个高的分数。如果这种情况持续的话,可能是由于公司经营方面起了某些变化,那么分析师就应该关注了。

坚持运用这两个工具,因为都是可以量化的,可能有助于系统性地分析公司情况。

另外,可以进行一个分析师评级评估。有份量的分析师对公司股价走势的影响会比较大。我们要了解他们是如何估值的,主流的估值模型是怎么样的。我们要分析其平均预期,也就是所谓的市场共识。自己研究这公司后,如果发现公司业绩比市场共识要高得多,那可能是一个好的买点;如果远低于市场的共识,那就是一个好的卖点。另外,如果发现很多分析师高度一致看多或看空的时候,往往是好的买卖点。

五.小结

现在我想做一个小结。市场里有很多种投资理念,每一种都有成功的案例,都有可取之处。我所坚持的理念,和大家分享一下。说简单也很简单。

首先,分析宏观周期,每三五年就是一个经济周期。我们要耐心观察;

其次,制定十分苛刻的选股标准,耐心等候合适的买点;

最后,既然公司是无所谓估值的,我们要和市场若即若离,关注市场的情绪。

六.投资的境界

和做人一样,投资也是有不同境界的。巴菲特的境界很高,高山仰止,我们应该有信心见贤思齐。   有一天我看《庄子》里的《庖丁解牛》,豁然开朗,觉得我们做投资能达到的境界,原来和庖丁没有分别。   《庖丁解牛》故事很精彩。文惠君要找庖丁讲讲他是如何解牛的,为什么水平如此之高,听完之后,文惠君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庖丁说,宰牛之初,“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下刀时,“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我的理解是,任何事物都有脉络可寻,对每一个重要节点,都要认真把握,掌握其规律。例如投资,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宏观面、波动性、公司经营、估值体系这些节点都很重要,我们要全盘考虑,发现规律。普通屠夫宰牛,一个月就要换刀,好的屠夫宰牛,一年就要换刀,因为他们总是猛割猛砍,当然刀很容易就折了。庖丁不一样了,十九年了,一把刀没换过。    他说,“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他对骨头关节这些地方,不是一轮猛砍,而是用非常薄的刀,游走于“有间”(空隙)之中,自然游刃有余。    我的理解是,投资是件很寂寞的工作,很多时候是自己对自己心灵的拷问,会遇到很多困难,股价的涨跌,也会对我们的心灵产生很大的压力和影响。我们要力争发现一些重大的趋势,包括宏观面的、或者公司经营层面的,在困难堆积如山的茫茫前程中寻找一条坦途,尽可能回避一些非常痛苦的选择。

垃圾堆里找黄金,非常困难;大势很不好,有些聪明人横刀立马,火中取栗搏反弹,很不容易;巴菲特一位很有智慧的好朋沃尔夫曾教育巴菲特:“沃伦,如果你在一个黄金堆里找一根黄金做的针,那么找这根针就不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可是看一看周围,到处都是拿着放大镜去寻找这根针的聪明人。简而言之,我们要去挣一些容易挣的钱,不要去挣一些很难挣的钱。容易挣的钱呢,容易挣很多倍。很难挣的钱呢,即使我们很努力,付出非常多,但还是很难挣钱。    庖丁解牛毕,“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这种感觉太好了,有志于投资的各位,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达至庖丁的境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