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三类股东问题关键在于缩小市场估值差

解决三类股东问题关键在于缩小市场估值差
2017年12月13日 09:20 新浪财经新三板

【锦心绣口】

若能够推动A股市场准确发现企业价值,做到一分钱一分货,不同市场之间的巨大估值差就将消弭,新三板挂牌企业就可安心扎根在新三板发展。

熊锦秋

12月5日,福达合金IPO申请顺利通过发审会,成为第一家过会的新三板做市企业。有市场人士认为这个案例意义重大,不过笔者认为,“三类股东”(契约型私募基金、资产管理计划和信托计划)问题并未就此得到根本解决,还需探索求解。

2015年7月1日福达合金在新三板挂牌转让,2015年9月18日转让方式由协议转让变更为做市转让。在做市期间,有两家“三类股东”从二级市场买入公司股票,为清理“三类股东”,今年8月公司终止挂牌,公司实际控制人购买了该两名“三类股东”持有的股票。

也就是说,福达合金这家含“三类股东”的新三板挂牌企业之所以能通过发审会,是以彻底清理“三类股东”为前提条件的。它的意义在于此前有“三类股东”历史的企业,只要清理就可转到交易所上市,但仅此而已,它并不能说明新三板挂牌企业可以带着“三类股东”顺利过会,也不会对解决目前“三类股东”问题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思路。

福达合金“三类股东”仅有两个,其中有只契约式基金持有6000股,即使漫天要价,控股股东出资购买也花不了太多成本。而现实中,有些新三板挂牌企业“三类股东”持股数量较多,采取这种方式清理几乎不可行,大股东花费成本过高、根本划不来。

自从2015年新三板明确“三类股东”可以投资挂牌公司之后,大量“三类股东”涌入新三板。不过,现在新三板挂牌企业对“三类股东”却唯恐避之不及,他们要申请IPO就需先将“三类股东”清理退出,但请神容易送神难,清理成本不菲,有的根本无法清理。如此倒逼,新三板发生不小变化。首先,今年以来“三类股东”参与增发大幅减少,较去年缩水六成以上。其次,由于做市方式更容易招惹上“三类股东”、更不可控,挂牌企业转让方式纷纷从做市转协议,今年以来,共有365家企业做市转协议,而协议转做市的仅有104家企业。其三,既然上新三板挂牌可能招惹上“三类股东”,影响IPO进程,一些企业索性不去新三板挂牌了,直接去IPO,2016年新三板新挂牌企业超过5000家,今年仅增加1000多家。

“三类股东”都是基于信托关系的委托理财,由此可能导致拟上市公司“股权不清晰”,甚至产品在IPO审核期限其存续期届满而清盘,影响拟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稳定,此外“三类股东”还可能成为利益输送、突击入股、实控人隐藏持股等手段。因此发审部门对“三类股东”严格审核,是非常必要的。要解决新三板“三类股东”问题,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思路:

一是由大股东购买“三类股东”持股。在此不再赘述。

二是由第三方适格股东购买“三类股东”持股。由于上市后持股会有较大升值,第三方适格股东可与“三类股东”签署协议,如果上市成功,未来所获收益由双方按约定比例分享,如果约定期没有上市,则双方再无利益瓜葛。

三是缩小市场之间的估值差。这是根本解决办法。一些企业之所以到新三板挂牌,也存在一定的功利性,就是意图未来转板机制推出,可享受政策红利到交易所上市,企业一旦转板上市,估值就可能迅速提升。如果各市场估值差距不大、融资也比较便利,那么企业是否转板,可能就不会太在意。

要加强新三板流动性建设。目前新三板准入门槛较高,而新三板却还在扩容,陷入流动性枯竭局面,不少个股根本没有交易。下一步应强化新三板基础性制度建设、强化市场监管,只要市场健康了,能够形成挂牌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良性循环,今后通过制度创新、交易创新、工具创新,包括降低投资者准入门槛,流动性自然也会逐渐改善;相反,如果新三板市场不健康、企业老板跑路频频,投资者进入这个市场显然风险巨大。

另一方面,也要完善A股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A股新股不败仍在继续,不管什么企业发行,投资者都抢购,一些平庸股估值较高,这是场外企业打破头都想上市的主要原因。若能够推动A股市场准确发现企业价值,做到一分钱一分货,不同市场之间的巨大估值差就将消弭,新三板挂牌企业就可安心扎根在新三板发展。

(作者系资本市场研究人士)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