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盘点|医药资本寒冬“破冰”:资金来源多元化,医研共创推动源头创新

年度盘点|医药资本寒冬“破冰”:资金来源多元化,医研共创推动源头创新
2024年12月30日 19:14 蓝鲸财经

蓝鲸新闻12月30日讯(记者 屠俊)自2021年医疗行业投融资迎来高峰后,2022-2023年行业进入资本寒冬,由于医疗行业需要长期投入的特殊性,行业逐渐走入“寒冬”。除了融资难问题,随着国家推进第十批集采、区域联采、价格联动,药品价格控费等因素让医疗行业面临较大挑战。

资本如何助力产业发展、践行长期主义,行业内如何实现医研共创引发业内讨论。

资金来源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对外授权交易金额已经超过一级市场融资

“数据显示,过去5年中国与全球生物医药企业筹集资金来源存在一定差别,如果抛开对整个交易金额影响较大的并购的金额,2015-2024年全球生物医药企业资金筹措金额和比例相对稳定,但中国经历了2020-2021年的高潮期,目前还在下降通道中,不过,积极的信号是,资金筹措的来源有了多元化的发展。”上海生物医药基金合伙人郭秋杉在近日举行的由上实集团、上海医药、上海生物医药基金和上海前沿共同支持开展的第七届浦江医药健康产融创新发展峰会指出,

“国内二级市场方面,自2021年IPO窗口显著缩窄,融资金额大幅下降;而从全球医药市场来看,2023、2024年出现了小幅回升的情况。”郭秋杉指出,“一级市场方面也受到二级市场关联影响,在经历了2021年高潮期后也在逐步缩窄,不过,随着二级市场逐步回暖,相信这部分也会被带动起来。海外的话,融资金额波幅不大,我们也看到一些现象,比方说,海外整体融资数量在缩减,而单笔融资金额出现上涨,也就是说,大量资金向头部集中,这也反映了好的机构和企业还是不缺资金的。”

与一、二级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的BD交易(商务拓展),中国优质的早期资产凭借BD交易,频繁登上国际舞台。过去几年,BD交易呈现快速增长,2023年,国内License-out数量反超License-in;而在今年,中国新药License-out首付款交易金额首次超过一级市场的筹资金额。

此外,郭秋杉特别提到,NewCo成为今年创新药出海的风口,借力美元基金资源培育与放大管线价值。

所谓的,NewCo模式是指国内药企通过设立海外子公司,将特定管线的海外权益装入该子公司,并与海外资产形成新的License-out交易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兼具出海和融资两大属性,旨在帮助国内药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的资金和市场份额。

以恒瑞医药为例,今年5月,其将GLP-1产品组合以入股形式授予Hercules,其取得后者19.9%股权,和最高超60亿美元的相关付款,以及一定比例的销售提成。Hercules由贝恩资本生命科学基金联合Atlas Ventures、RTW、Lyra资本联合出资4亿美元成立。

此外,今年7月,康诺亚将两款双抗新药CM512、CM536的大中华区外全球权益授权给Belenos Biosciences。根据协议,康诺亚将收到1500万美元预付款、1.7亿美元里程碑金额,以及特定比例的销售分成。Belenos由医疗专业基金OrbiMed控股,持股比例50.26%,康诺亚全资附属公司一桥香港持股30.01%,康诺亚董事长陈博将加入Belenos的董事会。

“整体来说,我们看到一、二级市场存在一定的融资难度,但接下去融资的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整个产业的发展。”郭秋杉认为。

药品价格控费等多因素挑战下,创新药多元定价、源头创新或为破局思路

除了融资难问题,随着国家推进第十批集采、区域联采、价格联动,药品价格控费等因素让医疗行业面临较大挑战,而创新药定价、如何突破源头创新等问题引发业内思考。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经济学教授胡善联对于创新药定价问题做了展望,他指出,首先要重视药品全生命周期的定价,“在国内,一个创新药定价以后药价只有往下降,很少是提高的,但在国外全生命周期的定价是指,到了一定时间以后,允许药价上涨。另外,我们也听到有些药企反映降价了,但是最后没有保证药品的销售量上去,今后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考虑以销量为基础的定价,比方说,达到哪一个销售的指标,降价到多少。”此外,胡善联还提到坚持以价值为基础的定价原则、制定市场的差异定价或梯度定价、制定国内医保支付价格、制定不同报销比例的价格等。

上海医药执行董事、总裁沈波在会上从上海医药的角度出发指出,当前医药行业面临资本压力和药品价格控费等挑战,上海医药作为产业资源丰富的集团型企业,将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从产业技术、开放创新、市场流通三方面发力,实现合作共赢。

对于源头创新,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尚思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鲁白指出,产业创新存在同质化竞争、原创缺乏、基础研究投入及转化不足等问题,可以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及临床队列研究等模式创新推动新药研发。

为推动源头创新,以皮肤健康产业为例,“医研共创”成为近年来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词。多位专家在近日举行的SIA2024科学护肤创新联盟年度大会上表示,未来产业内具备深厚医研合作背景的品牌和产品将更具竞争力。

事实上,目前,产业上下游多家公司围绕“医研共创”积极布局,不少头部品牌与企业已经从中获益。上海家化旗下玉泽品牌以“医研共创”模式为核心竞争力及生产力,海外巨头欧莱雅则把“活性健康事业部”正式更名为“皮肤科学美容部”,为市场表现带来新动能。

不过,“医研共创”依然面临部分成果和市场需求脱节;‘医研共创’的周期较长,与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不完全匹配;行业内统一标准和复合人才的缺位等挑战。“真正的‘医研共创’不是玩概念,或找皮肤科医生背书,而是深入品牌从研发到售后服务的整个过程。”中山三院皮肤科学术带头人、化妆品检测中心主任赖维表示。

据悉,在此次大会发布的《从医研共创到科学传播|2024中国功效性护肤品专业洞察报告》中首次定义了“功效性护肤品的医研共创模式”,即以皮肤科医生群体对当前临床皮肤问题的观察和研究为基础,将皮肤研究成果与化妆品研发技术相结合,以特定皮肤问题为目标开发护肤产品,且以高等级循证医学证据判定产品功效的研发模式。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