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网友说|高考的“魔力”是什么?

北京网友说|高考的“魔力”是什么?
2024年06月11日 19:32 燕鸣

又是一年高考时。过去几天,全国1342万名考生,走进各地近40万个考场,经历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刻——高考。

和以往一样,今年的高考依然备受关注。许多地方安排“高考直通车”公交专线,志愿者为忘带准考证的“小迷糊”提供帮助,交警在考场外引导车辆、保驾护航……大妈的广场舞可以不跳,周边商家自觉按下“静音键”,过往车辆也避免鸣笛打扰,每个人心里都装着对考生的关切。

高考仿佛有一种特殊的“魔力”,能够轻而易举地动员起各界力量,毫不费力地赢得大家关注。

高考能够改变命运吗?恢复高考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考上大学意味着“鲤鱼跃龙门”。从田埂走进教室、从工厂步入高校、从乡村迈向城市,许多人正是通过一场考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著名导演张艺谋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他回忆说:“如果没有高考,很难说会有现在的一切。”

但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关于“学历贬值”“就业难”“考公卷”“躺平”的讨论越来越多,“读书无用论”一度甚嚣尘上。很多时候,考上个好大学不再意味着就会有份好工作,个人期望与现实境遇间往往有着较大反差。人们不禁追问:今天,高考还能“逆天改命”吗?

客观地讲,作为最普惠公平的选拔方式,高考依然是大多数学子实现梦想的有效途径。有网友说,高考是一座分水岭,决定了你未来4年将去哪座城市、认识怎样一群人、从事何种专业的学习……同样的一套卷子,背后是不同的未来;同样的考试分数,带来的也是不同的经历。要说高考完全不重要,并不符合现实。

应该说,高考是改变命运的重要机会,但绝非唯一道路。“80后”科学家唐立梅,在高考和考研中双双失利,去的是普通大学,学的是调剂专业,但最终成为“到达过地球四极中两极(深海、南极)的第一位中国女性”。在一次采访中,作家余华也说:“我考了两次高考都没考上,但我照样成为了作家。”高考是人生一“战”,也是人生驿站,绝不是最后的终点。

放眼人生的漫漫旅途,盲信“读书无用”等同于放弃未来的无限可能,执着于“一考定终身”也未免太过沉重。什么是高考?前几天,在某中学的考前动员会上,有老师这样诠释:“高考,就是高高兴兴地去考试!”的确,一场考试的结果难以预料,但高考的“魔力”不仅仅在于考了多少分、上了什么大学,更在于从这段不懈奋斗的岁月中汲取精神力量、收获宝贵成长。

高考,是许多人一生难以忘怀的“成人礼”。即便光阴流转,人们依然忘不掉那些挥汗如雨、奋笔疾书的日子。这段不可复制的经历,何以成为一代代人共同的成长印记?

对每个具体的人来说,高考的滋味不尽相同。可能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风发意气,可能是未能如愿的遗憾不甘,也可能是“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波澜不惊……即便如此,高考背后依然包含着大量共同的记忆碎片——频繁的月考,刷不完的试题,高喊过的豪迈誓言,还有那个心中有梦、眼里有光的自己。

有网友笑称,高考前是“人生知识水平的巅峰”:算得了三角函数,解得出高次方程,记得住气候洋流,看得懂电路设计,背得出历史年表……这几天,社交平台上#十年前在高考的我肯定没想到#的话题引发热议,许多人晒出高考10年前后的对比变化。这些调侃与讨论,何尝不是对青春时光的追忆和回味?

一张张高考试卷上,写下了一代代人的青春。上世纪80年代,许多考生喝着“补脑汁”踏入考场;到了90年代,“红桃K”“太阳神”口服液成为不少学子的营养加餐;近些年,寓意“旗开得胜”的旗袍、代表“状元高中”的粽子,象征“一举夺魁”的向日葵,成为了高考的“标配”。这些充满仪式感的高考现象,极易引发人们的共鸣共情,从而构建起社会的集体记忆。

在共同记忆联结下,高考俨然成为了一个“全民节日”。从供电保障到交通管制,从出租车司机爱心送考到网络舆论的广泛关注……高考不再是一场单纯的考试,而是一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考,牵扯着方方面面的神经。有媒体报道,今年高考期间,一只牛蛙在考场周边制造噪音,结果因“扰乱考场秩序”被抓,让人忍俊不禁。

说到底,人们重视高考、关心考生,既是有感于相似的人生经历,更在于高考承载的社会共识: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成就未来,每个人都有通过努力实现人生出彩的机会。时代在变化,选择更多元,但高考的“魔力”没有褪去,因为这背后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朴素渴望与自发守护。

高考,不仅是属于个人的独家记忆,还刻印着时代阔步前行的运动轨迹。

高考的恢复跟改革开放走了个前后脚。1977年10月,当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成千上万的人激动不已。他们在田间地头、在工厂车间、在牧场矿山重拾书本,看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那一年,570万人进入考场,27.3万人被录取。

通过高考这一选拔机制,高素质人才不断涌现,为国家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改革开放初期,“老三届”重新走上社会,为百废待兴的事业注入发展动力;上世纪90年代,高校招生和就业摆脱计划体制束缚,人才流动更加多元;进入千禧年,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毛入学率不断攀升。今天,如何把高考改革继续推向纵深,依然是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从本质上看,高考要为广大青年提供通过平等竞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但现实中,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各不相同,想一下子解决所有不平衡的问题并不现实。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更能理解带女高学生走出大山的张桂梅为何被称为“燃灯校长”:10多年间,华坪女子高中的2000多名女孩通过高考圆了大学梦,很多人后来成为教师、警察、军人,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高考既是“独木桥”也是“平衡木”。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再到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高考制度一直在不断“进化”。就高考改革而言,起点公平是底线和原则。归根结底,要让落后地区的孩子一样有机会走出家乡、接触外面世界,让每一位学子、每一个家庭能够看见阳光、充满希望。

再过段日子,各省高考成绩陆续放榜,考生开始填报志愿。不管得意或失意,这都是一次重要的人生经历。再拉长视角观察,高考的终章也只是人生的序章。考生用笔尖书写下属于他们的青春,迎接他们的将是更加广阔无限的人生天地。

文/江凭

图文来源于网络,欢迎关注我们!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