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肩任正非,他用24年让中国制造成世界一流,海外年入超百亿

比肩任正非,他用24年让中国制造成世界一流,海外年入超百亿
2020年06月03日 22:24 正商参阅微博

一提起中国杰出的民营企业家,很多人想到的第一个人可能是“任正非”,其实在建筑行业,也有一个像任正非这样出色的民营企业家,他就是被称作是“中国民营重工第一人”、三一重工的创始人梁稳根。

凭借着“让中国制造成为世界一流”的信念,伴随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梁稳根仅用24年的时间就让三一重工“跑”出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从一家乡村小厂发展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六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而在今年前三季度,三一重工实现营业收入410.8亿元,同比增长45.9%;净利润48.8亿元,同比增长170.9%。

可以说,从创办三一重工的那一刻起,梁稳根就将“产业报国”当作是自己一生的志愿。也正是这样的情怀,让他带领三一重工不断进行自我突破,终于在国际舞台占有一席之地,实现了“用中国技术征服全世界”。

比肩任正非,他用24年让中国制造成世界一流,海外年入超百亿

梁稳根于1956年出生于湖南涟源的一个小山村里。梁稳根学习并不算很好,所以在恢复高考后,他考了两次才考入中南矿冶学院攻读材料学专业。四年后,他被分配到涟源北部山沟的一个兵工厂——洪源机械厂。到1986年,已高居副处级职位的梁稳根,和唐修国、袁金华、毛中吾三人,毅然放弃国企“铁饭碗”,向亲戚借了6万块钱,在茅塘镇道童村创办了一家焊接材料厂。

在当时,梁稳根他们创办的焊接厂并不被看好,甚至还被戏称为“小卖部”。但是梁稳根却不以为然,并树立了一个伟大的目标——“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并将其做成标语悬挂在工厂门口。就这样,这四个年轻人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实业报国之路。谁也没想到,才过了三年时间,梁稳根他们创建的焊接厂就实现了年收入突破1000万元。

到90年代,中国出现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只不过纵观整个市场环境,其都是国外设备。当时中国也有自己的设备,大门是由于技术不够硬,并不被市场所接受。面对这样的现状,梁稳根很气愤,“中国不能没有自己的强大装备制造业!”于是,他一咬牙,放弃了已经发展到上亿规模的焊接材料厂,转而进军工程机械制造业。

1994年,梁稳根创办“三一重工”,开始了工程机械设备的研发与制造。为攻克拖泵存在问题,有一年多的时间,梁稳根和三一总工程师易小刚天天睡在工棚,全心琢磨拖泵。凭着这一股韧劲,三一不仅攻克了拖泵问题,而且在行业率先实现泵车臂架自制,并且从66米泵车开始,一直保持了最长泵车臂架的世界纪录。

此外,其混凝土泵送技术和研发创新平台建设还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三一就获得了中国混凝土机械市场50%以上市场份额,并且带动国产品牌一起获得了总共90%以上的市场份额。

此后,三一重工更是大力投入研发。世界第一台三级配混凝土输送泵、世界第一台无泡沥青砂浆车、亚洲首台1000吨级全路面起重机、全球最大3600吨级履带起重机、中国首台混合动力挖掘机、全球首款移动成套设备A8砂浆大师等,都是出自三一人之手。其中,三一重工的混凝土机械、挖掘机械、100吨级以上的汽车起重机、50吨级以上履带起重机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居于行业第一。

进入21世纪,三一重工开始跑到海外开疆扩土。2002年,三一首次将产品出口到非洲摩洛哥。从2006年开始,三一重工先后在印度、美国、德国、巴西等地投资兴建了研发制造基地,累计海外投资超过4.5亿美元。2012年,三一重工还跨国并购了德国工程机械巨头普茨迈斯特,一举改变了全球行业的竞争格局,成为全球混凝土行业的最大品牌。

从出口产品,到海外投资,再到海外并购,16年的时间,三一重工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国际化路径。2017年,三一重工实现国际销售收入116亿元,占企业总营收的比重约为30%。2018年1-9月,三一重工的挖掘机出口达4477台,同比增长74.6%,出口占比高达32.3%。

如今,站在智能制造风口,梁稳根正带领三一重工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三一重工定能在世界舞台上再创辉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