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奥运会的赛程已过半,中国奥运健儿们以超凡的毅力和卓越的技能,不断刷新着记录,在各项赛事中屡创佳绩,中国选手潘展乐以46秒40的成绩夺冠并打破世界纪录,郑钦文获得中国网球首枚奥运女单金牌,19岁小将盛李豪在男子10米气步枪比赛中夺冠......从2008北京冬奥到2024巴黎奥运会,变化的是地点,不变的是中国健儿奋勇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运精神,正在跨越时间、跨越地点、跨越领域......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绵延传递。
01
破题“奥运三问”
中国人一定行!
什么时候中国能派出一位成绩优秀的运动员去奥运会?什么时候中国人能在奥运赛场上独得锦标?什么时候中国能邀请世界各国到中国来举行奥运会?这是史上著名的“奥运三问”,诞生于1908年。而今,“奥运三问”已完美作答:1932年,刘长春现身洛杉矶奥运会,解答了第一问;1984年,许海峰荣获射击金牌,解答了第二问;2008年,北京举办了无与伦比的奥运会,解答了第三问。罕为人知的是,在中国乳业界,同样有着“奥运之问”——什么时候,中国牛奶能进入奥运殿堂?没有人知道,第一个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是谁。但历史已经揭晓,第一个解答这个问题的人,是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潘刚。
潘刚代表伊利和和奥组委签约
2001年7月,北京申奥成功的喜讯传来、举国欢庆。这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事的胜利,更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展示国家实力的重要象征。但成功赢得举办权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筹备挑战。当时,无论是国家,还是中国企业,都没有承办此等重大国际性体育赛事的经验。对于企业家而言,是否选择并刮开奥林匹克这枚具有不确定性的彩票,是一个关系到实力、认知、胸襟、格局、视野的重大课题。2001年7月,时任伊利集团总裁助理的潘刚向管理层提出“申奥”这一大胆的设想时,却遭到了众人的反对,“以我们目前的实力服务奥运会,太冒险了,难度太大了。”在众多反对声中,潘刚提高了嗓音,坚定地说,“我们应该站得高一点,把眼光放得远一点,不能只看当下。”尽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潘刚依旧没有放弃,他力排众议,开启了伊利艰难的“申奥”之路。潘刚说“我们不能让外国运动员背着牛奶来中国!”“作为民族企业我们有能力、更有责任服务好北京奥运会。”北京奥组委甫一成立,潘刚即带领团队来到北京,第一时间向北京奥组委表达积极支持北京奥运的意愿和决心。据了解,伊利是最早也是第一家明确表态支持北京奥运的企业。最终,伊利从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成功牵手北京奥运会。伊利为来自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8000名运动员、教练员及随队官员提供营养保障,为超过750万名现场观众提供产品服务,创造了一个向世界讲述中国乳业故事与梦想的机会。
02
让世界看到
“平凡中国人的奥林匹克故事”
北京奥运不仅仅是一项世界级体育赛事,更是一个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的重大契机。如何用好这个机会,讲好中国人的故事?2012年伦敦奥运会,伊利在全世界发起“平凡人的奥林匹克”活动。当代表着“伦敦最有魅力的红色象征和历史印记”的双层红色大巴驶过大街小巷时,吸引了当地居民、游客、海外媒体的目光。车身上独特的东方面孔和中英文书写的“中国故事”,组成了当时伦敦街头最受瞩目的“中国元素”。
平凡人的奥林匹克这些“中国故事”的特别之处在于,主角并非赫赫有名的明星,而是地地道道的“民星”,所讲述的都是平凡人的故事。他们让世界认识到,每个人都拥有永不褪色的梦想,不因为年龄、体力、健康而改变。“北京到伦敦,究竟有多远?其实就是两个车轮的距离。”伊利故事中,有这样一群年轻人,组成了“爱乐活727骑行团”,穿越14个国家,骑车17800公里,只为实现奥运年骑车去伦敦的梦想。壮阔的荒漠、绿海茫茫的草原、宽阔的公路、繁荣的城市……这群年轻人一次次穿越边境,经历风雨、挑战重重,还时常面临各种危险。但是骑行团的每一名队员都用乐观的心态享受其中乐趣。“做什么事并一定要有为什么,想做就去做,我喜欢那种活在当下的感觉。”有队员如此表示。最终,他们做到了,17800公里,于7月23日前抵达2012夏季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英国伦敦。“卖了房子我们去旅行!”在伊利的故事中,有一对年逾60的北京夫妇,在退休之后选择了一条与常人截然相反的路,他们在房价高涨的时刻毅然卖掉了房子,开始环游世界。从2008年奥运开始,已经走过7大洲、46个国家。许多人都曾经问过“花甲背包客”这样的问题:退休了为什么不好好在家休息,却要花这么多钱,做这么累的事?两位老人的回答相当肯定,环球旅行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也让他们因此变得年轻。在退休之前,两位老人也曾有过为事业生计忙碌奔波的生活,甚曾有过长达数年两地分居的经历,有一段时间他们也曾觉得陌生,也曾觉得“老夫老妻了,说了这么多年话,哪还有什么可说的”。但当二人踏上环球之旅后,他们一同肩并肩坐在野外,用树枝烤着番薯,欣赏着漫天繁星的美丽夜景,感受着最平凡朴实的浪漫……两位老人猛然发现,彼此间的距离拉进了。他们发现,“我们俩就好像重新回到谈恋爱的时候”。美国、加拿大、尼泊尔、巴西、南非、阿根廷、墨西哥、澳大利亚……老两口越走越远,却越走越想走。这两位平凡老人的故事,激荡着每一个观众心中不甘平凡的梦想。除此之外,伊利故事中还有退休之后把马拉松视为下半辈子事业的银发跑者,还有心脏虽有恙却玩转花式篮球、爱心满满的达人......伊利讲述的“平凡中国人的奥林匹克故事”,让全世界看到:这才是中国人真正的健康观念、真正的奥运梦想,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勇敢的走向世界、完成自己的奥林匹克。
03
奥林匹克精神下的中国品质,
“你可以永远相信中国造”
让世界认识中国制造的实力,从奥运开始。美联社曾盘点过北京冬奥会最受运动员欢迎的美食。文中说,德国冰球运动员汤姆·屈恩哈克尔钟爱牛油果冰淇淋。德国花样滑冰运动员妮科尔·肖特说,她在冬奥村必选的食物是香草冰淇淋和白米饭。
伊利签约冬奥会报道称,捷克花滑冰舞运动员菲利普·塔施勒和搭档纳塔莉·塔施莱罗娃都听说这里的冰淇淋很美味。他说,身边的意大利运动员都在说好吃,那它一定很好吃。被这些运动员点赞的冰淇淋,都来自于本届冬奥会唯一官方乳制品合作伙伴——伊利。这家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企业,用中国营养为奥运健儿的赛场表现提供了额外动力,也用中国味道让世界看到了“Made in China”的实力。那么,让国外运动员纷纷点赞的“奥运”产品,是如何形成的“奥运”品质?在伊利牧场,牧场员工从繁育、饲喂等各方面,把好每一道关。伊利合作牧场的负责人许燕飞说,“我们像照顾孩子一样善待每头奶牛,通过推动‘人牛和谐’,养健康牛,产健康奶。”为了避免奶牛走路时硌到蹄子,牛舍铺上了稻壳和细沙,石子要分拣出来。有了舒适的卧床,一天中奶牛卧躺的时间在十小时以上。在伊利实验室,伊利赵六永一头扎在一线科研中。为研发一款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产品,他多次踏上跨越经度120度的旅程往返瑞典、中国,多次往返瑞典利乐和伊利内部实验室,联合研制特色的希腊菌种,经过上千次的实验测试和设备试产,解决了产品浓稠挂壁无法量产、水乳分离的行业工艺世界性难题,成功研发出第一代利乐砖安慕希常温酸奶,深受市场欢迎,也成为了奥运会运动健儿们的“热爱”。在奥运赛事服务保障环节,来自“伊利奥运志愿团”的志愿者们恪尽职守,用点滴守护为冬奥健儿提供营养支持。“运动员在哪,伊利的营养保障必须在哪!”2022年北京冬奥期间,伊利王晨曦负责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的乳制品产品供应,时常要面对大风、大雪等极端天气,首先要考虑的是车辆保温功能,确保牛奶不冰冻,不变质,其次是要在运动员抵达前安置产品,而国家队的训练基地往往不易抵达,运输效率是极大挑战。为此,接到订单后,王晨曦迅速从距离最近的供货点调货、在最短的时间内协调足够的运输人员,安排带保温功能运输车辆的就位。与此同时,他还要制定一条充分考虑雪中路况的快速行进路线,这样才在冬奥健儿团队到达前将奥运品质牛奶顺利送到。......奥运会不仅是争金夺银的赛场,也是传递信念、绵延文化、社会价值的地方。可以说,正是有这些最为平凡的劳动者,持续坚守奥运精神,用“奥运标准”对待自己的工作,才能打造出不凡的“奥运”品质。奥运精神究竟是什么?“更快、更高、更强”这句格言的含义是勇夺金牌还是超越自我?
这些伊利故事让我们认识到——其实奥林匹克精神原来就在我们身边。真正的卓越不仅是赛场上惊鸿一瞥的颠覆,而是在生活中、在平凡中的深耕。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