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海航惹的祸?4.1%收益率的工行代销理财产品暴雷了!

又是海航惹的祸?4.1%收益率的工行代销理财产品暴雷了!
2020年10月20日 23:35 EMBA微金

鹏华资管违约的原因,不能不关心。目前最多的猜测是期限错配,也就是说雷早就埋下了,鹏华聚鑫系列理财产品有28只,实际为银行“短贷长投”的类资金池型产品,由于资管新规带来的限时整改压力,导致了产品对付压力淤积暴雷。

而此次问题目前的处理方案更像是延期而非解决,按下了葫芦能否还能继续按下瓢,银行业今年的低利润要求压力是否真的解除,还需要打个问号。

总之,2020年,传统暴利两大行业,银行和地产,日子并不好过。

近日,据界面新闻的报道,由鹏华基金子公司鹏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作为管理人、工商银行代销的“鹏华聚鑫1号-25号资管计划产品”已全线违约。经多方求证得知,上述25只产品总规模或超40亿元,资金缺口或超20亿元。

两次分配延期后的兑付危机

根据投资者提供的信息,鹏华聚鑫系列属于固定收益类产品,银行提示风险等级为PR3,即风险适中,100万起投,期限为6个月,为滚动发售,业绩比较基准为4.1%(年化)。25只产品自七月以来便陆续到期。

据悉,鹏华聚鑫计划成立于三年前,是由鹏华基金子公司鹏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提供, 鹏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法定代表人为金智勇,注册资本为15000万元人民币,所属集团为国信证券(002736,股吧),大股东为鹏华基金管理公司。截至2020年9月底,鹏华资产管理规模约368亿元人民币,产品累计发行数量1188只,存续产品数量242只。

由此看来,鹏华聚鑫系列实际上就是银行“短贷长投”的类资金池型产品。在底层资产兑付危机和资管新规的双重压力下,该类产品短期难以完全兑付的概率通常会显著增加。不过,鉴于7月底资管新规过渡期已延至2021年底,在上述产品违约事件里,底层资产兑付问题显然是不可忽略的一环。

8月14日,管理人鹏华资产发布了产品提前终止公告,公告称:“根据资管新规的要求,综合考虑聚鑫系列产品的整体管理,本资管计划拟提前结束。本公司作为资产管理人会充分考虑底层资产的流动性匹配问题,妥善予以处理,最大程度保护投资者合法利益,本计划最晚于公告出具之日起30天内完成分配。”

然而,30天后,投资人并未如约收到本金和收益,而是等来另一份分配延期公告。

在9月14日的这份公告里,鹏华资产称,该资管计划已经开始对持仓资产进行变现操作。一定比例的资产已经完成变现,但仍有个别资产存在嵌套结构,回款需要一定时间;个别资产原定交易策略为持有至到期,询价卖出需要一定调解;个别资产的变现回款处于清算在途状态。

基于以上原因,鹏华资管表示,该计划尽可能在延期公告发布后40天内执行分配。

两次分配延期后,投资人收到了产品无法完全兑付的消息。10月15日,鹏华资产官网发布了《1号至25号资管计划正式终止清算及权益分配公告》公告。

该公告称,鹏华资产作为该计划管理人,从产品结构、投资标的、估值原则等多方面反复论证,但受限于该计划的实际情况以及资管新规的严格要求,最终仍无法找到促使聚鑫资管计划顺利整改的路径,因此宣告终止。清算期间,管理人将根据该资管计划的变现情况向投资者进行现金分配,剩余未变现权益,也将慎重处理,妥善解决。

10月16日,鹏华又发公告。称目前聚鑫系列产品相关兑付工作正顺利推进并基本完成,投资者利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护。

事情出来后,有人怀疑这是“假集合”,也有人称,调查发现,本应该分散配置不同资产的鹏华聚鑫的资管计划,不约而同的买入了同一主体发行的债权,而这一底层资产很有可能是海航债券。

工行进行兑付

在鹏华聚鑫的逾期背后,相关的处置兑付方案却并非由鹏华资产主导,而是代销机构工商银行。

在产品延期支付及后来的逾期过程中,工商银行曾提出多种兑付方案与投资者协商,而根据目前最新的方案,是工行于2020年10月20日兑付该产品本金的50%,其余50%通过转换理财等方式延后一年兑付。

在沟通过程中,部分工行工作人员给出的解决方式是要求投资者在10月11日前签订“小协议”。该小协议为工商银行拿出的一份紧急兑付方案,方案中指出本月20日兑付本金50%,48%转为工商银行理财产品,剩下的2%作为收益且一年后兑付。并且这份‘小协议”不能带回去,签订后20号前兑付一半,剩下的投入资金转入工行理财产品,预计一年之后回本。“一位投资人表示。

不过,对于工商银行给出的上述方案,已经有部分投资人已经同意并签署了该方案。不少投资者表示,工行及鹏华资管人士均强调签订他们给的协议是投资人唯一的选择,否则就只能等到底层资产变现退出后兑付。

该方案的沟通过程中,部分投资者试图向鹏华资产及工行索要鹏华聚鑫的定期报告查看资金使用情况,但均因各种理由遭到拒绝。皮球又一次开踢:工行表示定期报告需要向鹏华资产索要,而当投资在向鹏华资产索要鹏华聚鑫定期报告时,也被告知相关报告只能提供给工商银行。

华东一位投资人表示,“我去的时候工行和鹏华资管相关人士均在场,但沟通过程中只同意给产品说明书,现在资金的投向、跟之前的宣传不一致等问题一概回答不了。”

会是“假集合”?

了解到来龙去脉后,也有人质疑这是“假集合”:从可投非标到标准化的期限安排,从4.1%的业绩比较基准到作为代销机构的工行出面提出解决方案,鹏华聚鑫极有可能是一只假集合产品。

这只是纯猜测,未经官方证实,大家看下就过吧。

我们这里先科普下“假集合”:资管机构发行一对多集合资管计划,交由银行进行代销,并根据该行的投资建议进行投资,相当于该产品的资产端和负债端均来自于银行,资管机构仅在其中提供通道服务,在资管收入上,银行也将拿去更大的比例,而资管机构只赚取通道费。

银行开展假集合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滚动发行的资管产品将部分非标业务及不良资产养在表外,一方面能够优化体内报表,另一方面通过表外业务能够提高自身盈利能力。

此前,一些银行曾多与信托公司合作开展假集合业务,后因底层资产的暴雷而陷入权责纠纷。

如果鹏华聚鑫查实是一场假集合之下的逾期兑付,鹏华资产也大概率无法避免被追责。因为无论早在2014年,还是后来的资管新规,利用一对多集合产品从事通道业务一直是被禁止的违规活动。

事实上,资管新规后,不少银行和资管机构之间的暧昧动作也在发生新变化。

又是海航惹的祸?

还有猜测是,这次鹏华的产品,不约而同的买入了同一主体发行的债权。根据该资管计划的客户透露,这一底层资产很有可能是海航债券。

这部分债券在二级市场上出手的价格,应该要打个5折。这就和工行客户经理称,如果仓促变现底层资产,只能拿回60%的钱的说法相吻合。

毕竟2019年海航的资产负债率就已经高达72.07%,再叠加上疫情影响,净资产收益率都是负的,这要能还得上就有鬼了。

此外,海航在2019年12月刚刚获得了一笔40亿元的融资,其中就有工行的一份子。同时,工行还是海航的主要债权人。

今年早期很多暴雷的信托公司,操作是这样的:比如某A金融公司发行的产品持有的债权暴雷,为了避免自身信誉受到损害,就会联合B公司发行产品接盘。

如果债券后续处置顺利,那么只需要承担B产品的利息和折价,就能把这个窟窿给补上。如果不这么做,A公司的产品暴雷,A公司就需要承担全部责任。

鹏华和工行这事,现在还迷雾层层,众说纷纭,都不可尽信,到底是啥,只能看后续有没有信息出来了。

各种猜测,姑且一听,莫上心头。

但不管怎么说,在这场离奇的风波中,我们仍然能看到管理人在信息披露义务上,存在些缺失。

以及让人又爱又恨的刚兑,打破之路的道阻且长。。。

最后,有人说大机构也不可信,但反过来想,这种机构,出了这种问题,起码会想办法堵窟窿,擦羽毛不是。虽然过程是在暗箱里,但最后拿出的方案,起码让投资人大部分本金保住了。

在大机构和小机构之间,还是更信大牌机构一些,当然,无论是啥机构,产品选择上,底层资产不清不楚的别碰,这是真的。

土豪死于信托

中产死于理财

屌丝死于P2P

这句话是前2年网络调侃,没想到在2020年特别“应景”。

这一年,信托暴雷已经越来越多。

信托一般需要100万起投,年化收益率一般7+%,有一定的封闭期。在过去,信托基本都是刚性兑付,即便暴雷信托公司也会自己扛着把本金赔给投资人。

“去刚兑”成主旋律,同时也是信托公司顶不住后,开始频繁的暴雷。先是雪松信托,再是安信信托,后又是四川信托,一些头部信托如光大信托也开始出现违约的情况。

小唐上周讲的“假黄金案”,就是涉及了160亿信托资金的“大雷”!黄金成了黄铜,最后还不知如何收尾。

2017年之前,信托风险资产不良率大多数维持在0.8%以下,2018年小幅上升至0.98%。今年一季度,信托不良率达到3.02%,并向着4%逼近。

这一年,理财产品也开始亏损了。

如果说信托暴雷是积弊已深,那么银行理财“不再保本”绝对是颠覆大家认知的一件事情了。

银行理财一直给人“保本保息”的错觉,特别是中老年人,对银行有种迷之信任。

除了工行这次代销的产品暴雷外,今年6月,招行的一款理财产品也因年化收益一度降至-4.42%而上了热搜。它的风险等级只有R2,中低风险的银行理财竟也开始亏钱了!!

这一年,P2P都“死”的差不多了。

2020是P2P“全面清退”的一年,基本上是“全军覆没”了。日前,被称为中国首家网贷平台的拍拍贷也对外公告宣布,已完成存量业务的清零和退出,并成功向助贷平台转型。

喧喧扰扰这么多年,P2P也终于迎来了“大结局”。

来源 财经风向、开利财金、界面新、 财联社、北京青年报、华尔街财金、开荣财经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