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的荒诞、疯狂和监管迷思

A股的荒诞、疯狂和监管迷思
2016年05月24日 17:37 绛紫财经

文/绛绛

顺丰老大来了,申通借壳的艾迪西、圆通借壳的大杨创世这两天躁动不已,但问题是关你毛事啊?真是一个神奇的市场!

1

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通常很不受待见,没人会喜欢。

投资者喜闻乐见的是上市公司停牌进行资本运作,或定增并购、或借壳重组,因为类似的消息刺激往往能在短期内快速推动股价上升。

但他们都选择性的忽视了一个事实,无论是借壳还是定增并购,其背后带来的就是大量新增股本的减持需求。

鉴于市场对重组题材炒作的热爱,在公司重组过程中,资产方通常不仅可以获得无风险的资产流动性溢价,又可以获得股票在二级市场增值的资本收益;而大多数普通投资者则需要凭借运气,如果运气够好,在停牌前买入,通常也能在二级市场上,获得翻倍的收益。

最近的幸运儿是鼎泰新材的股东,因为顺丰帝国借了它的壳。

但这种收益并不对等,相比于大股东数十倍无风险的收益,投资者在二级市场上的获益可以说是微不足道,因为没有谁敢于重仓下注一只股票,像昌九生化那样重组失败股价暴跌的案例也不少见;更关键的是,你不会一直有这么好的运气。

但有谁在乎呢?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就是那个幸运儿,干着与虎谋皮的事,在二级市场上杀的头破血流,而公司大股东则挥舞着镰刀,哼着小曲,轻松的收割那一茬又一茬的韭菜。

终有一天,当市场不堪承压,出现快速下跌,他们会幡然醒悟,开始质疑监管不力,要求监管部门打破原有规则,就像去年股灾,每个人都在那涕泗滂沱的控诉大股东种种减持行为的无良。

2

由于IPO间歇性的停摆和近年来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特别是在一些莫名的政策刺激下,譬如市值管理,A股市场的并购重组开始日益火爆。有数据统计,2014年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交易规模高达到1.56万亿元。

在这轮井喷的并购重组行情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新兴产业估值持续推高,从而涌现了大量的网游、手游、文化传媒及互联网金融等跨界并购现象。但几乎没有证据可以证明这种跨界并购的合理性,收购公司通常为所收购的企业支付过高的价格,由股民买单;最后事实却证明这些收购的资产财务表现并不佳。

在刚刚公布结束的2015年年报中,就出现了这样大量的并购后遗症,当初的业绩承诺往往就是承诺,无法等到兑现的那天。因此,多数并购重组的出发点还是在于并购本身创造的每股收益增长,高市盈率的公司通过收购低市盈率的公司就能够实现每股收益增长及股价上涨,而不是专心做强做大公司业务本身。

在这些繁荣的表现背后,有一个现象尤其要引起警惕。长期从事并购重组审核、曾任职于证监会的施金晶在其《借壳上市监管制度研究》一书中指出,在IPO渠道仍然不畅、借壳上市审核标准不断提高,从与IPO趋同再到等同的大背景下,众多资本玩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市场开始出现大量疑似借壳案例。现有任何规则的不完善均将成为整个监管规则体系的薄弱环节,并被市场充分利用和放大。而出现众多的规避借壳上市方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拟置入资产不满足借壳上市的条件。

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制度的发展过程中,作为挽救危机公司和IPO通道不畅环境下公司实现上市的重要方式,借壳发挥的作用不容否定,但当全市场热衷于炒壳、热衷于内幕交易,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热衷于联合上市公司以市值管理为名,开始游走在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的边缘,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因此发生紊乱时,就应审慎评估这种方式的效用和危害,进而两害相比取其轻。

3

借壳、跨界并购现象的增多本质上起到了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客观上助推了市场的以审丑为荣的扭曲价值观,也是滋生内幕交易的源泉。这个市场多数人都会神秘的告诉你,我有内幕消息。

前文说过,当听闻证监会要收紧跨界并购、暂缓中概股借壳回归时,绛绛内心欣喜不已,以为市场从此就要风清气正,不曾想是高估了监管层的决心和勇气。

施金晶在她的书中剖析了当前市场上若干规避借壳上市监管的主要手法。从书中举的若干案例中,可以清晰的看出,如果监管能够道高一尺,那么市场就会魔高一丈。如果不能从根本上降低企业规避借壳上市的动机,那么市场主体总能在监管漏洞中找到办法。

而一些公司的闯关成功又会进一步刺激市场的热情,而只要这样的预期存在一天,无论监管者如何打压、提示风险,市场永远不会买账。

就譬如刚刚过会的升华拜克,一次不行,就两次;现在顺丰也来了,仅仅是公布借壳预案,已经宣布借壳上市的老二老三就开始躁动,仿佛是在像老大致敬。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

呵呵,真是一个神奇的赌场。

本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绛紫财经(jiangzicaijing)!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