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公司干 11 年的感悟

一个公司干 11 年的感悟
2021年11月25日 21:43 销售兵法

主业是HR的我,这些年面试过许多候选人,给许多员工做过职业规划,也真切看到过许多成功的职场人士。但让我感触最深的一个职业发展案例,来自我亲爱的老公。

我既是他职业发展的半个参与者,又以HR的视角观察他的发展路径,还时常带上人生教练的帽子推一推他,多重身份让我对他的职业发展有了全方位的观察和体验。记录下来既是留给我们的纪念,相信也能给读到此文的人们一些启发。

先生从大学毕业就进入一家跨国公司,已经整整十一年。目前的工作是他在公司的第五个职位、第三个职能、第五个城市、第三个国家。

他的级别和工资提升看起来都并不励志,中间还一度大幅倒退,但先生的发展路径让我看到了职业、家庭和理想的融合,这种融合让他在绝大部分的职场生涯里都有一种「什么都不缺」的满足感。

闯天涯

先生从小对计算机感兴趣,又一直练着奥数,最终因为长辈说先学数学再做金融,赚钱大大的,便选了数学系。临毕业选工作时,他拿着油服公司和普华永道的offer问我该选哪个。

我问他选哪个以后不后悔?(原来那时候我就体现出了教练的潜质!)他想了想说,北京太大众化,还是趁年轻去偏远点儿的地方吧。于是金融梦醒,他去南中国海做起了石油工人。这便是他的第一个职位。

公司有很成熟的培训和晋升体系,他好好学习专心工作,两年后按部就班地升到了高级石油工人,被调到盛产香梨和美女的新疆库尔勒。这是他的第二个职位。

他就像大多数职场新人一样,期盼着用自己的勤劳和才智一步步攀上公司内部庞大的金字塔。现实也一切按计划进行,他获得了更高的职位、更有竞争力的薪资,也如愿走遍了祖国的大好山川湖海。

换赛道

三年过去,他不再像应届毕业生那样一往无前,有了更复杂的需求。

首先,沿着公司设计好的路线,他将在两年后离开油田现场,去做销售,整日与客户把酒言欢,或者去做基地经理,为人员和仪器调配随时待命。然而他不会喝酒,又最烦协调鸡毛蒜皮的事情,公司给他计划好的下一步变成难以下脚的沼泽地。

其次,我出现在他的抉择方程式里,作为异地交往了好几年的女朋友,在大帝都寻得了一份理想工作,身边又环绕着大把有志青年,我希望让我们的关系更进一步,但前提是结束异地。

他当时的心理活动难以获知,但最终,他以「要回北京陪女朋友」为理由向公司提了辞职。公司倒是很慷慨:想回北京啊,有个HR的职位要不要去做?

于是他迎来了第三个职位:人力资源部门的薪酬福利岗位。

石油工人摇身变成了小白领,跨度之大,连我都震惊了,而级别和工资更是一下子打回起点。他倒是乐观:总比辞职了一分钱没有要好。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才真正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他的职场生活。

这份工作对他来说完全在计划外,与之前的教育背景和职业经历完全不相关,从核心业务部门换到了支持部门,也难说有一个远大的前景。单纯就职场发展而言,是个很差的选择。尽管我是最大的推手和受益人,也不禁为他的巨大牺牲而心痛。

但正如一句英文谚语说的,「乌云总带着银边」。这一次职业变动的银边,就是生活上的丰满。

我们如愿结束了异地,很快结了婚。周末去京郊爬山或者去逛逛胡同,照着大众点评满城找好吃的,过起了北漂年轻小夫妻的幸福生活。

我们住在离他公司不远的地方,他不用再灰头土脸地在大荒漠里开十几个小时的车去上井,最恶劣的时候也只需要骑着自行车吸20分钟雾霾就能来到宽敞明亮的写字楼。他一个长在江南水乡的书生,山高水远地在外漂泊了三年多,直到这个职位上,才终于寻得些心安。

我时常会问他后不后悔回北京,他总说:有得有失,生活上安定下来就是最大的回报。

职场上,他从挖石油到算工资,在整个公司里都罕有先例,但出乎意料地,他在薪酬福利岗位上居然做得顺风顺水。

也是,好歹拿过全国数学奥赛的银牌,用Excel算算工资应当是不在话下。然而看着他工作顺手,我却更担心了:薪酬福利周期性强,到什么时间点就必须完成相应的步骤,否则影响工资发放、社保缴纳或者所得税申报,都是麻烦事。

这么一份重视操作流程和效率的工作,听起来没有太多可以个人发挥的空间啊,会不会做一段时间就厌倦了?

然而先生刷新了我的认识。

虽然算工资这件事情看起来不复杂,但从实质上来说,这是一个和数字打交道的工作,而这恰恰是先生最擅长,甚至最为享受的事情。

这份工作对时间和准确度有很高的要求,这是先生一直以来做人做事最坚守的信条,与其说是完成工作上的要求,不如说这就是他对自己的期待。

回头去看他在油田现场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沟通协调、处理突发情况,经常被不可控的因素影响。先生能很好地完成,但这些事情其实并不是他最擅长的。抛开职位名称、外界评判看工作的本质,这次调动居然让先生找到了更适合他的工作。

更多的惊喜在工作过程中一点点浮现:虽然现有流程看起来很完备,但还是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少年时对电脑的兴趣重新浮出水面,先生学了更多进阶的Excel技巧,把手动操作自动化,进一步提高速度和准确度。

那段时间他时常捧着电脑跟我嘚瑟,「来来来,我又做出个东西!」我只需要捧着自己的迷妹脸,满眼星星地说,「老公你好棒啊!」那个时刻的他,浑身上下都闪耀着「天生我才」的光芒。

在工作中感到如鱼得水,在自己本就擅长的领域进一步往前突破,先生在这份工作中找到了未曾预料到的满足感。

顾妻儿

如此安稳地过了两年,先生突然收到一纸调令——去马来西亚做人力资源系统。从工作本身来说,这个新机会完全打到了先生的爽点,让他在更大的平台上去实现他所追求的效率和精准,而我俩从大学时期培养出来的「哪儿偏往哪儿钻」的习性更是蠢蠢欲动。我很快表示支持,先生也就很快收拾行囊,开始了他的第四个职位。

工作很辛苦,在公司新成立的区域共享服务中心里,从无到有地把系统和流程建立起来,还要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同事们磨合,先生的工作压力陡增。

但这份工作完完全全是他喜欢做的事情,身体累心却不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工作挑战一一化解。

然而年纪越大,职业就越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先生在工作上自如应对挑战,却没想到后院即将起火:

我没能如愿在马来西亚找到全职工作,初为父母的我们在儿子面前常常手忙脚乱,家庭收入减半又让他感到财务压力倍增。一时间,除了工作顺遂,其他方面都让他压力山大。

对一人吃饱全家不愁的年轻人来说,一心奔前程,总能拼出一番天地。然而对先生来说,职场发展不再是一个单纯拼体力的挑战。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责任的增多,职场发展如果还是仅仅限于工作本身,很难实现全面的满足感。

我不知道先生在办公室里做了多大的努力来提高效率,但最终能够感受到的是:

他从不加班,基本不参加晚餐聚会,回家勤带娃勤做家务,周末假期安排各种旅行,对我一切的个人成长和职业探索有求必应。在我已经做出辞职的巨大“牺牲”来适应他的调动之后,他尽一切可能承担在家庭中的责任。

从前,虽然已经成家,但惬意的二人世界并没有太重的家庭责任。如今,他从独生子变成了父亲,担着一家人在异国的吃穿用度,还遇上我这个虽然不朝九晚五却丝毫不放弃个人发展的新时代妻子,他的主要任务是在工作与家庭之间绞尽脑汁求得平衡。

最终,这一个职位带给先生的成长远超过工作本身——我们突破了婚姻中你我的界限,形成相互融合的共同体。

在他这个职位的最后一年时间里,我选择了前往美国读书,把儿子留给他单独照顾;接着他把儿子送到美国给我,自己享受了一段快乐单身汉的日子;

然后因为我要暑期实习,他把儿子接回马来西亚;最终他被公司调往美国,一个人带着儿子又搬家又找学校又开始新工作。

如果说一开始是我放弃事业来满足他的职业发展,到了最后,究竟谁是谁的后方,谁在追求事业,谁在照顾家庭,已经完全模糊了边界。达到了这个状态,先生和我在关于职业和家庭如何平衡的问题上,便找到了最好的答案。

破瓶颈

先生最近的一份工作:又一次的跨国调动,职能上最终脱离了HR,进入了IT领域。这是他心仪的行当,工作自然是得心应手。我如愿在这座新的城市找到满意的工作,儿子也长大了许多,家庭稳定,没有后顾之忧。

然而职场上的挑战并没有就此消停。十年如一瞬,虽然先生的发际线依然坚挺,但三十好几的年龄总是透着一股日薄西山的味道。

美国整体工作节奏比亚洲要慢,生活条件也颇为优越,一切都很安逸。可是舒服了一段时间后,先生突然心慌起来:怎么越来越觉得没啥奔头了?

他看到公司新招的数据科学家,硕士应届毕业就拿着比他工作十年后还高的工资,意气风发地乘风破浪向前,觉得无力追赶,又无法说服自己做一个安于现状的「中年人」。

同时,资本家裁起员来那是眼都不眨,先生很敬重的一位同事某天毫无征兆地被请出了公司。而我们身处异国,最基本的合法居留身份都系于这份工作,一旦工作出了差池,现有的岁月静好瞬间就会化为泡影。

遭遇职场瓶颈,内忧外患让先生有了危机感:如何找到工作上的突破点?如何重新激发职业热情?如何保持在职场上的竞争力?

这个时候,埋头苦干拼体力不再是最好的方法。先生出于本心一步步从油田现场走到了IT领域,这的确是让他感到大有可为的天地,没有必要再次更换赛道。

既然日常工作挑战不大,那就跳出来看看天下大势。他看到:公司新上任的CEO非常看重数字化平台,数据分析已经开始运用在公司的各个职能里,而他稍微和其他团队的同事聊一聊,就发掘出许多用数据创造价值的机会。

与此同时,大量的数据分析工具纷纷涌现,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层出不穷,小到创业公司大到硅谷巨鳄都在谈论数据的力量。

当个体的努力能够搭上一股汹涌向前的潮流,先生一下子找到了职业瓶颈的突破点:他决定去攻读数据科学的在线硕士项目,同时在现有工作里尽可能寻找新项目来探索数据分析的价值。

每天晚上做完家务哄完孩子,他就会扑到电脑前乐呵呵地写代码测数据,还会时常把我拉过去,「来来来,看我做的这个分析!」

我看不懂他那些花花绿绿的代码,只觉得恍惚又回到了六七年前,我们在北京的出租房里,他拉着我看他研究出来的Excel宏。

如今我们走过了万水千山,他头顶冒出了白头发,却依然保留着赤子般的热忱和那股钻研精进的劲儿,我心里不由得感慨:这样的员工真是给力啊!

职场上的十一年探索,先生没有火箭式的晋升轨迹,也没能依靠股票期权一夜财务自由,他和大多数人一样,在组织里一步步成长起来,也遇到了各个年龄阶段常见的挑战。但是最终,他求得了三件宝贵的东西。

一个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职业领域。

先生兜兜转转,经历过迷茫,放弃过许多,也承担过极大的不确定性,终于一步步让工作和他的优势愈发契合。

现在的工作,这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工具,也是他实现价值的舞台。他心甘情愿地不断在专业上追求精进,职场也回报给他进一步发挥的机会,个人和组织之间的良性循环就这么建立了起来。

一份懂得取舍的智慧。

年轻气盛时他眼里只有高薪高职位,但随着时间推移和身份转变,先生意识到纯粹的职业晋升不足以让他的生活丰盈饱满,他还想要和谐的家庭关系和平衡的时间安排。

在理想和现实的磨合中,他明白这意味着需要适时适度做出取舍,也许是职业上暂时退一步,也许是家庭这边稍微牺牲一点,但每一次取舍都是为了他能实现自己想要的圆满,无怨无悔。

 一颗愿意拥抱变化的心。

先生是思维缜密的理科生,学的还是概率统计,能算出来的数字会给他带来更大的信心。

但是经历了五次职场调动后,他不再过分执着于数字带给他的确定感,而是在确保大方向不偏离的情况下,怀着好奇去迎接变化和不确定性。

有了这三样宝贵的东西,今后无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样的境遇之下,我都很相信先生能在职场上活出他想要的样子。

彩 蛋

我把稿子拿给先生看,问他回顾自己的职场生涯,有什么感受?不擅长文字表达的他,「勉为其难」地写出了下面的话。

关于转变和做决定

现在回头看工作的这十一年,最有意思的是几次转换工作的时候。顺着既定的路一直往前走很容易,想要改变就需要做选择,就会有风险和不确定性,需要很大的勇气来做决定。

在做决定的时候,很难看清未来是什么样,利弊究竟哪个更多,可能真的要走出去以后,甚至是很久之后,这个图景才会渐渐地清晰。

于是相比于结果,做决定的过程就很重要,就像Helen一开始说的,选哪个以后不后悔,在将来回过头来看,如果置身于当时的那一刻,如果依然会做一样的决定,就能一直坚定地走下去,不在中途摇摆。

关于家庭

经历了几次异地,觉得更珍惜在一起的时候,最近一年也是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家庭跟工作最好还是能互相促进,可以是交替成长,但最好不要把一个看得太重而去牺牲另一个。

虽然以后还不知道会不会再一次异地,但已经不是太担心了,一是有过几年异地就不太怕了,二是我俩都为了这个目标努力着,觉得大概率会在一起吧。

关于主人公

一直只以「支先生」这三个字的简单形象出现,并不是高冷,而且一直以来的内向+理工科左脑思维,不善于总结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在Helen的耳濡目染下,尤其是最近参加了Frank的教练体验工作坊,觉得打开了右脑,开始注意自己当下的感受。

很开心读到一篇把自己过去总结得这么贴切的文章,很期待看自己未来会有什么变化,或许很快就会有我的投稿呢。

十一年,梳理出来显得很长很复杂,然而他离法定退休居然还有小三十年!接下来会怎样,我们都充满好奇。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