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人力君
作者:周美好
来源:十点读书(ID: duhaoshu)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个世界上,会说话的人,总是比不会说话的人路途顺畅。
这一点,在最近又一次掀起热议的《甄嬛传》中得到了佐证。
有人提问说:后宫那么多女人,为什么只有甄嬛能握住皇上的心?
不仅可以以废妃之身重新入宫,甚至皇帝在临死之前,都在期待甄嬛能再叫自己一声“四郎”。
有人答:这固然和“菀菀类卿”有一定关系,更重要的,是她说话时的态度和展露出来的情商。
她几乎很少反驳,也很少去说狠话。
大部分时候都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说话做事,让她在成为“后宫状元”的同时,位分上也一升再升,最终宫斗成功。
看了甄嬛的经历就知道了,真正厉害的人,说话都“软”。
01
从不说狠话,为自己留了一线升级
她的“软”,体现在无论什么时候,都给自己留有余地。
在《甄嬛传》中,甄嬛一共有两次拜别皇上。
第一次,是“纯元故衣”事件。
这是嬛嬛心灰意冷的一次。
也是在这一次,她知道自己获取的怜爱与欢愉,都是因为为人替身。
那一句“能有几分像纯元,是你的福气”带给她的是精神与肉体的双重创伤。
但那时候,她不能耍小性子,因为没过多久,她的父亲也被罢官下了地狱。
为着能救甄氏一族于水火之中,她强忍着委屈,大着肚子去找皇上。
那一天,她看到皇上写给纯元皇后的信,信中一句话令她肝肠寸断:
“纵得莞莞,莞莞类卿,暂排苦思,亦除却巫山非云也。”
也是在那一天,她放下了所有的骄傲,跪着乞求皇上能饶恕自己的家人,得到的,却是全家老小要被流放宁古塔的消息。
她将皇上的心狠和薄情全都看在了眼里。
可即便到这个时候,在生下胧月要离宫修行时,她都没说出绝情的话。
她念了一首诗,卓文君的《诀别书》:
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第二次,是再度回宫后,皇帝要将她送往准格尔和亲。
对于当朝贵妃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屈辱。
甄嬛怎么做的呢?泪流满面,三次叩首,念了一首《春日宴》:
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长寿千岁,二愿身体康健,三愿人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有人不解,说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答案也很简单,因为她有要保全的人,有未完成的事。
第一次拜别,不仅是出于对过往情深的告别,也是因为她知道,自己的母家和胧月的性命,都在皇上的一念之间。
所以,她不得不留有情面,念着皇帝能顾念旧情。
试想一下,倘若甄嬛当时言辞激烈,句句数落皇帝的凉薄。
后来的她能否顺利回宫,能否护得了甄氏一族的性命?
第二次拜别,是因为她有了更多想要爱护之人。
除了自己的甄氏一族,她多了一双儿女,多了一个挚爱的果郡王。
她希望用自己的柔情,能让皇上再度念起旧情,这样,就可以护得身边人周全了。
倘若将话说尽,将事做绝,会换来什么下场呢?
最近和《甄嬛传》同样掀起热议的《如懿传》,就被很多人拿来作对比。
反观如懿的表现:
当年要和皇上决裂时,她痛彻心扉,那个曾经与她情投意合的少年郎,如今竟成了这番模样。
她几乎用了所有的恶毒的话语来总结他们的关系。
臣妾的眼前人已非心上人,两两相望,唯余失望。
刚愎自用薄情寡性自私虚伪,是你,疑心深重,更是你,不如皇上废了臣妾,臣妾这个皇后,已经做的厌烦疲倦,不想再忍了。
也在最终,落得一个断发的下场。
人都说,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的位置,但能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往往是他的性格。
真正圆滑处事之人,都会明白,在最难过的时候少说狠话,就是在给彼此留有余地。
真正聪明的人都懂得,忍住那一句最伤人的话,是给未来的自己,留下的一线转圜。
02
懂得示弱,是为了得到更多机会
甄嬛说话的“软”,还体现在她很懂得示弱。
入宫选秀前,她从寺庙出来时碰到了温实初,温实初拿着家传的玉壶想交给嬛妹妹。
他笃定地告诉甄嬛:
“我虽是一介御医,俸禄微薄,可是我保证会一生一世对你好,疼爱你,保护你,永远事事以你为重。”
那时候的甄嬛是看不上他的,甄嬛一直许愿的,是想嫁给这世间最好的男儿。
但面对温实初的表白,甄嬛从未明确拒绝,她将姿态放得很低,一语将这种关系定义为“兄妹情谊”。
一句“嬛儿没有哥哥,一直把您当作自己亲哥哥一样看待,自然相信哥哥会待妹妹好的”,瞬间消解了温实初被拒的难过,反倒对这个妹妹多出了几分柔情。
也让他日后在宫中,对嬛妹妹多出了几分关照。
合宫觐见太后时,嫔妃众多,甄嬛虽然最得宠,但最不争宠。
她一直以“弱者”姿态自处。
那时候,满宫嫔妃齐聚一堂,太后唯独点名“好久不见菀贵人。”
皇后也在这时候帮腔,说着菀贵人如何懂事,性情如何和顺,是怎么讨了皇上的欢心。
这样的话放在这种场合,看似是夸,实则是想捧杀甄嬛,试图让她在盛宠之下迷失自我,有了不得体的言行。
但甄嬛不同,皇后话音刚落,甄嬛立马上前再次拜见太后。
又适时夸赞了身边比自己位分高、年岁长的人。
臣妾年轻鲁莽,幸好有太后恩泽庇佑,皇后与诸位姐姐又肯教导臣妾,才不至失仪。
短短一句话,虽不至于化解所有的矛盾,但至少,她在太后心中留下了知进退的好印象。
就连后来再获荣宠,甄嬛也很会拿捏说话的艺术。
有次从太后处问安回来,抬轿撵的人突然脚下一滑,差点将甄嬛从轿子上摔了下来。
当天夜里皇上去看望时,甄嬛一句不提白日的惊吓,而是拿出小女人姿态,抱着皇上不撒手。
一句“皇上,就这样抱着臣妾好不好”,瞬间令皇上心软。
在皇上得知详情,询问甄嬛是不是觉得有人要害自己,甄嬛的回答堪称满分:
臣妾不敢这么想,臣妾只是觉得自己命数不好,虽然承蒙皇上垂爱,能够再度侍奉在侧,可只怕臣妾终究是没有这个福气能保住这个孩子。
比起责怪和抱怨,这样几句浅浅的话,立马让一向不愿干涉后宫之事的皇上,站出来要为嬛嬛撑腰。
能在当时的场景,多获得皇上一份真心和在意,让皇上觉得甄嬛大度体贴,又何尝不是甄嬛的情商展露呢。
所以说,有时候,不争也是一种智慧,示弱也是一种能力。
靠着这样的说话技巧,甄嬛不仅轻而易举获得了皇上的信任和宠爱,也在很多时候得到了太后的支持。
这不仅是一种后宫自保哲学,也是不少身处江湖中的人,不可或缺的说话本领。
03
容人阴暗面,能巩固自己的阵营
而能做到这些,究其原因,无非是甄嬛活得非常清醒。
身为言官的女儿,她从小饱读诗书,在父母的宠爱中长大,她活得明媚而自信。
或许是看多了父亲在官场的交锋,甄嬛对人性也非常包容。
她明白人性总是有阴暗面的。
初做贵人时,余莺儿给她下毒,这种下毒方法十分阴毒,是在甄嬛原有的补药里加大剂量,一般的诊脉很难诊断出来。
时间久了,甄嬛会从嗜睡变得神智失常,甚至形同痴呆。
得知这一情况后,甄嬛的第一反应,不是“居然有人害我,为什么要害我?”
她很少用这种顾影自怜的心态来思考问题,相反的,她知道是人都有争宠之心,也会用尽各种手段,她只是不明白“果然这么看得起我,竟用这么高明的手段来对付我。”
随后,和宫里信得过的人合力演了一出戏,抓住了下毒之人,化解了这一次难题。
再到后来,甄嬛身怀双生胎回宫,胧月的归属成了困扰养母敬妃的难题。
爱女心切,敬妃一时投靠了皇后,告发了苏培盛和槿汐对食的事。
这件事,甄嬛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得以摆平。
敬妃本以为这事儿过后,甄嬛一定会讨要回胧月,和自己势不两立。
却没想到,自己认罪过后,甄嬛是这样答复她的。
那么就请姐姐替我抚育胧月,直至公主出嫁。
因为她清楚“我若强行把她养在身边,那才是真真断了我与她的母女情分”。
就这样,在所有人的不可思议中,将自己的亲生女儿交给敬妃抚养。
她是愿意去成全敬妃的私心的,也知道敬妃对胧月的爱护。
这样的做法,不仅将敬妃拉拢到自己的阵营,也让胧月多了一个更爱护她的额娘。
而对于安陵容,甄嬛的情感一直都很复杂。
前期心疼她无人关照,所以百般照拂。
没想到,安陵容居然在她生病期间投奔皇后。
她虽诧异,却也理解。
世间哪有那么多事可以阻挡得,何况陵容的歌声,又岂是一扇门可以挡住的。
直到后来,当她得知安陵容在舒痕胶里加了分量不轻的麝香,害得自己第一次小产后。
这才开始了对这个人的防范,她没抱怨,也没质问。
而是劝人叮嘱眉姐姐小心,又劝自己:有一个在明的敌人总比在暗的敌人好,继续不动声色。
直到掌握足够证据后一击制胜,让安陵容彻底无法翻身。
正是靠着这样对人性的容忍,甄嬛不仅快速建立了自己的联盟,也让她在后宫的日子,多了份闲适,少了份如履薄冰。
04
其实,重看《甄嬛传》就会发现,甄嬛的处事方式非常典型。
她一直以弱者心态说话。
在位分不高时,她虽然渴望情爱,虽然盛宠不倦,但对于皇上向来君臣分明,摆得正自己的位置。
对于身边人的刁难与诘问,她很少当场给予回击,在能力不足时适度忍耐,该讨好就讨好。
她将姿态放得很低,但用说话技巧,获得了皇上和太后的欢心。
也一直以强者的思维处事。
她不会过分执着于情爱,无论是菀菀类卿之后的心死,还是允礼被毒杀后的失魂落魄,都能很快从情伤中脱离出来。
也不会过多纠结人性,得知姐妹背叛,盟友离心,她也能迅速冷静下来,分析形势,该报仇报仇,该拉拢拉拢。
不浪费情绪,不责问自己。
靠着这样的嘴甜心硬,凡事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方式,让她成为那个笑到最后的人。
其实人这一生,虽说我们的生活不如甄嬛那般步步险境,但从甄嬛的说话方式中,多少也能掌握点为人处世的技巧。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