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哥情绪稳定。”
“跟小孩哥相比我自愧不如。”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起了现在的中小学生,他们的才能、淡定和情绪等都让成年人自愧不如。“小孩哥”担任博物馆讲解员、“小孩哥三两句就把一本书讲明白了”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火出圈,也不由得让人开始思考他们的教育问题。
自2021年双减出台以来已经过了三个年头,在这三年中出现了很多不同于之前的变化。各地学校的基础设计更加完善,教育资源也在稳步提高,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与传统教育相比,双减无疑引发了一场教育领域的巨大变革。
双减是为了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和家庭教育支出而实施的措施。自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最直观的就是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双减鼓励学校提供更高质量的课后服务,包括作业辅导、兴趣小组等,使得学生能在学校内就可以得到全面的教育。
在双减政策刚推出时,学生家长和老师对此都感到不解,不多做作业,不在业余时间上辅导班,怎么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
之前,当学校教育满足不了家长的需求时,课外辅导机构便成为了学生弯道超车的加速带,由此也带动了学生与辅导机构之间的“内卷”,加大了家庭教育的支出,辅导机构也赚的盆满钵满。这就形成了一个教育闭环,看着你补,我也补;大家都在补,不管有没有用,我也补。家庭的教育经费越来越高,不少人发现商机,甚至出现了没有教学资质的辅导机构,市场变得良莠不齐。
学生的压力变的越来越大,担负着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冀,在辅导机构和学校之间来回的奔波。甚至出现了在学校不听讲,全指望在辅导机构实现进步。学校作业一科接一科,一本接一本,本就不充足的精力更加雪上加霜。而双减,减的就是这些压在学生身上的压力,减的就是乱象丛生的辅导机构。
双减带来的新教育理念,改变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传统。伴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中逐渐有了“话语权”,过去的“死记硬背”、“挑灯夜读”、“题海战术”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实践已然证明,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带来心理问题是不能忽视的。
政府提出问题,学校要依据政策进行自主创新。学校自知按照以往的方式已经不适应双减的要求,开始探索新出路。北京采用“大减法、小加法,多渠道、新载体”的策略,借助数字化手段,推动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建设。同时,通过新技术的融合和创新应用,推动教育方式的革新,并构建“教育+人工智能”的新赛道。这些改革举措正在使北京市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展现出新的风貌。在双减三周年之际,北京进行政策调整,将引导中小学核心素养的理念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以求用教学改革带动学习方式变化。
分数已经不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发展方向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双减之下学生内外兼修,学校不再一味的追求分数,而是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的结合,培养多元化人才。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全国各地的学校纷纷推出了“5+2”课后服务模式,即每周一至周五放学后的两个课时,由教师参与,为学生提供解答疑问的机会。同时,这段时间也被用于安排学科拓展、益智游戏和创新素质拓展课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此外,民间艺术也在这个时段被引入校园,使得课后服务更加丰富多彩。
课堂教学也呈现出新的样式,多地学校使用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等方法,也让课堂焕发新的活力。浐灞第十七小学特色的项目式学习,学校通过设计多样化的项目,引导学生运用他们的知识和经验,以创造性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季节之旅”和“节气之妙”等主题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启迪了他们的智慧,还教授了他们如何获取知识,鼓励他们敢于探索和创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过去三年的双减工作,收获了满满的成就和喜悦。展望未来,如何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做好教育管理的“加减法”,是我们还将面临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全面而有效地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也是需要深入讨论和进一步优化的问题。乡村教育也必不可少,我们还需要保证在乡村双减中的教学资源和课堂体验,使乡村教育也能更好的在双减政策下茁壮发展。
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现在提倡的“快乐教育”、“智慧教育”、“信息教育”等方式深入人心,得到了不少学校的高度认可。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学校也摒弃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一切都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将来会有更多的多元人才出现。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