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款主题为“同一天生日”的慈善活动出现在不少人的朋友圈里。只要输入自己的生日,就能找到“同月同日生”的贫困学生,捐上一块钱“改变TA的命运”。不过,有人很快发现,同一个贫困学生,换个名字居然出现在不同的生日界面上,甚至有的生日日期根本就不存在。目前,该活动已被当地民政部门责令停止,相关调查也已展开。民政部也表示,“同一天生日”募捐涉嫌违法。
在这次募捐发起之初,有不少人被吸引。究其原因,是主办方抓住了人们的好奇心和同情心,制造了一次成功的共情效应。用同一天生日作为情感上的公约数,就容易在捐助人和捐助对象之间建立起呼应和联系,一下子把彼此拉近,加上捐款数额不大、操作简单易行,这些因素让大家纷纷慷慨解囊。
平心而论,专业化的慈善行为,需要创新手段和形式,增强代入感,才能调动大家的参与热情,聚集更多社会资源,去帮助急需帮助的人。但公益领域的创新必须建立在真实和信任之上,如果一味追求创意是不是吸引眼球、噱头能不能制造轰动,而丢掉了慈善行为公开透明、规范合法的本色,再浓情蜜意的讲述也会变成虚情假意的辞令,最终伤害的是整个社会的助人之心。
![](http://n.sinaimg.cn/finance/pc/cj/kandian/img/article_pic05.png)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