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间站423吨,中国空间站180吨,能比国际空间站更强吗?

国际空间站423吨,中国空间站180吨,能比国际空间站更强吗?
2021年06月22日 11:37 韬钤视界

2021年可谓是中国航天大年,宇航发射任务计划安排40余次,其中载人航天工程全面转入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阶段,是全年航天发射任务的重中之重,上半年已经完成了“天和号”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发射任务,目前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已经进入了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

据载人航天总设计师周建平介绍说,我国空间站三舱组合体加上货运飞船、载人飞船共90多吨,未来还会加装更多设备,最终会建设成180吨级的空间站,而目前国际空间站大约为423吨,有人就开始质疑中国空间站规模是不是太小了?

为了更好地揭开中国空间站神秘面纱,本文将详细探讨以下四个方面:中国为什么要建空间站、中国空间站与国际空间站有何不同、中国空间站有哪些新技术、未来是否会向国际开放。

中国为什么要建空间站

空间站是人类迄今为止建造的规模最大的航天器,能够满足航天员长期在轨工作生活,由于其独特的空间环境,能够开展生物学、材料科学、基础物理、微重力、流体等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从而推动科技的进步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建设空间站具有相当大的战略价值,这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

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申请加入国际空间站建设被拒之门外,因为漂亮国对我国的态度是不允许合作,本着不受制于人的原则,中国必须掌握载人航天技术,因为只有自己有实力,在国际合作中才会有话语权,为此我国制定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如今已经全面转入到了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

中国空间站与国际空间站有何不同,这么小够用吗?

国际空间站是由美俄主导,包括加拿大、日本等16个国家历时12年联合建造的超级项目,总规模大约423吨,特点是积木式+桁架式,属于第四代空间站。中国天宫空间站由1个核心舱和2个实验舱组成,空间站整体呈“T”字构型,有3个对接口和2个停泊口,对接货运飞船和载人飞船后总重量大约为90多吨,未来还会加装更多设备,总重量将达到180吨,创新设计了“积木式+短桁架”结构,属于第三代空间站。

中国空间站在规模上远不及国际空间站,这主要是基于国情考虑,即有所为、有所不为,采用规模适度、留有发展空间的思路。中国空间站“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天和号核心舱安装有全套生命维持装置,加上两个实验舱,整体可供航天员工作活动的空间达到了110立方米,长度超过了五层楼,直径比火车还要宽很多,这对于“寸土寸金”的空间站来说绝对算得上“豪宅”了,将来180吨级空间站全部建成后科研柜规模将刷新纪录,整体科研能力将反超国际空间站。

中国空间站有哪些新技术

配备4台霍尔电推进发动机

由于空间站需要在400公里近地轨道上长期在轨运行,这一高度还会有一定量的稀薄空气,空气摩擦会导致空间站减速,因此需要配备发动机推进,中国空间站配备了4台独特的LT-100型大功率霍尔电推进发动机,这款发动机推力实现了毫牛级向牛级的跨越,具有调整准确、工作时间长的特点,能够保证空间站抵抗轨道衰退。

大型柔性太阳能电池翼

充足的电能是空间站正常运行的关键,我国在空间站太阳能电池翼上进行了创新,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型柔性三结砷化镓太阳能电池翼,由4对太阳翼帆板组成,太阳翼单侧展开最长为30米,全部收拢后仅有一本书的厚度,布置在实验舱的短桁架上,可以规避太阳翼相互遮挡影响发电效率的问题,光电转化率可达30%以上,供电率能够达到100千瓦,国家空间站只有90千瓦。

独特的再生生保技术

为了让航天员获得更多水资源,空间站使用了独特的再生生保技术,航天员呼出的水蒸气、排出的尿液可以收集起来,然后经过一套复杂的净化装置,净化处理可重复使用,电解制氧时产生的氢气也可与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经过化学反应生成氧气,大大缓解了空间站舱内的氧气需求。

中国空间站未来是否会向国际开放

对于我国空间站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国际同行纷纷表示祝贺,并且希望与我国开展更多的航天合作。其实早在2018年我国就表示:中国空间站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世界。随着中国空间站的日益完善,我国也将打开开放大门,目前世界很多国家都提交了合作项目申请,经过慎重考虑,已经遴选出了17个国家9个项目,未来我国还将适时发布更多的合作公告,体现了大国风范!

茫茫太空之上,中国空间站正在尽情遨游,这靠的是中国航天人扎实肯干、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而空间站也只是中国人迈向宇宙的一个新起点,未来我们也将向着更深的宇宙空间继续探索。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