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危言耸听,“犀牛”真的来了

不是危言耸听,“犀牛”真的来了
2020年09月23日 22:24 制造界网

来源/制造界(ID:baixiu01)作者/张不器

三百年前,珍妮纺纱机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而现在,一家服装厂成为了中国互联网企业助力制造业升级的里程碑。上周,阿里巴巴发布了犀牛工厂,这个保密三年的项目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论坛评选出的“灯塔工厂”,也是全球纺织业的第一家“灯塔工厂”。

许多人没有想到,阿里做工厂会做得如此认真和踏实。这和阿里独特的基因有关,它从来不是一家一般意义上的互联网公司,而是致力于做全社会的商业基础设施。“新制造”工厂的横空出世,再度证明阿里是和实体经济关联最紧密的科技公司,也必然给它的竞争对手们带来新的压力——面对前所未有的时代变局,阿里正在持续为未来投入,它追求的不只是短期的收入和利润,更是推动中国制造和全球工业升级的一张数字化船票。

这些年,人们一旦提到“犀牛”,往往会想到“灰犀牛”,指太过于常见以至于人们习以为常的风险,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

但是上周阿里巴巴宣布“犀牛”成为阿里动物园的新成员,这头犀牛却一定不是灰色的

“犀牛”是淘宝天猫做的新制造工厂,此前被雪藏整整三年。当笔者亲眼看到这一个工厂的时候,想起了三年多以前的2016年年底,马云和宗庆后的一场“虚实之争”。在央视财经论坛上,一向直言不讳又对所谓“虚拟经济”有成见的宗庆后尖锐地批评马云的 “五新理论”——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 “除了新技术之外,其余都是胡说八道!”他接着又说,“马云又不从事实体经济,他能制造什么东西?”

台上的宗庆后显得异常激动。与他同台的是中国制造业的另外两位大佬,董明珠和李东生。这场论坛在央视《对话》节目播出后,舆论哗然,一时间成为网络热点。

然而,三年多之后的现在,阿里的“新制造”平台“犀牛”正式公开亮相。在三年多之前宗庆后斥责马云“胡说八道”的时候,他或许不会想到,阿里真正下场做了一家工厂。阿里打破了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边界,也打破了互联网和实业的边界。

在宏观和产业的空前大变局之下,阿里的这头“犀牛”,想要改变“中国制造”的未来。

   1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品牌和企业,宗庆后是他们那一代企业家的杰出代表。从小作坊干起,慢慢滚雪球,不激不励,谨慎保守,但几十年下来,也做成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娃哈哈至今也没上市,宗庆后说他又不缺钱,干么要上市呢?娃哈哈的银行账户上常年趴着几百亿现金。

对于很多新生事物,像宗庆后这样的人未必看得清楚。有很多“老派”的民营企业家都有中庸保守的一面。因为这几十年来中国的发展速度太快了,又是在摸索中前进,高速行驰,路况又不好,稍有不慎就很容易翻车或者被落下。这就是所谓的“幸存者偏差”。

然而,他们又都有与时俱进的一面。宗庆后虽然有些“顽固”,曾经极力的反对互联网经济,抵毁电商,并把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对立起来,说是电商冲击了实体经济,“把实体经济的价格体系搞乱了”,“把实体经济搞得乱七八糟”,“把实体企业搞晕了”[1],但很快地,据说是三个月后,他就改变了态度,戏剧性地迅速拥抱了他曾经不屑的新零售。2017年11月18日,在娃哈哈成立30周年庆典上,娃哈哈宣布与阿里巴巴达成了联合营销合作。不管宗庆后到底怎么想的,至少电商这个新渠道,娃哈哈还是要了。

无独有偶,一代网红企业家董明珠也曾经是一个态度激烈的电商反对者。董明珠在央视说:“现在的年轻人啊,在家开个网店就可以赚钱,都不愿意到实体经济工作,因为自由啊,去企业要打卡考勤嘛,这代人对我们这个国家,是有隐患的”。

那时,销售冠军出身的董明珠可能没有意识到,年轻人开的网店并不只是卖货的流通渠道,而是一家家真正意义上的“创业企业”。淘宝店主不光要卖货,还会有独特的创意和设计,许多实业厂商的订单都来源于一个个淘宝店主,数以百万计的网店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一支生力军。

这些年来,格力仍然保持了千亿级的营业收入,但增长的速度却明显放缓。不久前,更是曝出,在今年上半年,在空调业务上,格力首次被美的超越。要知道,格力电器自1996年以来一直都是国内空调市场的霸主,稳居第一20余年,从未易主。有人说,格力的滔天巨浪来了。而董明珠本人也早已改变了对电商的看法,今年4月她亲自下场直播带货,显然也是认识到互联网新业态的价值。

从某种程度上说,格力所遭遇到的挑战,正是由于他们没有很好地洞察时代的变化。格力也好,娃哈哈也罢,过去都非常重视渠道商,通过和它们的深度绑定,利益共享,甚至是让利给经销商,他们打开了庞大的销售渠道。然而,随着电商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品牌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做自营。这时候光靠渠道打天下就不行了,价格有没有竞争力,成本有没有优势,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会大大凸显出来。

美的销售额的飙升,和它比格力激进得多的定价策略有关。有人算过一笔账,同一种规格的空调,美的的零售价要比格力的便宜不少。当然,格力的毛利也高,但高出来的毛利并不能覆盖零售差价,这说明美的成本更低。美的有一个“T+3”模式,即接到订单后,T+1天买材料,T+2天制作,T+3天交货,这套高周转打法既可以降低库存,又可以根据原料价格变动而迅速调整生产计划。成品和原材料的零库存,是现代企业管理所追求的极致目标。

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零库存”。“库存是万恶之源”。库存就是成本,库存就是经营风险。尤其是在市场剧烈变动的敏感时期,高库存足以让一家企业坠入万劫不复。举个例子。笔者曾与做贵金属加工的小企业主有过接触,比如做黄金首饰的,他们都是当天的销售一结束,就迅速汇总统计出当天售出了多少产品,折算出做这些产品所需要的黄金是多少,然后下单等额购进。当天卖出了多少产品,就购进多少与之相当的原料。他们不炒期货,不搞保值增值。他们只赚取加工制造的利润,只是尽最大的可能将原料的库存降到最低。这是一种朴素的智慧,也是这个古老行业的惯例。

当然,美的的“T+3”模式凭借的肯定不是这种小商户的聪明才智。美的凭借的是大数据、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凭借的是他的智能工厂。日前,世界经济论坛宣布“全球灯塔网络”新增10家灯塔工厂”成员,其中有两家是中国企业,一家是阿里巴巴的“犀牛智造”,另一家就是美的。

面对着产业变革的浪潮,有的人在怀疑,而行动者已经领跑。

“灯塔工厂”被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导者,由世界经济论坛及麦肯锡从全球上千家制造企业中考察遴选出来。寄名“灯塔工厂”,世界经济论坛期待领军企业为全球制造业设定新基准,共同照亮全球制造业的未来。对企业而言,入选灯塔工厂则意味着在大规模采用新技术方面走在世界前沿,并在业务流程、管理系统以及工业互联网、数据系统等方面都有着卓越而深入的创新,能形成快速反应市场需求、创新运营模式、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全新形态。“灯塔工厂”因此被誉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

当犀牛和美的同时入选“灯塔工厂”,人们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信号。在制造业的各个细分领域,数字化的浪潮都已经席卷而来。

   2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回顾工业革命以来二百多年的工业发展史,从手工作坊做现代工厂,再到现在的“灯塔工厂”,新技术推动作用远超销售渠道。新技术不仅改变了工业的生产方式,也改变了企业的管理模式,甚至是销售模式。

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但发端却是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英国工业革命是被一个男子"一脚踢出来"的。

1764年的某一天,英国有个叫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的纺织工,晚上回家,进门后不小心一脚踢翻了他妻子正在使用的纺纱机,当时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赶快把纺纱机扶正。但当他弯下腰来的时候,却突然愣住了,他看到那架被踢倒的纺纱机还在转,只是原先横着的纱锭变成直立的了。他猛然想到,如果把几个纱锭都竖着排列,用一个纺轮带动,不就可以一下子纺出更多的纱了吗?

这就是珍妮纺纱机的由来。哈格里夫斯以自己女儿的名字命名了这种纺纱机。珍妮纺织机的出现,首先在棉纺织业引发了一系列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不久,在棉纺织业中又出现了螺机、水力织布机等,在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部门,也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随着机器生产越来越多,原有的动力如人力、蓄力、水力和风力等已经无法满足需要,这之后才有了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真正的"机器时代"

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操作,原来的那种个体手工作坊就变得越来越不适应了,这时,工厂就出现了。工厂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业作坊。工厂,这种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也在这以后的二百多年里成为了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最主要的组织形式。

实际上,工厂本身也在演变。1903年,亨利·福特创办了福特汽车公司,并在1913年发明了“流水线”。流水线有五大特点:一是劳动分工,二是通用零部件,三是机器功能单一,四是以机器设备布局车间,五是工厂电气化。这是一个跨时代的创造!

当然关于流水线的历史还有争议,有人认为最早的“流水线”雏形可往前追朔到1769年,英国人乔赛亚·韦奇伍德开办的埃特鲁利亚陶瓷工厂。其实究竟是谁发明的流水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笔者在这里强调的是,是流水线颠覆了小作坊,而不是珍妮纺织机和蒸汽机——因为它引发了更深远的生产关系变革。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说,如果小作坊做别针,一个工人可能一天也做不出一根来,但是如果用这个流水线,一个人能要做几千根。流水线不仅提高了效,降低了生产成本,也让大规模制造成为可能。在流水装配线诞生之前,一辆福特T型车的价格是950美元,每年的产量不过两万辆。到了1920年,T型车年产量已经飙升到125万辆,价格只有300美元。更低的成本,更低的售价,让福特T型车占领了大众市场。据统计,T型车一共销量达到1500万辆。

在那个时代,汽车工业是美国经济繁荣背后的主要驱动力,而引领汽车行业的就是新兴的福特公司。早在一战正酣的1915年,福特一个公司的汽车年产量就占美国总产量的70%,而当时德、英、法等国家的汽车产量总和只有美国产量的5%,而到了20年代后期,光是纽约拥有的汽车量就超过了欧洲所有国家的总和。

1920年,美国登记在册的汽车达到了900万辆,代替火车和马匹成为最重要的交通工具,随之诞生的货运卡车和拖拉机也影响了数百万人的工作与生活。汽车的辅助性行业,如燃油业、公路建造、钢铁业和橡胶业也急速发展。美国人的口袋里开始有钱了,冰箱、洗衣机这样的奢侈品在20世纪20年代进入千家万户。到了1929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已达48.5%,超过了英、法、德的总和,柯立芝总统在1929年3月卸任时声称,美国人民已达到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幸福境界”。

福特的工业流水线,正是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取得巨大成功的缩影。

   3

如果说是第一次技术革命(机器)和第二次技术革命(电力)推生了与其相适应的工业流水线的话,那么,我们现在早已进了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时代,流水线这种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还合适吗

事实上,对于诞生于100多年前的这一套生产方式,早就有人提出了质疑,并在实践中做了有益的探索。这就是丰田的“精益管理”

日本的汽车产品和生产技术可谓是全面师从美国,但是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终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把美国打败。但美国在最初并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一直到了1990年秋天,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詹姆斯.P.沃麦克等专家组织了一支国际性的研究队伍,耗资500万美元,历时五年,对全世界17个国家地区(北美、西欧、日本以及韩国墨西哥和中国台湾等)的90多个汽车制造厂进行调查和对比分析,最后出版了一本名为《改变世界机器》的著作,这时,美国人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lean production)打败了美国。

丰田的精益生产模式源于福特汽车流水线,在添加了准时化、快速换模、零库存和全员改善文化后,最终以精益管理系统(以丰田汽车为代表)击败传统大批量生产系统(以福特汽车、美国通用为代表),从那时起,丰田精益生产模式随即风靡全球。[2]

“所谓精益思想,就是根据用户需求定义企业的生产价值,按照价值流组织全部生产活动,使要保留下来的、创造价值的各个活动流动起来,让用户的需求拉动产品生产。而不是把产品硬推给用户,暴露出价值流中所隐藏的muda,不断完善,达到尽善尽美。”[3]

这是制造业理念的一次调整。福特的工业流水线,强调的是劳动分工、通用零部件、机器功能单一,等等,从而把大规模生产和大批量制造的模式推向了极致。“精益思想”则认为,制造业不能完全追求单品的规模,光从规模上要效益是不行的,“准时化、快速换模、零库存、根据用户的需求定义企业的生产价值”的模式,一方面从管理优化上进一步挖掘生产效率提升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以更细致的产品线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更精准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然而,这并不是对福特式流水线的根本颠覆。它其实只是对前者的局部修正,它只是让钢铁般坚硬的福特流水线,稍稍的,变得柔软了一些。 

   4

真正让流水线彻底变软的,还是“新制造”。在笔者看来,这是新技术革命条件下制造业的一次重大的跃升。

从蒸汽机到流水线,过去的工业一直在追求规模化。而“新制造”则是要发挥技术和数据的力量,让工业产品变得更加个性化,更契合千人千面式的新需求

更让笔者感到兴奋的是,这一次变革终于有了中国人的身影。工业史上以往的创新,中国往往是跟随者,而现在中国有了领跑的机会。

其实,阿里巴巴创业伊始,就在为制造业企业服务。阿里B2B最初的客户,大多是从事外贸的中小企业。或许那时的阿里巴巴并没有想到,二十年后,甚至比这些企业还要小的淘宝网店,都能用上阿里的“新制造”系统

作为全球第一家服装行业的“灯塔工厂”,犀牛已经服务了超过200多家淘宝天猫商家、主播和时尚达人。

犀牛与其他工厂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它是需求驱动,市场和消费者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可进行个性化定制。也就是说,它可以快速地、低成本的切换生产线上的产品类型。它可以接很小的订单。

在犀牛智造的杭州工厂,有这样一个较为极端的案例。今年春节期间,他们和一个商家合作,让消费者自己选择或者设计一些图案、文字、祝福语和服装的款式等等,然后在淘宝上下单。他们把淘宝的后台与工厂的设计、制造全部打通,消费者在那边的淘宝上下了单,工厂这边的智能线马上就能做出来。就这样,他们5天完成了1万件订单,而每1件订单都是不一样的,并且,这1万个不同的订单是在同一条生产线上完成的

这是一个极致个性化的需求。事实上,据阿里巴巴的有关人士介绍,这种极致个性化的需求并不多,他说,“中国的消费者总的来说,完全个性化的定制,就是要跟每个人都不一样的这种需求,其实这个市场并不是特别大。虽然我们已经有技术能力去满足这个需求。”

当然,犀牛工厂并不是一个专做极致需求的“炫技”工厂,它有非常实实在在的应用场景。犀牛的大部分客户是淘宝、天猫上的中小商家。犀牛的定位就是服务中小企业。所以犀牛工厂的“新制造”形成了独特风格——订单不大、款式应季、即卖即生产、品牌众多。目前,他已可以做到“100件起订,7天交货”,而这个行业通常的做法是1000件起订,15天交付。

这种小批量、多批次、快反应的柔性供应链模式,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商家的试错成本,减少库存,为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强的韧性。服装属于“快时尚”行业,产品讲究的是“应季”,消售期很短,当季的衣服卖不完,就会造成一年的库存,而到了第二年,产品又过时了,只有打折卖。

其实,这种定制化、小批量,以前的裁缝店也是可以做到的。难道说,所谓的智能工厂又回到了福特流水线以前的那种小作坊不成?当然不是,这里的关键点是“大规模”,虽然每个订单的批量很小,但是工厂每天的产能却很大。小做坊做不到“大规模”,传统流水线做不到“柔性化”。

阿里巴巴犀牛工厂内景

说起来容易,但要做到这一切,背后有太多看不见的东西。而这恰恰是阿里创业二十多年形成的宽阔护城河。要把“智慧的工厂”从理想变成现实,不止需要消费平台沉淀的消费者洞察和趋势预判,更需要一整套完整的数字化系统云计算提供数据底层,物联网优化生产环节,人工智能提升生产的精度和效率,智慧物流保证流转过程的高效,环环相扣。

阿里巴巴的独特性在于,它早就确定了自己做商业基础设施的整体战略,从来不满足于只是做电商。正是阿里云、菜鸟等技术和服务生态的冉冉升起,才让阿里能够做成覆盖从产业上游到销售终端的完整闭环

   5

阿里以电商起家,以后又陆续做了“新零售”、“新金融”等等,但要说阿里也要做“新制造”,笔者作为“制造界”的一名小编,一开始还是不能想像的。就像宗庆后说的,他能造什么东西

所以在接到邀请,说是“去参观阿里的一家工厂”的时候,笔者想到的是,这或许是一家样板工厂吧,实验性质的,用以忽悠企业上云的。企业上云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而阿里云是国内最大的一朵云。直到发布会结束,又参观了犀牛工厂的生产车间之后,笔者才一下意识到,阿里的“新制造”可真不是随便说说的的,而且它的社会意义可能远超一家制造工厂。

2016年10月13日,在云栖大会上,马云首次提出阿里巴巴的“五新”战略,分别是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并称“这五个新将会方方面面的,对各行各业发动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把握则胜,我不希望把它变成危言耸听的警示,而是当作改变自己的机遇,从现在开始。”

曾经改变了零售业,也改变了整个中国社会支付习惯的阿里,现在做了一家智能工厂,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首先是示范效应。作为“灯塔工厂”网络的一员,犀牛工厂本身就有标杆的含义,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指路明灯,照亮的是制造业未来的方向。有些东西真是无法改变的,就像手工作坊到现代工厂,就像支付习惯,就像眼下的中美之争和逆全球化,作为个体或者单一的企业组织,我们只有适应和拥抱,只能顺势而为。

传统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已是大势所趋,比如在家电行业,三大家电巨头里面已有两家已建成了“灯塔工厂”,分别是美的和海尔。目前,全球灯塔网络已拓展至54家,中国有16家,是全球拥有“灯塔工厂”最多的国家。随着犀牛的入列,阿里也加入到助力制造业升级的行列,无论是制造巨头,还是互联网先锋,都在加速推动技术的升级。

这样的数据还是令人欣喜的。虽然中国的制造业还有不少的短板,但越来越多的“灯塔工厂”也给了我们信心。阿里作为科技公司,下大力气投入“新制造”,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人们看到中国制造业的前景,在新技术革命的条件下,长期后发的中国,有机会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了

回到服装行业,犀牛智造会不会挤压同行业其它工厂的生存空间呢?这种担忧也大可不必。其实,阿里永远不可能把做工厂当成自己的主业,做犀牛工厂,其实本身就是给全社会打个样,看看“新制造”的模式怎么能跑通。他们的最终目标是搭建一个共享平台,像阿里云和菜鸟一样,给更多客户提供数字化的能力,从而提升中国工厂的整体效率。这正是产业互联网的力量。

犀牛制造带来的变革,不会冲击实体工厂,真正感受到压力反而是其他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作为中国所有互联网企业里与实体经济联系最紧密的、最重资产的公司,给其他互联网企业做出了榜样。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不能只是一味复制App,不择手段地获取流量和赚钱变现。只有在更多看不见的地方投入,才能够让互联网成为助力中国经济升级的关键引擎。

从阿里云、菜鸟、蚂蚁科技、芯片公司,再到犀牛智造,阿里这家企业从不急于赚快钱,而是不断创新,而所有的创新又都是和实体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一方面体现了这家公司强大的组织能力,也体现了其战略定力。不计较营收、利润乃至市值上的短期得失,才能够收获长期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流公司追求生产效率,一流公司定义生产关系。过去20年,阿里一直在推动生产关系的重构,今天的犀牛工厂同样如此,它不仅仅在生产T恤和牛仔裤,更在探索数字经济时代的生产关系,探路中国乃至世界制造业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宗庆后的娃哈哈帝国》,张蓝翼

[2]《美国创新,日本小步碎走,韩国半路截胡》,周洪涛著,

[3]《精益思想》,沃麦克、琼斯和鲁斯著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