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7日上午,主题为“能源多边主义合作”的第七届太和文明论坛经济科技分论坛在山西太原举行。与会嘉宾基于对“多边合作,ESG引导,绿色共赢,智慧低碳”理念的共识,围绕国际能源安全新态势与多边主义合作、碳交易市场发展与ESG“第四张表”评价体系构建两大议题进行交流探讨。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联合主席、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2016-2018)埃里克·索尔海姆(Erik Solheim)表示,当前,由政府、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推动的能源绿色安全转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新趋势,绿色能源国际合作和相关技术研发与推广也为这种趋势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关于能源和环保方面的全球发展趋势,索尔海姆有四个判断:首先,二十一世纪是绿色转型的亚洲世纪;其次,绿色转型以商界的力量为主导;第三,技术正变得愈发重要;第四,解决未来环境问题的很多答案就在自然界当中。目前,中国正处在一个从全球环保事业的参与者、贡献者转变为主要领导者的关键节点。索尔海姆呼吁全球贯彻“四海一家”精神,携手努力解决重大问题。
博众智合(Agora)能源转型论坛中国区总裁涂建军通过对“权力再平衡周期”模型的分析,指出了当前开展国际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并提出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危与机并存。由于中国目前所处发展阶段的特殊性,以及与美国、欧盟、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国际关系的复杂性,使得中国在清洁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需要进一步与有关各方开展多种范式的国际合作,从而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善。与此同时,中国与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开展务实的国际合作,与发展中国家间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环境保护、人才交流等领域的南南合作,在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方面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涂建军提出以下核心观点:深化能源气候领域国际合作有助于改善国际地缘政治环境;欧盟及其主要成员国和东南亚国家应该是中国能源与气候对外合作的重中之重;对合作困难的国家与地区,转换思路与模式至关重要;国际合作需站在道义制高点,以人为本,并通过国际社会可接受与理解的方式推进。
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基金主任王晓军女士介绍了全球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7方面所面临的现实困难和所作出的共同努力。发展中国家正在通过南南和三方合作有效促进能源领域的变革和进步。南南合作可以利用多边机制的力量,实现其规模的拓展和影响力的深化。在能源领域,发展中国家团结一致,推动全球治理改革和优化政策议程,已经取得初步成果。同时,发展中国家间的多边合作框架,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以及邻国间的协同发展,正在为南南合作注入新的能量和资源。这当中,以新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为代表的大型多边金融机构支持了大型的能源、水利、交通等标志性项目。此外,联合国南南合作信托基金也支持了不少“小而美”的示范项目,并通过获得国际多边机构的支持而得以推广,变得“明智而富有影响力”,在提升相关国家民生福祉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全世界,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必须发展合作伙伴关系,利用多边主义的力量来创造公共产品,克服共同面临的能源挑战,向着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共同迈进。
太和智库高级学者、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2019-2021)、乌兹别克斯坦外交部部长(2006-2010, 2022)弗拉基米尔·诺罗夫(Vladimir Norov)首先回顾了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峰会宣言中强调 “能源合作是本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油气+新能源的合作模式已成为中国-中亚能源合作的新趋势。当前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有着强大的全产业链装备制造能力和持续的技术更新迭代能力,通过与中亚的清洁能源项目合作,中国向中亚提供清洁能源装备,输出先进技术和项目管理经验,帮助中亚地区突破技术鸿沟,有效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未来,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中国-中亚扩大能源合作,推进绿色创新,共同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共筑绿色丝绸之路,共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必将为中亚的稳定、和谐、繁荣注入强劲动能。
美国国家行政科学院院士、国际专家委员会联合主席丹尼尔·古德曼(Daniel Guttman)强调了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气候适应性治理。他指出,立法和政策是制定和完善气候适应性治理措施的主要动力,而比较和借鉴气候适应性治理的切入点主要分为国家气候风险分析、决策者分析、由传统灾害治理能力向气候变化灾害治理能力转换能力分析三方面。当前,相关国家、企业等可以通过在大数据、遥感卫星、人工智能等方面推动能力共享,促进传统灾害治理能力向气候变化灾害治理能力的转换。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山东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凌文首先介绍了中国能源产业现状和在ESG背景下行业与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并提出了规模能源清洁化、清洁能源规模化、能源系统智能化的能源转型路径。为实现“三化”,大力推动绿色能源、绿色算力、绿色数字、绿色网络建设,将绿色能源技术与数字技术加速融合发展,使其成为落实“双碳”目标的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将是我们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相关工作的重点。目前,构建既有自身特色又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环境、社会、公司治理(ESG)体系已成为中国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和竞争优势。通过构建并不断评估优化ESG指标体系,并将ESG评价结果纳入投资决策考量,企业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国家层面也可以逐步形成ESG全球定价权。
每日经济新闻品牌价值研究院执行院长付克友就“第四张报表”ESG评价法的发展情况作出了分析。围绕《中国上市公司ESG行动报告》中的ESG指标体系建设、ESG投资、ESG信息披露、ESG评级情况四个方面,不同板块、不同行业、不同属性中国上市公司在ESG方面的表现虽然各不相同,但是面临着共同的机遇与挑战。针对相关问题,付院长提出了构建本土化ESG标准体系、加大ESG投资引导、推动上市公司ESG实践等三方面建议,呼吁大家“一起来做中国ESG的行动派”。
太和智库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研究员 、瑞格智研创始人陆培丽女士从实战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国企业如何有效传播ESG故事,提升在全球舞台上的定价权和影响力,指出了ESG基金的市场前景和投资方向,并分析了如何利用碳资产、碳交易、碳金融等机制,实现社会价值和市值的双重提升。在具体技术应用方面,陆培丽女士指出了工业知识图谱、群体智能、工业大数据等数字经济技术在ESG领域具有巨大应用价值,并深入解析了如何构建面向未来的数据战略,以凸显数据治理在ESG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ESG的发展离不开数字经济的支撑。而ESG与数字经济之间必将产生更多新的交汇点,为市场创造更多发展机遇,为全社会创造更多实际价值。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陆如泉发布研究成果报告,题为《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全球高质量能源合作》。陆如泉提出,在国家层面,中国通过能源国际合作已成为全球能源治理的引领者、能源安全的守护者、能源转型的践行者、高质量能源合作的先行者。在企业层面,能源企业在多边协同的总体战略下,建立多元伙伴关系,推动实现互利共赢和风险共担,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同时,为持续推动高质量能源合作,他提出深化国际共识、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协作创新、坚持商业化原则四点建议。
最后,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吴海龙分享了参会感想。他指出,当前全球正面临能源领域的大变革,其背后有两大原因,其一,能源安全问题;其二,气候变化问题。能源领域变革离不开国际合作。各国应当建立全球性的能源安全保障体系与预警体系,推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各司其职,各尽其力,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构建人类生态文明共同体,迈上绿色发展新台阶。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