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太和文明论坛】第七届太和文明论坛国际关系分论坛分享(上)

【2023太和文明论坛】第七届太和文明论坛国际关系分论坛分享(上)
2023年09月12日 20:01 太和智库

2023年9月12日,第七届太和文明论坛国际关系分论坛在北京举行。与会嘉宾围绕“国际格局与秩序演变中的挑战与机遇”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当前,世界格局与秩序加速演变,国际地区局势风云变幻。大国竞争加剧,“新冷战”思维蔓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地区冲突负面影响外溢,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令全球安全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持续增大。身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十字路口,和平还是战争、共存还是对立、互依还是撕裂已成为人类社会无法回避、亟需作答的重大现实问题,而其最终答案也势必会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现将论坛上午主旨演讲环节有关嘉宾发言的重要观点做一简要梳理分享,以飨读者。

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吴海龙先生在主旨发言中表示,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中美对抗冲突,拥有的最大机遇是中美和平合作。中国希望与美相互尊重,和平共处,携手合作,造福两国及世界,但美国却将中国视为“最大挑战”“最大威胁”“最大竞争对手”,不择手段地打压遏制中国。美国一面宣称希望通过重启对话渠道“加装护栏”“管控分歧”,一面又不断升级对华科技战,激化中国周边形势,干涉中国内政。让人不禁怀疑,美方是不是企图通过所谓对话渠道,以“实力”说话,给中国“上课”,向中国施压,逼中国让步,压中国就范。应看到,美国其实承受不起与中国全面冲突对抗的代价。美方若真心希望改善中美关系,就应改变上述错误做法,回到中美元首巴厘岛会晤共识,与中国一同找到正确的相处之道。

巴西驻华大使高望(Marcos Galvão)表示,当前世界正处于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未来还会有很多需要各国携手应对处理的问题。巴西将于2024年担任G20轮值主席国,这或能成为一个好的开始。世界各国及国际金融机构应善用G20平台夯实合作,在制定政策时进行多方磋商,以达到求同存异的结果。同时,各国还需加强可持续发展对话,推动全球金融体系支持未来的可持续发展。G20若要解决全球经济问题,改革全球经济治理是重中之重。国际社会需要迈出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中国日本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驻日本大使(2010-2019)程永华先生指出,近几十年来,亚洲坚持走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的正道坦途,但也面临冷战残余,安全机制缺失,部分国家干涉他国内政、制造地区分裂对抗等因素的困扰。应看到,亚洲各国命运休戚与共,共荣共生,一国安全不能以损害他国安全为代价,一国的繁荣不能以损害别国利益为前提,而“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恰恰为地区和平稳定和发展繁荣提供了根本遵循。亚洲各国应抵制霸权思维、冷战思维和零和思维,统一共识,加强团结,以更高水平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抵制冲突、对抗、遏制、脱钩,共同实现本地区长久和平稳定,携手推动本地区持久发展繁荣。

巴基斯坦驻华大使莫因·哈克(Moin ul Haque)指出,当前世界面临政治局势紧张、多边主义遭受挑战、霸权主义滋生的复杂局面,以及经济不平等、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粮食安全、人工智能风险等多重问题。为应对上述挑战,世界各国应通过对话,携手解决分歧冲突;支持以联合国为基础的国际体系,重建互信机制;提升全球治理的包容度、透明度和有效性,以应对复杂的跨国挑战;摒弃保护主义,促进全球主义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扩大跨文化交流,弥合矛盾。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可谓恰逢其时。世界各国唯有加强国际合作,践行多边主义,推动可持续发展,才能在国际变局中找到方向。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驻意大利兼驻圣马力诺大使(2013-2019)李瑞宇先生指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世界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中欧加强合作意义重大,这不仅将造福中欧人民,还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中欧关系发展最重要的历史经验就是求同存异,视对方为合作伙伴而非对手。当前一些人鼓吹“脱钩”“去风险”,强调“制度性对手”,构筑“小院高墙”,是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的典型表现,不仅违背历史潮流,还会损害中欧长远利益。未来,中欧应相向而行,扩大合作领域,深化合作方式,构建更稳固的合作基础。同时,中欧还应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应对全球问题、加强全球治理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为世界和平合作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南非驻华大使谢胜文(Siyabonga Cyprian Cwele)表示,过去二十年,发展中国家实现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国际经济重心正不可阻挡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加强彼此合作是国际变局的一部分,国际社会应允许发展中国家基于其历史、文化和文明道路,寻求本国发展空间;推进多边主义和全球和平,通过双赢合作推动所有国家的包容发展;推动全球经济复苏,降低气候变化和新灾害造成的影响,实现全球共同繁荣。

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史忠俊指出,国际形势错综复杂,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东盟与中国关系及合作应走在时代前列。为此,东盟与中国应做到以下四点:一是继续加强战略对话及互信,东盟和中国在维护地区和平、安全与繁荣方面有着共同的目标和责任;二是继续深化经济一体化进程,经贸合作始终是东盟—中国关系的“压舱石”,促进经济复苏仍是地区国家的首要任务;三是继续追求创新驱动增长,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云计算、量子技术、智能转型、绿色发展等新兴产业是东盟同中国开展高质量合作不可或缺的力量;四是继续凝聚民心,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是国家间良好关系的重要支撑。“分则败,合则胜”,东盟和中国在谋求共同发展繁荣的征途上要始终牢记这一点。

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国驻捷克大使(2014-2018)马克卿表示,中欧关系在当今变局下面临复杂困难局面,双方应出于历史担当做出理性判断和战略选抉择,在止跌企稳基础上推动中欧关系继续向好发展。首先,双方需要客观看待彼此,回归伙伴关系。其次,要看清中欧没有根本战略分歧和冲突,应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及热点问题。再次,要公正评价中欧合作成果,不断扩大双向贸易投资关系。最后,需妥善处理双方矛盾分歧,通过建设性的对话沟通减少误解误判。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欧伦斯(Stephen Orlins)表示,在历经多年动荡后,美中重启高层沟通渠道,以控制分歧,减少误判。下步,双方应努力实现元首互访,以重建互信;恢复人文交流,以扭转对彼此的负面观感;就经济、“国家安全”等核心利益问题进行讨论,以避免“脱钩”伤及两国关系基础。美中的善意姿态可加速上述进程,例如两国应将关税恢复到2017年的水平,并重启禁毒合作。“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相信两国能再次携手合作,确保太平洋两岸人民的和平繁荣。

太和智库高级学者、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2019-2021)诺罗夫(Vladimir Norov)指出,当前世界面临战略竞争、经济不平等、气候变化、技术变革等诸多挑战。作为2022年上合组织轮值主席国,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在上合组织撒马尔罕峰会上指出,当今世界愈发需要互信、正义、团结、开放且建设性的对话,而上合组织恰恰证明了这种对话是可能的。面对国际变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希望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保持对话合作,以确保世界安全稳定。

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蔡中曾中国中心高级研究员、美国国务院东亚和太平洋事务前代理助理国务卿董云裳(Susan Thornton)表示,当前,逆全球化、阵营对抗等削弱了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共同挑战的能力。国际社会期待作为最大经济体和全球领导者的美中两国能为全世界的福祉做出正确且必要的事情。美中两国可采取以下三项举措,以改善关系,促进合作:一是避免事事针锋相对;二是与能够缓和美中摩擦的其他大国一同举行多边会晤,这将比双边会晤更加有效;三是通过增加透明度,建立更多信任。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丹斯里(马来西亚)勋爵、亚太“一带一路”共策会会长翁诗杰指出,当前手握全球治理大权的霸权国家热衷于向国际社会推销“民主对抗专制”的二元选择,却未能解决当前全球关切的迫切需求,导致多边合作的前景愈发黯淡。在此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开始转向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全球红树林联盟等小多边机制,这些机制强调共同利益而非“共同价值观”,旨在推动各国协调应对共同挑战,是多边主义的有益补充。但应看到,小多边机制也有可能成为地缘政治的工具,加剧全球治理中的信任赤字,例如“四边机制”、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印太经济框架”等。因此,小多边主义不应取代多边主义,更不能成为霸权国家在全球合作团结中打入的楔子。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郭长林指出,未来中美是“和平共处”还是“竞争共存”,将对国际秩序产生决定性影响。应看到,美国的战略目标是维护现存国际体系及美在其中的领导地位、美西方制定国际规则的绝对主导权、以及基于美西方价值观的“发展模式”。美国为中美竞争加装“护栏”,旨在通过形塑中国周边环境,改变中国内部态势,同时通过在中国周边建立起“可持续的威慑力量”,迫使中国与美国“共存”。随着中美博弈向纵深发展,美国还会继续筑牢“护栏”。美国强推“沟通”并非是要增信释疑,而只是为了避免竞争演变为冲突。为此,中国需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并将民间外交提升到中国整体外交的高度去推进,与美方探讨新时期两国正确的相处之道。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