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时评】丁一凡在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上的发言

【太和时评】丁一凡在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上的发言
2024年01月03日 18:31 太和智库

导语:12月1日至3日,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广州举办,主题是“百年变局下的中国新作为——扩大利益汇合点,构建命运共同体”。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丁一凡参会并分享观点,现将发言内容翻译整编如下。

欧洲对中国的战略不信任可导致全球经济陷入更大困境

2019 年以来,欧洲对中国的定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转变为合作伙伴,同时又是系统性对手和竞争对手。自那以后,欧洲对中国的不信任与日俱增。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欧洲一度跟随美国的脚步,主张与中国脱钩的立场。但在春天访华后,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在欧洲议会表示,欧洲无意与中国“脱钩”,但在和中国的合作中要以某种方式“去风险”。美国总统拜登后来也重申了这一主张。

事实上,“去风险”恰恰表明了欧洲对中国的战略不信任,这可能会使欧洲自身问题进一步复杂化,并导致全球经济陷入更大困境。

欧洲想要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欧洲工业生产停滞,需要从中国进口各类制品,因此担心对中国“过度依赖”;近年来,欧洲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持续存在;中国的科技进步使中国产品(例如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愈发受欢迎。

熬过特朗普执政这四年,当拜登政府表示美国愿意恢复跨大西洋联盟关系时,欧洲人终于松了口气。拜登政府用重建西方民主联盟的幻想来对抗想象中的专制联盟,这让欧洲民众感到困惑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同意见,而当俄乌战争爆发时,他们的疑虑又消除了。他们觉得必须支持乌克兰以维护冷战后的欧洲秩序,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是他们维护这一秩序的最强后盾。更何况欧洲还担心在台海发生重大事件的情况下,他们无力应对中国。

近十年来,欧洲经济持续低迷,社会矛盾日益凸显,欧洲民众对欧洲治理模式产生怀疑。相比之下,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不平等程度有所降低。疫情期间,哈佛大学一民调小组就多国民众对政府信任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极高。“一带一路”倡议增加了中国在非洲及其他全球南方国家的受欢迎程度,而欧洲的影响力却在下降。

欧洲之所以将中国视为“系统性对手”,是自信心下降所致。“去风险”将加剧欧洲“三高一低”的现状——也就是高负债、高通胀、高利率和低增长。这种复杂的局面,再加上持续增加的公共债务,令欧洲更是难以应对。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克服这样的危机往往需要高通胀,但在今天,高通胀显然会导致巨大的社会动荡。欧洲社会正变得愈发复杂和脆弱,还能承受新一轮滞胀吗?

只有重建中欧战略互信,才能走出经济发展的低谷。

自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以来,中欧展开了长期深入的经济合作。双方贸易和投资持续增长,为中欧经济注入了新的增长动力。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中国也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欧企业和中欧工程师之间的技术合作获得了累累硕果。

然而,随着欧洲试图对中国“去风险”,这种对中国的战略不信任使得欧盟难以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中国在生产可再生能源设备和电动汽车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然而,欧洲因为不想“依赖”中国,不愿意在该领域与中国进行更深入的合作;但不与中国合作,将不利于欧洲如期实现碳中和计划。为确保能源供应,一些欧洲国家(如德国)甚至正在恢复已废弃多年的燃煤电厂。气候变化和地缘政治冲突让欧洲的处境更加艰难。几年来,欧洲一些国家经历了大规模森林火灾,造成了大量二氧化碳排放,更不用说乌克兰战争期间大量炮弹爆炸造成的碳排放了。对中国的“去风险”扰乱了现有的全球产业链,导致最终产品价格高企,加剧了欧洲现有的通货膨胀,使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进退两难。由于欧洲对中国的战略不信任,在中国欢迎外资的同时,欧洲却阻挠中国企业赴欧投资,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中欧需要重启谈判以重建战略互信,共同探寻走出全球经济低谷的方法。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