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不填汽车专业?16位车企高管支招

高考志愿填不填汽车专业?16位车企高管支招
2024年06月21日 15:35 帮宁工作室

作者|甄 瑶

编辑|李国政

出品|帮宁工作室(gbngzs)

6月18日,3条与汽车行业相关的话题——“汽车专业是否冷门”“新能源汽车行业人才缺口达103万”“想要进入汽车行业应报考哪些大学”——同时冲上微博热搜,引发高考生、网友和车企高管的激烈讨论与关注。

此前,1342万莘莘学子迈入高考考场,开启人生重要转折点,随后而来的志愿填报,则是他们对未来人生道路的关键抉择。

这是一场充满活力的双向奔赴——青年学子渴望到高等学校深造的机遇,而蓬勃发展的中国汽车业正渴求新鲜血液加入。

不过,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激增51万人,总数刷新历史新高,预示着录取竞争将愈发激烈。

“今年的竞争者数量尤其多,如果在分数上不占优势,那必须在专业志愿填报上找技巧。”一位考生如是说。

过去,汽车一直是热门专业,受到每届考生的关注。但自去年以来,这个行业内卷加剧,从业人员普遍觉得艰难。而且,广汽本田、理想汽车等多家车企频频传出裁员风波。这些负面消息,影响着家长与学生的选择。汽车专业究竟是冷还是热?值不值得填报?这个专业是否还有发展前途?

近日,超16位车企高管发声,热情地鼓励考生们投身汽车专业。他们强调,汽车专业绝非一些人认知中的边缘学科,而是一个充满机遇的重要领域。

汽车类专业绝非冷门

“专业没有绝对的冷门和热门,每个专业都有机遇与挑战。老朱鼓励每一个年轻人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说,现在汽车行业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从传统的内燃机汽车向电动汽车、智能汽车过渡。

他预测,未来,随着智能驾驶、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汽车行业将迎来更多的创新和机遇。

蔚来高级副总裁沈斐、极氪智能科技副总裁朱凌对汽车专业是否冷门的问题,各自给出了见解。

沈裴明确表示:“如今的汽车专业,已与我上学时接触的传统汽车专业大相径庭。在当下,汽车专业绝非冷门,它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支柱。这个专业领域已经变得极为广泛,涵盖了智能化、芯片技术、新材料、能源科学、精密机械以及创新设计等多个方面。”

朱凌则认为,汽车行业永远是朝阳产业,但传统的汽车系是否能跟上行业发展,还要看各学校的教学理念和培养方案。“以前是汽车专业毕业的未必去做汽车,现在是汽车专业毕业的未必能做汽车。”他表示。

“汽车行业无疑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对于众多优秀学子来说,这个领域值得重点关注。”广汽埃安昊铂品牌市场部长邱亮平在接受帮宁工作室采访时说,汽车特别是如今的新能源汽车领域,正经历着两大革命——能源革命和智能革命。

smart品牌全球公司CMO张明霞则从数据角度分享了一些“干货”。

一是,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突破3000万辆,连续15年成为全球第一汽车产销国。而且,中国新能源汽车表现强劲,全年产销量均突破900万辆,市场占有率超过30%。

截至2023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2041万辆。从1到第一个1000万辆,用了近27年;第二个1000万辆,仅用了1年零5个月。

二是,为实现“双碳”目标,汽车产业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到2027年,新增汽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力争达到45%,老旧内燃机车基本淘汰。

三是,为促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延续至2027年底。据估算,2024-2027年减免车辆购置税规模总额将达到5200亿元。

四是,新能源汽车出海,带动全产业链向海外扩张,为中国外贸经济增添活力。中汽协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创下历史新高。从“市场换技术”向“技术输出”转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凭借先发优势和智能化应用,逐渐成为全球风向标。

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为代表的“新三样”,折射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据海关统计,2023年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增长29.9%。

五是,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快速增长,体现了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实力。电动化、智能化变革重塑了汽车产业价值链,新能源汽车向着更好的智能化体验和高阶自动驾驶持续升级。

“汽车专业冷门吗?这个问题值得探讨。高考结束后,大家纷纷开始讨论志愿选择,今年汽车专业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讨论,这从侧面证明了汽车行业并非冷门行业,相反,就业前景十分火热。”仰望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胡晓庆说。

在接受帮宁工作室采访时,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朱明荣强调,汽车类专业绝非冷门。从汽车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来看,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5次提及汽车,其中明确提出要“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从就业角度来看,汽车从业人员规模庞大——据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底,中国汽车行业的从业人员已超2228万人。

他说,实际上,所谓的“汽车专业”是一个集合名词,涵盖了诸如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汽车运用工程、汽车维修工程教育以及新能源汽车工程等多个专业,这些专业主要围绕汽车研发、制造、销售及售后服务进行设置。

行业如何破题人才荒

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持续加速跑中,高技能人才稀缺的问题日益凸显。

“汽车行业看似缺基层工人,但这只是表象。在新能源趋势下,企业追求技术创新如电效率提升、智能驾驶等,这些都需要专业人才。同时,新能源车的设计与营销也面临人才缺口。”长城汽车总裁穆峰如是说。

朱凌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他认为,有发展才会产生机会,哪里有增长,哪里就会出现缺口。

极氪智能科技CMO关海涛更是直接在社交媒体上发起招聘邀请。

目前,汽车行业面临人才短缺问题。据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至2025年,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行业将面临高达103万的人才短缺。

这个数据近期再次引起车企高管的关注和讨论。 “这103万人才缺口,揭示了新能源行业迅猛发展的现状和人才培养的紧迫性,更象征着这个行业充满无限的成长潜力和前景。”腾势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赵长江表示。

沈斐认为,实际的人才需求远不止103万,行业最缺乏的,是具备跨界、跨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领克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穆军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说,新能源汽车人才短缺,反映了行业发展的强劲势头。他说,从产品设计到品牌文化的全过程中,专业人才都将在新能源领域获得展现自我的机会。

上汽通用五菱品牌事业部副总经理周钘则给出了具体建议。他为想踏入汽车行业的考生,根据地区和汽车品牌,推荐了一系列高等学府,如吉林大学、同济大学等。

“选择这些学校,未来进入企业后,可能发现老板就是校友,甚至有可能是同门师兄弟,这无疑会增加就业和发展的机会。”周钘说。

当下,智能化功能,如数字座舱、车机联动、辅助驾驶和语音交互等,已逐渐成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标准配置。智能化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新型主导赛道,在这个领域,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尤为重要。

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该校去年积极响应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增设了智能车辆工程本科专业,旨在为新能源汽车行业输送新鲜血液,提供专业对口的人才支持。

大工2020级硕士毕业生李梓正,就是这一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佼佼者。他在校期间表现优异,获大连理工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一等奖、研究生文体单项奖,还被评为高校科学营优秀志愿者等。如今,李梓正加入了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领域大展拳脚。

据中国教育在线掌上高考统计显示,今年人气专业排名前十中就有5个汽车相关专业,依次分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前两者广泛应用于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属于汽车“科班”专业,当下广泛应用于智能底盘等热门技术领域。后两者与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紧密相关,也属于国家重点发展领域。

在整体制造业中,汽车行业的薪资水平处于中上水平,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领域的研发、技术和管理岗位,薪资待遇较为优厚。造车新势力和一些科技类公司的薪酬,与互联网公司相比已差距不大。”朱明荣说。

据汽车人才研究会“2022年薪酬对标报告”中的数据,汽车行业人均工资为15.4万元/人,同比增长3.1%,其中研发人员平均工资达到24.77万元,增长幅度为5.5%。

▲图片来源:某招聘网站/蔚来汽车技术员工月平均薪资除了薪资,多家企业还推出员工持股计划等多种激励方案。

另外,大多数汽车企业非常注重打造雇主品牌,注重持续改善员工福利待遇、职业发展机会、工作环境。

“汽车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和跨界流动性的特点,特别是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人才需求急速增长。”在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看来,这一趋势反映了汽车行业正经历从传统机械工业向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的重大变革。

针对汽车行业的人才需求,崔东树从5个角度进行了剖析:

首先,电动化领域的人才需求正持续攀升。他认为,电动化堪称当前汽车革命的核心,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电池等技术持续创新与突破。他强调,整车企业应致力于掌控全产业链,以应对未来市场变革。

其次,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迅猛发展,嵌入式软件开发专家、硬件工程师、智能网联工程师以及芯片工程师等职位变得炙手可热,行业对这些专业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

再次,汽车行业对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渴求也日益增加。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维修及动力电池领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更加严苛。同时,数字化+复合型人才受到追捧,显示汽车领域人才具有高度的多元化和跨界流动性。

最后,国际化人才和汽车后市场人才缺口也很大。随着汽车行业全球化趋势加速,以及汽车后市场服务不断拓展,这两个领域急需人才填补缺口

汽车类专业如同一张错综复杂的大网,涵盖了众多细分领域。对此,车企高管们也给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

“不过多纠结于行业冷门还是热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在坚定前行的同时开拓视野。技多不压身,也能让未来有更多选择。”朱华荣表示。

穆峰则认为,基于行业人才缺口、个人兴趣以及对于未来发展的规划,考生和家长可以综合考虑真正适合的大学专业。

大家祝福广大考生,提前找准赛道、选好专业,在大学里深造后,从容步入职场,实现自己的梦想与价值。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