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岸边最后的放鹰人 即将消失的古老技艺

淮河岸边最后的放鹰人 即将消失的古老技艺
2018年05月03日 17:22 首席新闻官N

上善若水,水生万物。信阳息县,地处大别山北麓,淮河上游,淮河穿境而过,河之南葱翠秀丽,河之北坦荡宽广,素有“淮上江南”之美誉。正是这样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孕育出独具地方特色的风味美食。

息县以种植小麦、水稻为主,是典型的人口大县、农业大县。自古人说“有钱难买息县坡,一半干饭一半馍”。然而,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闭塞的交通环境、老化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原因,截至2018年1月15日,这个昔日的农业大县,仍有27个贫困村未退出贫困序列,未脱贫人口3.8万人。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70余万息县人民战天斗地,凭借着上乘的水质,优越的生态环境,使这块流转千年的息县坡上,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变化,在老百姓的餐桌上体现的最为突出。

5月4日晚21:15,河南卫视《老家的味道》将镜头对准息县的百姓餐桌,从餐桌美食中窥探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后的美好生活。

30年坚守的神秘放鹰人寻常百姓餐桌上的全鱼宴

鱼鹰捕鱼这项古老而又传统的技能,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早已被各种现代化的工具所替代。然而,在信阳息县,淮河岸边,仍然有这样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坚持着自己心中的信念。

张红息,今年70岁,在息县从事鱼鹰(鸬鹚)捕鱼30多年。出于安全考虑,老伴冯婷茹多次劝张红息放弃打鱼,但70岁的张红息依然坚守,并执意要在休渔前多捕捞一些鱼,除了要证明自己外,他更希望给小自己12岁的妻子多挣些钱,贴补家用。对老伴这份执着的关怀和爱,也是他30多年如一日坚持捕鱼、致力于脱贫奔小康,争取幸福新生活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张红息介绍,以前,大鱼大肉只能出现在重要节日的餐桌上。而今,生活富足了,吃全鱼宴几乎成了家常便饭。饱含温情的午宴中,翘嘴鱼是绝对的主角。至于翘嘴鱼的做法,张红息的老伴冯婷茹比谁都有经验,裹上面粉,温火面炕(小火慢烤)。高温可以抑制鱼肉中汁液的流失,最大程度地保留鱼肉的鲜香。鱼肉炕至微黄,加入没过鱼身的清水,当锅内温度升高时,香葱的辛味就会被鱼肉直接吸收。几分钟后,大火收汁。带有少许葱香味,滋润细腻,鲜美可口的翘嘴鱼就可以出锅了。

精选农家散养鸡食材,刷子鸡块助力贫困户脱贫

从小在息县长大的90后女孩吴亚伦,七年前嫁到冷家后,就开始帮公公冷明忠打理祖传百年的老店——刷子鸡块店。为保证冷家鸡块的家传特色和独到口味,63岁的冷明忠每天要去县城附近的贫困户家里,购买100多只鸡备用。冷家清真鸡块用料讲究,鸡必须选用一年以上的散养笨公鸡。数年如一日,县城周边的很多贫困家庭成了冷家刷子鸡原材料的专供户,既保证了优质活鸡的供应,又增加了收入来源,可以说开启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径。

制作刷子鸡块的秘方,从原料、汤料的采用,到烹调技法的配合,依照传统,严格保密,只有最亲近的人才能取得“真经”。文火热汤,佐以几十种名贵中药材,集八角、大料、陈皮、桂皮等配方秘制而成。锅里的卤汤与鸡肉相互交融,相辅相成十几个小时。熬煮出锅后,刷上蜂蜜调制的色料,上色后再入锅,原汤配料浸两分钟,把味道全渗透进肉里,捞出晾凉后,分刀9块,简单食材所造就的独特味道就出炉了。

冷家刷子鸡块传承百年而不衰的独门绝招是什么?它背后又藏着怎样的传承故事?5月4日晚21:15河南卫视《老家的味道》将为您揭晓。

产业扶贫新路子点亮餐桌上的脱贫路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息县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一无二的生活韵味。以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创造了息县的辉煌,如今,在党和政府的决策下,息县立足于“田间”到“舌尖”的战略高度,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利用各自资源禀赋,发挥各地资源特色,摆脱传统发展路径依赖,积极探索生态优先、富民为本、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不论是90后坚守祖传产业的吴亚伦,还是质朴的“鱼鹰老人”张红息,都在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守一方水土,守一方人情,守一方美味,不仅传承了家乡的味觉记忆,让自身努力与外界助力同频共振,更让幸福的生活落地生根。5月4日晚21:15,河南卫视《老家的味道》带您走进“淮上江南”息县,了解餐桌上脱贫的更多故事。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