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洋医药 一个“逆向”源头创新的孤本

百洋医药 一个“逆向”源头创新的孤本
2024年11月27日 19:11 一点财经

百洋医药(SZ301015)$

约翰•艾德勒教授这两年没少跑来中国,因为要为他发明的手术机器人找到不错的中国市场合作伙伴。

谁愿意错过正处于快速上升期的中国医疗器械大市场呢?

作为斯坦福大学神经外科和放射肿瘤学终身名誉教授,约翰•艾德勒医生不仅发明了射波刀,也是个成功的连续创业者。

他曾参与创立当今全球知名的放射巨头之一的安科锐,现在在硅谷拥有一家名为ZAP Surgical(萨普医疗)的创新医疗公司。

ZAP Surgical的核心产品是用于颅内和颈部实体恶性肿瘤、病变的放射治疗系统,即全球首个具有自屏蔽功能的ZAP-X火星舟放射外科手术机器人。

2017年9月,ZAP-X在美国注册上市,两年后登陆中国在解放军总院装机进行临床试验;2023年6月20日,ZAP-X在中国获批上市。

至此,在头颈实体肿瘤临床治疗应用领域,代表着全球前沿创新技术的放疗设备ZAP-X开启了中国市场的商业化进程。

不过,艾德勒教授并没有将ZAP-X在中国市场的商业化合作合同交付给“GPS”等传统豪门MNC企业,而是选择了中国本土的商业化龙头——百洋医药。

艾德勒教授与ZAP-X火星舟放射外科手术机器人 图源:互联网

11月25日,A股创业板上市的百洋医药(301015.SZ)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签订分销协议暨日常关联交易的议案,ZAP-X的商业化合作终于落墨纸上。

实际上,除了商业化推广,百洋医药还作为领投方参与了ZAP Surgical的E轮融资。

此外,ZAP Surgical也与百洋医药的子公司签订了ZAP-X的规模化生产协议,百洋将负责ZAP-X覆盖中国及全球市场的规模化生产。

如此“三维立体”的战略合作,在本土创新药械领域其实并不算多见。

对于百洋医药而言,与ZAP Surgical的合作,也是其加速向“支持源头创新”的医药产业化平台蜕变的一枚重要落子。

而观察百洋医药的成长路径和未来战略,我们则能看到一个独特的中国医药上市公司发展样本。

壹|百洋模式

商业化的主线逻辑

2024年3月初,著名指数编制公司英国富时罗素(FTSE Russell)发布全球股票指数报告,将百洋医药等76只A股股票调入该指数。

此前入选富时罗素全球股票指数的A股医药公司基本上都是医药工业大盘股,调入百洋医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际投资机构对其投资价值的认同。

按照主营业务来看,成立于2005年的百洋医药是“致力于成为连接医药产品和下游消费者,为品牌医药生产企业提供产品营销综合解决方案”的服务商。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百洋医药将自身定位为商业化平台。

观察中国医药行业,目前正在运行的一条发展主线是由仿制药为主向大力发展创新药的转型。

与此同时,政府大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双强”工程,进一步促进医药行业分工专业化、精细化,这构成了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另一条主线。

了解了基本的行业背景后再看百洋医药,其正是沿着上述两条行业发展主线来构建自身发展路径的。

与偏重渠道覆盖的传统医药商业公司相比,百洋医药则更倚重于通过品牌运营的方式,帮助优质医药产品及大健康消费产品走向市场,占据消费者的心智。

目前,拥有600余家经销商,覆盖超过1.4万家医院和40万家药店的全国性医药商业网络的百洋医药,在骨健康、肝病、代谢性疾病等治疗领域培育出多个品类的头部品牌。

比如进口钙补剂品类的迪巧品牌,在同类产品中销售规模持续领先。按照今年中报数据披露,作为百洋医药核心品牌的迪巧系列产品营收达10.55亿元,同比增长20.32%。

百洋医药核心品牌的迪巧产品 图源:互联网

此外,治疗消化不良用药的泌特、抗肝纤维化的扶正化瘀、医用级营养品的纽特舒玛、“干眼症”领域的海露、泌尿系统用药的安斯泰来系列等品牌矩阵和产品线都在持续快速增长中。

其实不难看出,百洋医药的增长模式就在于让品牌产品持续释放品牌效应,扩大市场份额。

而在当下创新药械风起云涌的市场环境中,百洋医药的存在恰好补齐了创新研发公司在商业化一端的短板。

11月14日,百洋医药发布公告称与本土创新药公司华昊中天签订市场推广合作协议,公司将获得华昊中天自主研发的1类新药优替德隆注射液(商品名:优替帝)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独家市场推广权益。

用于治疗复发或转移性晚期乳腺癌的优替德隆,是2010年以来全球唯一获批上市的基于合成生物学技术的微管抑制剂抗肿瘤新药,去年3月,优替德隆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

治疗复发或转移性晚期乳腺癌的1类新药优替德隆 图源:互联网

重症肿瘤药物原本就是百洋医药重要的商业化领域,拿下1类新药优替德隆无疑又夯实了百洋医药“支持源头创新”的战略定位。

除了涵盖OTC/OTX药品及大健康产品外,百洋医药在高端医疗器械也布局已久。

在拿下前述ZAP-X火星舟外科手术机器人之前,百洋医药集团就已投资孵化了华科先锋的国内首台X波段4放射放疗系统,这恐怕也是约翰•艾德勒教授信任百洋医药的重要原因。

此外,百洋医药目前手里握着的创新医疗器械还包括同心医疗的全磁悬浮人工心脏、迈迪斯医疗的超声用电磁定位穿刺引导设备等创新医疗设备等。

贰|源头创新

产业化的平台升级

自2021年6月登陆A股创业板之后,三年多时间里百洋医药完成了一轮业务结构上的大调整。

在10月末公布的公司三季度财报中,凭借着品牌运营业务的强势增长,百洋医药实现了61.44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2.65%;扣非净利润6.1亿元,同比增长达26.22%。

拆分其业务结构,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品牌运营业务营收41.33亿元,同比增长15.48%;品牌运营业务毛利额为20.17亿元,同比增长19.26%,是公司利润增长的中坚力量。

从营收占比看,2024年前三季度百洋医药品牌运营业务占比总营收已经升至67%,而2021年年报中,这一占比为41.19%。

这“倒转天罡”式的数据变化则源于2022年8月,百洋医药将公司批发配送业务的主要资产北京万维51%的股权出售,北京万维不再“并表”。

如此操作只为全力以赴“品牌运营”这个核心业务。

如今,品牌运营业务的毛利额已占到百洋医药总毛利额的91.93%,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了,百洋医药上市后所进行的业务结构调整无疑是成功的。

图源:上市公司公开信息

但“叶茂”还需“根深”。

在今年三季报中,百洋医药还有一段关于公司定位的全新表述:公司是支持源头创新的医药产业化平台,核心业务聚焦医学创新成果的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和商业化运营,切实以科技创新优化医疗场景。

从商业化到产业化,百洋医药升级了其企业定位。而这次升级源于一次重要的战略级并购。

今年7月12日,百洋医药发布公告称:公司斥资8.8亿元收购上海百洋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洋制药”)60.199%的股权已完成工商变更和股权交割手续。

成为百洋制药控股股东之后,百洋医药也拥有了上海和青岛两个药物研发生产基地。

上海基地以贯穿药材种植加工、中药提取到成品制剂以及商业化的全产业链,构建现代化创新中成药产品研发生产系统。唯一获FDA批准在美国完成II期临床实验的肝病中成药扶正化瘀正是其自主研发生产的主要产品;

青岛基地则是缓控释制剂研发生产中心,拥有渗透泵、微丸包衣、骨架片等高壁垒技术。值得注意的是,青岛基地多次“零缺陷”通过美国FDA的cGMP认证,生产标准与国际同步,产品可实现中美共线生产、同报同销。

青岛百洋制药多次“零缺陷”通过美国FDA的cGMP认证 图源:互联网

“并表”了百洋制药后,也使得百洋医药升级成为推动“源头创新”的技术开发和生产转化平台的新定位,得以具象化。

要深究百洋医药从商业化升级递进到产业化平台的动机,其实不难理解其中逻辑。

在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经济最强脉动的今天,医药行业的创新资源正在成为跨国MNC药企巨头和本土药企新势力竞相投入BD乃至股权投资的焦点。

百洋医药从下游销售端向中游生产端延伸,无非是为更靠近上游研发的创新源头:市场BD与创新孵化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叁|母子协同

生态型Big Pharma的形成

2024年10月31日,华昊中天医药-B(02563.HK)成功挂牌港交所,在其IPO发行的基石投资人名单上,百洋医药在列其中。

还未与华昊中天正式签订优替德隆的商业推广合作协议前,百洋医药就以投资人的身份拥抱了这个合作伙伴。

当然,更多时候“产业投资人”的角色则是由百洋医药身后的集团母公司来担当。

在官方介绍中,百洋医药集团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的健康产业集团,以产业化能力为基础,以资产增值为核心,以创新孵化为特色,现已构建起医学创新成果孵化、生产制造及商业化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2023年3月,北京门头沟区政府与百洋医药集团联手打造的“百洋医药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在中关村门头沟园正式启用。

这个集总部办公、创新研发、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创新基地里,华科先锋、百洋智心等一众百洋与“国家队”合作的创新企业,均落户于此。

百洋医药科研成果转化基地 图源:互联网

为了更好地培育创新,百洋还与门头沟区政府健康产业引导基金合作设立了百洋门头沟大健康创新投资基金,面向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创新类企业投资孵化而设立。

此外,百洋还与青岛、廊坊、苏州等多地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合作,成立多只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基金,锁定在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及基础研究平台三大赛道。

至此,我们不难看出百洋医药集团形成的“生态型Big Pharma”中,集团公司的角色是产业投资人+孵化器,而上市公司则定位是将集团公司投资孵化的创新成果在市场上释放产业化价值的转化平台。

这种“母子协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上市公司承担创新研发的风险且转嫁给二级市场投资人。

毕竟,要挖掘“优化医疗场景”的源头创新,就不得不面对严峻的现实:漫长的临床试验过程和未来市场的变化所存在的不确定性风险是巨大的。

因此,集团公司与上市公司形成分工与协同,以创新生态闭环的模式成就真正的Big Pharma。

对于上市公司百洋医药而言,有了集团公司创新成果源源不断的输出保障,凭借其近20年积淀的品牌运营能力,再叠加其市场BD能力与生产端打通的产业化能力,未来持续打开成长空间是能够预见的。

诸如核医学创新药、抗肿瘤与骨再生创新药、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光子计数CT等创新方向,无一不是蕴藏着巨大潜力的领域。

这些百洋创新体系里的“新武器”,未来都将会是上市公司的“爆点”所在。

而横向比较整个医药行业,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我们也很难发现有与百洋医药类似可比的对标公司。

从医药商业的下游向中上游延伸做布局,同时又与其母公司形成生态创新协同,这种先天资源禀赋同样也是上市公司百洋医药很难被复制的竞争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