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创,穿越磨砺

融创,穿越磨砺
2022年03月28日 13:12 一点财经

命运大起大落,往往转瞬铸就。此刻融创中国(01918.HK)董事会主席孙宏斌的体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深。

3月25日,融创发布公告表示,预计无法按期兑付“20融创01”与“21融创03”的到期利息,开始与债权人沟通“20融创01”的债券展期及“21融创03”延期付息。

这一年来,命运同轨的房企不在少数。公开数据显示,截至3月已有超过20家房企与债权人沟通债务延期,其中包括中国恒大、世茂集团、阳光城……在孙宏斌一番努力与挣扎后,融创还是走上了这条路。

回顾过去,中国房企的发展都如此相似——高杠杆+高周转带动规模与市值快速膨胀,当严厉调控来袭,房地产行业进入寒冬、流动性长期紧绷时,,房企不得不面临过往模式带来的发展阵痛。展望未来,它们的走向不尽相同——巨大的压力并非只在昨天,融创扛到现在,加速回款,自掏腰包,变卖资产,就是不躺平。

或许应该让子弹再“飞一会儿”:这一年来,人们见过了太多的放弃,习惯了无法如期偿债双手一摊的故事;咬牙挺着,坚持一步步走到最后的却少见,而就是它们或许才有可能触底反弹。

“只有不怕死的人才配活着”,为何不给拼了命勇敢担责的人,一个继续下去的机会呢?

残酷的考验

地产行业仍然处于冰封期,不过为地产行业纾难的信号,已经在2021年发出。

去年9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1年第三季度例会召开,明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字当头”,“维护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两天后,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房地产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围绕“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目标,准确把握和执行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

两场重要会议,被各方视为市场转向的标志。此后,降准、放贷、降息等一系列政策出台,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多达14项。

事实证明,行业调控暂时告一段落。就在“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的目标成为主线后,地产调控的基调也逐步向“支持”转变。

奈何,哨音吹响与政策落地之间存在一条超长的“反射弧”。某业内人士表示,银行、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制定并落地专项政策需要时间,因此资金压力仍然存在。

没想到常规比赛结束后,一场漫无边际的加时赛仍在继续。

无法及时得到资金配给,大量房企选择躺平,甚至宣布破产。人民法院公告网以“房地产”为关键词检索,2021年共有343家企业发布破产文书,它们像骨牌一样成片倒下了。

宣布破产是容易的,按规章流程执行即可;继续活着是困难的,毕竟要面对更加严格的现实:为避免更多风险,各地密集出台并从严执行资金监管政策,限制了流动性。

源头没有充分“放水”,监管“大坝”又集中“蓄水”,房企们正在加速干涸。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月底百强房企销售额环比下降23.5%,同比更是大幅下降47%,较2021年月均水平下降56.5%,期待中的2022年“小阳春”并没有来。

没有业绩就意味着回款降低,众多民企只得面对评级下滑的风险。有数据显示,TOP30民企中,有20家民企处于B级及以下评级,随之而来的恐慌影响金融机构的信心,从而陷入流动性受限的恶性循环。

信心没了,是很可怕的事情。过去击倒房企的还是债务逾期的事实,如今可能只是一条模糊不清的微信截图。

回看融创债务展期,只能感叹:在地产行业去杠杆、降风险的压力下,考验仍在继续,行业并未因此回暖。融创都要面对债务沟通展期的考验,何况其他。

坚硬的石头

针对融创当前的处境,有不少悲观言论,其实大可不必。沟通债务展期并未构成实质违约,何况无论融创还是孙宏斌,仍在尽全力摆脱困境,而且有了一些成果。

关于这方面的报道,网络上有不少:2021年,融创并未出现暴雷事件,全部债务均及时偿付,总计超过200亿元;2022年1月还提前偿还了债券“16融地01”,以及到期兑付的ABS,两笔合计约42.5亿元。

在回血方面也拼尽全力,从2021年第四季度开始,通过资产出售、股权融资、大股东借款等方式,已经回笼资金超过300亿元。

若非祥生控股集团(02599.HK)与龙光集团(03380.HK)意外暴雷,后续的资产处置与拆借现金仍在继续,不会陷入当前的困境。

如今被打乱节奏,融创面对着一则坏消息,一则好消息:坏消息是除了沟通展期,鲜有其他的路可走;好消息是这个最后的选择,或许是最佳选择。

这是一次尽全力争取时间和空间的竞赛:一旦成功展期,就能阶段性缓解经营资金压力,从而实现全面复工复产,确保高质量的产品施工与交付。在此基础上,融创就能获得长期稳定的运营现金流,进入相对良性的债务清偿和发展循环中。

“融创现在的选择,是在到期债务处理和稳定经营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接近融创的人士表示。

整体来看,融创还是一个“潜力股”,充足的土地储备是底气所在:根据统计信息,2022年融创共有约7000亿元的可售资源,其中80%位于核心一二线城市。要知道,目前一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仍然维持着上升趋势。

融创曾在2021年12月底统计,在现有土储基础上,考虑到目前账面资金、项目完工所需的后续全部资金投入以及全部债务偿还后,预计仍有约4000亿元的权益盈余资金,足以保证后续全部项目的高质量交付。

换言之,只要孙宏斌不躺平,只要让融创平稳度过这次难关,时间就能换得理想的结果。

孙宏斌会躺平吗?肯定不会,否则就不会在困难的时候慷慨出手4.64亿美元,为融创提供无息资金,确保此前公开市场债券如期支付。孙宏斌已经豁出去了,眼下将救命钱塞给融创,他的人生走向早与公司紧密捆绑在一起。

至于融创,其实早就从“冒险模式”转向“求稳模式”——口袋里还有充足的资产,前期已经在抓紧兑换大量现金补充流动性;现在只要继续努力,总能够彻底出清风险。

这样看来,融创或许是那块“坚硬的石头”。

未来,剩者为王

当然,还会有看空的观点:无论融创有多坚硬,它终究只能是块石头,一块石头能值多少钱?

不少人认同这一观点:曾几何时,“恒碧融万”四巨头快速成长,成功取代“华南五虎”(碧桂园、恒大、富力、雅居乐、合生创展),成为新一代地产偶像,那是何等风光。

如今虎落平阳,一年前的市值还有1590.15亿元(2021年3月17日),一年后降到282.04亿元,82.3%的降幅如何能够重回旧日辉煌呢?

其实还真有机会。

从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房住不炒”的基调至今,地产行业优胜劣汰已经持续了六年时间。经过大浪淘沙的房企,已经告别“双高”的发展模式,逐步清空风险,具备融入新时代的能力和条件。

与此同时,被淘汰的房企将会让渡大量资产和发展空间,留给幸存者共同分享。一旦黄qf“九成房企自然消亡”论最终成型,剩下的一成将会分享整个市场的蛋糕。随着新冠疫情影响减轻,市场回归正轨,整个行业将会是全新的面貌。

只要你还活着,已经自证足够强悍的生命力,能够分享未来的生存空间,这个信念支撑众多房企绝不躺平,其中也包括融创。

眼下,如上设想正在按部就班地落地:3月1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资本市场问题;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同日作出表态,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积极推动房地产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顺应调控大势,全国各地的监管政策开始松动。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8日,2022年共有55座城市对楼市政策进行松绑,各项条例涵盖放松限购限贷、降低首付比例、下调房贷利率、放松限售及购房补贴等多方面。

调控的最终目的是不断强化整个行业的健壮性,加速市场优胜劣汰,而非让地产停滞不前。因此首创证券首席分析师王嵩表示,结合近期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态“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势头扭转”,以及支持合理住房需求的相关描述,基于防风险意图的地产政策宽松化有望贯穿全年。

为了进一步纾解地产行业流动性,房地产并购贷款不再计入“三条红线”,主管部门通过全新的方式为房企提供流动性。这些政策,对家底够厚的融创同样是利好——当你可以买,证明你活得很好;当你还有的卖,手里就有了一张希望的船票。

当然就此断言融创将重获旧日辉煌是武断的,毕竟眼前的考验还没有过,不过种种迹象表明,很有必要让融创这枚子弹“再飞一会儿”。

结语

眼下,看空地产股成了普遍现象,对房企的负面态度甚至酝酿出近似“妖魔化”的形象。其实大可不必。地产行业仍然是中国支柱型产业之一,健康发展应该得到各方的支持,而不是盲目地指责,甚至咒骂,这些都没有必要。

求稳并不意味着停滞,也可能是一次突破旧观念,融入新时代的机会。多轮优胜劣汰,已经让行业经历过脱胎换骨的疼痛,当融创站在辞旧迎新的关口,为何不多些信心呢?

欢迎在留言区评论。我们会在每周留言点赞前三名(统计周期为7天)的评论中选出1位网友,送出德鲁克管理书籍套装一套。

原创文章转载、进群,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值班编辑”

▽“点赞”是喜欢,

“在看分享”是真爱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