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喜鸟,重新定义中国男人的穿衣信仰

报喜鸟,重新定义中国男人的穿衣信仰
2022年08月23日 16:30 一点财经

“我始终觉得,中国的男人配不上中国的女人。”

诗人余秀华分手了,还附赠给前男友一张律师函。头些年的时候,她戏谑过男人:“能为爱情不顾一切的这些人,全都是女性,哪个男人敢这么去做?”

敢爱就敢恨,敢把不喜欢的男人丢进垃圾桶,余秀华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一类越来越多的女人。

我并不觉得这是女权思潮在作祟,因为余秀华和绝大部分女人是没有“厌男症”的,她们是爱男人的,所以她们不会从根本上把两性放在对立面上,为了争斗而斗争。

反而,我开始思量另一个问题:为什么男人就不能敢爱敢恨,越是成熟就越是如此?

“人到中年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周围却没有他能依靠的人。”

张爱玲的这句话,引得无数中男唏嘘不已。

的确,生活如同束身衣,将男人扎成了大型肉粽,喘不得一口粗气。些许的放松,都会担心衣襟之下暴露出油腻与不堪。

何况,有些油腻确是纪梵希都遮挡不住的。

你以为这是爱穿大牌的非著名相声演员的专利?其实,就连那些中国男人里的“精品”代表,也不一定能摆脱。

时常,在红毯走秀和摆拍的环节,你会看到电影电视剧里看起来还挺顺眼的男星们,尬穿着西式礼服,挽着风姿绰约的女星,要么略显猥琐,要么略显娘炮。

我曾经问过报喜鸟西服董事长吴志泽一个问题,是不是中国男人的气质并不适合穿西方舶来的西装?

△报喜鸟控股董事长吴志泽

做了大半辈子西装的吴志泽则回答我:以欧洲人的身体版型套在中国男人身上,再潮的西装也只是一副“洋马褂”罢了。

言下之意,中国男人还是可以抢救一下的,只是要以适合他们的方式“量体裁衣”。

那条消费鄙视链

少女>儿童>少妇>老人>狗>男人……

投资人总结的这条消费市场价值鄙视链,连资深老男人的美团王兴也直呼内行。富甲如王兴者都感叹此话,不更坐实了“中男不如狗”的说法?

的确,少女少妇,幼齿银发,猫猫狗狗,哪个不比中年男人好哄的多?男人太过理性,就容易招人厌。

可真是如此吗?支付能力本应最强的中男,怎么就变成了消费链最底端的生物了,这不合理。其实从心理学角度看,在爱面子这件事上,男人可并不输给女人。

就算按字面意理解,你都能发现医美这个女性主导的消费市场,男性的消费数据这两年也开始蹭蹭往上冒,大有要扳回“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之态。

所以,是否想过“中男不如狗”这种被深深标签化了的消费印象,本身是存在BUG的呢?

你摆在中年男人面前的东西,连狗都嫌弃,他们不埋单确实是因为理性,毕竟没有谁愿意被当做“狗男人”的。

何况这也无法反证男人没什么消费市场价值可挖的逻辑。

你跟他讲巴黎大秀,他眼里盯着的是纤腰大腿,这叫认知错位。“中男不如狗”的偏见,实际上就是在消费市场上商家对男性群体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的认知错位造成的。

不是出了一个李佳琪,全中国男人就应该能人均能分辨几百个口红色号的。要把海狗丸也搞出成百上千的包装色来,男人照样能分辨出来什么色号的体验感更好。

当然,关于男人的消费偏见的确不好纠偏。

拿穿衣来说,尽管国内男装市场规模还占到了服装市场的三成,但无论是品类数量还是品牌数量,男装都远远少于女装。

更别提消费者教育或者心智影响了。看看网上那么多的穿搭博主,有多少是专门为男性尤其是中年男人的着装搭配服务的?

满街满网满橱窗的都是BOY“潮牌”,走出来的可不都是“唐山大兄”?!

其实绝大部分男人都幻想过成为《教父》里的马龙·白兰度或者阿尔·帕西诺,一身笔挺西服,散发着绅士风度和摄人的威严。

△《教父》里的马龙·白兰度

但现实生活场景中,西装往往成为国内男性穿搭的噩梦。高垫肩、硬里衬,没有印衬出男性挺拔的英气,倒有种钟馗出道的即视感。

是西装不行,还是男人不行?

在所有服装品类中,西装是工艺最复杂,着装场合最讲究,穿搭要求也最高的。而作为正式场合一致性的选择,也是男装中占比最高的品类,西装还是最能显现出男性气质的服装。

那是中国男人不行?

往前追溯个五百年,早就有个叫爱新觉罗胤禛的中国男人,把西装穿出了潮人范儿;往近里说,《英雄本色》小马哥西装搭着长风衣的造型也足够潇洒了吧。

我们是有着极强文化包容性的民族,怎么就驾驭不了个西装呢?

这让报喜鸟控股董事长吴志泽很不服气。西装,他很懂,中国男人,他更懂。所以,他此生的追求就是做一件真正适合中国男人的西装。

曾经,我们只是亦步亦趋的学着西方人穿西装。但现在,中国男性消费者有着极强的自我重塑的需求,在西装的穿搭上出现了一些反制式化的倾向。

尤其是受疫情影响,男性日常穿着开始偏好于多功能、多场景,兼顾优雅出行与通勤需求。就西服而言,那就是介于传统正式西装与日常休闲穿着之间的新品类。

吴志泽将其定义为:运动西服。

由国人的穿着需求来引领西服的潮流发展,方能让西服更适合中国男人。

纵然千面,只需一件

之前看电视剧《法医秦明》的时候,男主秦明总是不分场合的一身西装。一般场景也就罢了,连出警现场和在解剖台都裹着贴身的西装,总有些许的违和感。

秦明扮演者的张若昀其实很适合穿西装,而且是能穿出中国男人含蓄谦虚调性的那种胚子,可在电视剧里他的角色是个怪咖法医。

在我惯有的印象中,这样的人物角色设定似乎应当对应的是那种不修边幅,头发蓬乱,白袍口罩时刻不离身的样子。

可转念想想,是我肤浅了。

影视剧要吸引观众,要突出主角光环,怎么可能把主角弄得跟龙套似的装扮。演员演技是一方面,而影视剧每一帧画面里的时代风貌,同样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人。

再说了,像这样的正剧角色为什么就不能西装革履,容貌精致了?这又不是抗日神剧里的油头粉面的那种不合时宜,恰恰是对衣装的一丝不苟,反倒彰显主角的专业精神和严谨特质。

△《法医秦明》秦明扮演者的张若昀

以往,传统西装的着装场合和穿搭要求非常讲究。高定、礼服、套西、休闲单西出现在不同的着装场景中,可谓是泾渭分明的。

但反过来说,西装作为男装的超级品类,本身是“很能打”的。无论是公务场景、社交场合,亦或是居家休闲,甚至是轻量运动的,场景跨度再大,西装也总有一席之地。

也不是所有男人都能精致、考究到根据场景来搭配服装,更多的时候,更多的男人只会线性的考量这个问题。

为了适应越来越快社会节奏,兼顾效率与体面,便成了一种男人着装的需求。所以一套合体的西装和几件不同颜色的衬衫,是很多男人汽车后座常年挂着的行头。

其实《法医秦明》里男主始终一身西装出镜,也是有其合理性的地方。想想我们的周围,总有一类男人,常年一款行头,充其量的变化也就是同款的五颜六色。

没有太多要求,不代表没有需求;没有太多要求,其实本身就是一种复杂需求。就像女人在回答“吃什么”这个问题时,总说“随便”一样。

曾有一句颇为洗脑广告词:男人不止一面!但至死是少年的男人纵有千面,也只需一件能够“通勤”绝大部分着装场景的西装,便可满足。

这就是没有太多要求的复杂需求。

△张若昀 报喜鸟运动西服大片

因为要兼具时尚度与商务度,要穿着舒适,显年轻且要有与时俱进的科技感,差旅途中要携带方便,要好打理、易搭配……

总之就是中年男人不做选择题,“我全都要!”。

有这样的西装?报喜鸟董事长吴志泽告诉我:“运动西装”,一套就能齐活。

什么“无肩、无里、无衬”的工艺,不重要;什么“弹力、抗皱、防水、抗菌”的高科技面料,也不用知道太多,反正一件百搭,好穿耐穿就对了。

还是男人了解男人啊。

翻滚吧,油腻中男!

2013年,是张家辉的又一个“大年”。

那一年,46岁的张家辉凭借《激战》中饰演48岁的MMA“退役返聘”拳手,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7个评委的全票通过,拿到了“含肌肉量”最高的一个影帝。

演技不说,单表张家辉那一身9个月练就的腱子肉,就足够折服评委和观众的了。

一周六天,每天至少3个小时超高强度的训练,有氧无氧的往死里虐,男人就该对自己狠一点。张家辉说,他自己都无法相信自己能够做到。

“我想做一次蝴蝶,只此一次。我一旦启动就不会放弃,一定会坚持,直到我达到这部戏所要求的身形,我才会放慢脚步。我的人生能做到这种地步,可能就这一次。”

是啊。中年男人不躺平,不颓丧,不被时代遗弃,就已经算是胜利,何况是残酷的“做一次蝴蝶”。

回到前面那个问题,为什么大部分男人到了中年就彻底没了少年时的自由与洒脱呢?

我想这大抵是因为男人到了中年,承受各种压力,终于放弃了抵抗而被生活摆成各种样子,丧失了用灵魂去指挥肉体的勇气。

只有自己能拯救自己。

2017年,中年男人冯唐“制造”了一个流行至今的热词:油腻中年。

很多人只记住了这个词,但其实冯唐写那篇文章的愿意是规劝中年男人不要放弃自我管理,避免把自己养成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

在冯唐列出的十条“避油指南”中的第一条就是:不要成为一个胖子,控制好体重,哪怕已经没有年轻时候那么紧绷、那么玉树临风,但是至少保证体重不比年轻时候重太多。

△冯唐:《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

比爱动嘴的冯唐,报喜鸟董事长吴志泽则更爱动手。

吴志泽避油的方式,就是让更多中年男人不油腻,套上一件随性、自由的运动西装,以野蛮之体魄,挥洒文明之精神。

常年保持身材不走样的同时,他一直在剪裁,剪裁一套能够修饰中国男人身材,使之更有型、也更自由的西装。

我问吴志泽,年轻人给他了什么样的创作灵感?他说,要永远保持年轻。

就像西装一样,它不是用来包裹肉体、束缚灵魂的。它是用来打开更好的生活方式的钥匙,是我们自由穿梭在各种生活场景的甲胄,是男人永远保持年轻、保持色彩的穿衣信仰。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秀。那么男人们何不在人生正好的中年,行走出一场大秀呢?

翻滚吧,中年男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