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美学沙龙
青山美学沙龙是由青山资本组织的以“美学+创业”为主题的“不严肃”交流分享活动,不定期举办,围绕着美学每期设定不同的细分话题,由学习、动手、交流三个部分构成,定向邀请年轻的创业者和新消费相关领域的从业者。
——
青山资本发起「品牌的视觉传达」为主题的美学沙龙 ,两位嘉宾分别从创业者和投资人的视角,探讨初创企业该如何做好品牌的视觉传达。
以下是精华内容集锦:
马文飞:视觉传达最重要是,先不要传达
马文飞「pidan(彼诞)创始人」
三次视觉升级,我不是一个想在农村做厂长的人
我们在做品牌的时候,正好面临着互联网内容环境的变迁——内容从图片向视频过渡。
最初,我们的logo是图形加字母。发展到中期,随着我们规模越来越大,物料开始分发在不同的渠道。但我发现,视频时代的特别之处是,信息是速朽的,图形毫无意义。于是,我们开始做了变化,图形拿掉,只留字母。
一个人一天其实看不了太多文章,但却可以看1000个短视频。视频基本前5秒就决定了有没有兴趣,在直播间只要2.5秒,就能决定成交。因此,视觉信息一旦分散就难看且无意义,更谈不上高级。
我不是一个想在农村做厂长的人,所以我一直想办法,把产品卖到全世界。一个品类是行不通的,就得做多品类。这时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猫砂、猫粮、零食、家用品,每个产品的功能都有差异。做多个品类的话,设计就炸裂了。
因此,在第三次升级品牌视觉时,我们希望logo或者其他视觉表达的形式,无论放在哪里,不管用什么语言,它都是不变的。
我们不追求合适,追求不变,追求一种不变化接近恒定样子。
其实,设计如果搞砸了跟设计公司无关,都是自己的问题。因为提炼的东西错了,或者说你的产品在视觉设计上还没有资格传达。
我不能武断地说,因为做了这样的事,让我们活到了今天。但结果是,我们的天猫店2亿一年的销售额,其中50%是免费流量,是消费者自己搜索来的。
35页的品牌手册没人会看
很多品牌在找设计的时候,表达的诉求是,尽可能花哨的设计。比如“除臭”这个关键词,要设计成圆的、方的甚至三角形,或者加一些泡沫,细菌被杀掉的痕迹。但做这些事都没有意义。
大家都忘记了一点,绝大多数的人,对图形和颜色的敏感程度极低。更别说还有色彩偏差。所以,要么就回归到最简单的黑白。
我发现,我们的品牌手册竟然有35页。35页的手册,什么概念?先不说我们这个初创公司有没有35页的东西值得写,有谁要看一个35页的PDF?答案是,没有人看。
最后,我决定用三页结束战斗,第一页告诉你我是谁,第二页放所有人最容易共情的内容,第三页展示产品。
我今天最想讲的其实是,不要传达。
我们公司有三个企业文化:
1.不跟笨蛋一块工作。
2.勤奋就没有意义了。
3.永远只做非做不可的事。
第三个文化在视觉传达是非常重要的。创业者千万要记住,不要把成功建立在阶段性的、会被调整动摇的视觉上。应该建立在你一辈子也不想变的东西上,然后一以贯之走下去。不要担心太简单,以不变应万变的成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峰值里程碑。
我们这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公司,比如苹果、特斯拉,在视觉传达上本质都是极其简单的,没有冗余。这些产品足够厉害的公司,到了某一个节点,就把自己换成基本再也没有变过的样子。更多的百年品牌也都是以不变的姿态存在的。
时机的节点也很重要,你要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变成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姿态。
作为创业者,你一定要在超大和超长时间传播起始点前那一刻,尽可能变成一个不变的东西。传达只占千分之一,等你变成一个不变的样子,再坚定传达下去。
如果你刚开始做品牌,你的品牌不是人格,你还没有资格,因为小孩子是没有人格的。当你变得特别之前,你得去稳定重复地一直出现。
周剑红:用最终形态猜想来倒推视觉
周剑红「青山资本投资总监」
我们是做早期投资的,早期投资挣什么钱?我的理解是两种钱,一种是创新的钱,一种是创始人成长为企业家的钱。
先说后者,人的成长,为我们带来了作为股东的回报。就像刚才的pidan创始人一样,他之前是话剧演员,2015年进入市场,经历七八年的磨砺,如今从一个科班级演员变成一个非常成功的宠物用品品牌的创始人,这就是他的成长。
作为投资人来说,我们如何理解设计?
设计背后还隐藏着两个设计——作为一个产品经理的设计和作为创始人或企业家的设计。
产品经理其实是互联网行业的概念,产品经理需要解决什么?洞察用户需求,整合当下可行的技术,并依据商业化的条件,创造出一个满足于需求的产品。
所以我们跟创始人可能都在聊:你看到什么需求,应用了什么原材料跟技术,准备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和商业的可行性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第一性原理的角度看,创始人的角色最可能就是一个产品经理。
如果一个创始人要成长,就还要考虑到企业家是如何看待设计的。除了产品本身之外,企业家还要考虑跟消费者之间的交互、体验。它包括很多服务,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也包括企业内部组织,文化甚至细节上,我理解这也是设计的一部分。
再来谈谈创新的钱。
创新,决定着你在市场上获得什么定位。
如果你的产品是大多数,大概率你是一个跟随者。从历史数据来看,跟随者只能跟头部在渠道和流量上比差异化。抓住一波新流量和新渠道,可能有短暂的竞争机会。一旦红利人尽皆知,所谓的红利就会磨平乃至消失,就又开始被挤压。跟随者即便做得好,市场份额可能就2%-3%。更多数的跟随者都会离开这个市场。
但如果产品有创造力或者颠覆性,本身就会带来领先效应。作为产品的创新和引领者,就有机会抢占到20%-30%的市场份额。这一点在扫地机器人、吹风机等小家电领域已经有非常多的案例。
不同层次的创新,对市场份额的跨越上,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消费者对这个品牌的价值和概念也会不一样。因此,随着时间变化,创新的钱是我们最关注的。
创新有什么方法可循,是我一直很好奇的。每次跟创始人聊,我最关心的一点就是,你产品创造的灵感来自哪儿,有什么方法获得灵感,后续的研发会沿着什么路线走,有什么机制能让你不断领先吗?
最后我发现,创新大概率是没有方法的。Open AI的人工智能专家写的《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也阐述了类似的观点:用计划或者规划的方法无法创造伟大的事物。
有一次,我问一个创业者,你怎么确保你的产品优于别人的产品。他举了非常多的参数列表来对比和同行的差异。但我仍觉得不够,最后他给我了一个答案,我觉得很有意思。
他把市场上所有产品一一摊在我面前,让我闭上眼睛。当我把眼睛睁开的时候,他问我,你想象下10年,甚至20年后,哪个产品能被最多的用户使用?
好像就是有某种直觉,眼前的一堆产品中,有一台就是属于未来的设备。恰巧,那正是他们的产品。我想,这其实是符合所谓最终形态猜想的概念。回归了人对于基本的审美的追求,这就是所谓的未来感和直觉性思考。
直觉性的思考有什么标准,第一感觉是美的,第二它是简洁的,或者它是能被简洁的。以终为始,这和马老师讲的第三个原则,只做必要的事情,不谋而合。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