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丨“成都迪士尼”火了,“野生景观”不能“野”着长

听·见丨“成都迪士尼”火了,“野生景观”不能“野”着长
2024年04月17日 19:47 新华报业网

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新江苏评论员 江一苇

近期,“成都迪士尼”霸榜了多个社交平台,不仅话题阅读量破亿,相关视频的浏览量和播放量更是突破7亿。乍一看,大家还以为又一座主题乐园落户成都,实际上,这座被网友称为“野生景观”的“成都迪士尼”位于某居民区内,唯一可游玩的项目是在翘翘椅上假装骑马。

故事起因来自一名说唱歌手海选失利后,根据自身经历创作了一首调侃评委的歌。MV中,歌手坐在该居民区的翘翘椅上说唱,加上歌词中反复出现的“diss 你”在当地方言里酷似“迪士尼”发音,这才有了“成都迪士尼”,并引得大量网友前去打卡。

“成都迪士尼”的走红,可以说是网络流行文化盛行的体现,也可以看成年轻一代的文化再创作与自我情绪价值的满足。淄博有烧烤、“尔滨”有冰雪、天水有麻辣烫,和这些拥有具象形态或载体的流量前辈相比,建立在玩梗基础上的“成都迪士尼”火出圈,多少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实际上,“玩梗”是典型的网络文化产物。根据网友们自述,“玩梗”就是围绕某个现象或流行语进行二次加工或者重新解读,创造出新的意义和娱乐效果。

某种程度上,“梗”的意义在于“不按常理出牌”,并借由再创作实现互动。而互动,恰恰又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情绪补剂,他们或许本身就了解嘻哈文化或是热衷围观,享受处于彼此配合、共同进退的欢乐氛围中;或是有感于说唱歌手比赛受挫的个人经历,认为用歌曲表达“不公”是一种“反叛”“洒脱”“勇敢”,能在某个时刻获得情绪上的共鸣,帮助他们暂时消解生活中的一些压力和烦恼。

“成都迪士尼”的走红,或许还和城市的文化氛围密切关联。川渝地区的网友们一向以松弛感活跃在网络社交平台,对不同文化展现出了超强的包容性。在网友上传的视频里,不难发现有许多当起“景区工作人员”的大爷大妈,他们即便对年轻人的“梗”不甚了解,也乐于给前来打卡的人引导指路。

不过,尽管“成都迪士尼”的欢声澎湃,却也带来不小争议。大量网红、游客和围观群众涌入小区直播、拍摄、合唱,嘈杂喧闹,也确实严重影响了居民们的日常生活。更有网红装扮成迪士尼卡通人物,商家采用迪士尼部分形象标志推出野生版的周边文创,造成侵权之嫌。

回看“成都迪士尼”,有人觉得这是一场泡沫般的网络狂欢,除去短暂声浪没有实质意义;有人则认为这是怒刷存在感、带动文旅发展的绝佳机会,毕竟和动辄成百上千万的景观相比,健身器材的成本低到可以忽略不计。这两种观点的碰撞,又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了城市野生景观这一话题,也带来些许思索。

必须承认,网络放大了我们获取信息的触角,也让以前不被关注的城市野生景观,或许在一夜之间就能走入万民视线。从早前的天津狮子桥“跳水队”到现在的“成都迪士尼”,如果不是网络的传播,这些所谓“景观”或许仍旧默默无闻。除去网络的信息通达,真正让城市野生景观得到大家喜爱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或许就是难能可贵的“野”。不同于刻意打造的城市景观,城市野生景观自带一种未经雕琢的质朴,它们和市井生活相伴相生,展现出一座城市真实的底色和别样生命力。某种意义上,正是这份“野生感”,让看多了“剧本”的游客们愿意亲近,也具备了出圈爆火的优势条件。在此基础上,如果管理得当也确实容易成为“顶流”,为城市发展带来无厘头式的机遇。

但话又说回来,“野”的另一面也隐含着失序风险。在没有明确管理规定的约束下,大家容易在初始情绪的驱动下享受城市野生景观带来的欢乐和便利,造成安全隐患和扰民困扰。等到网络流量到来时,不成熟的管理方式加上不匹配的承载条件,城市野生景观能否承受住“滔天富贵”,真得打上问号。

其实,城市野生景观的发展需要经验的积累,更需要多方的通力配合。流量在前,当地有关部门需要积极响应,但此种响应并不等于“自我牺牲式”的与人方便,而要切实考虑当地的安全状况与承载能力,出台更为妥帖的配套措施,变“流量”为“留量”。对于喜欢冲浪在一线的游客而言,不妨让子弹飞一会,热潮过后或许才能真正体会到闲云野鹤般的乐趣。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