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陕联手打造“丹凤厨工”劳务品牌——一碗陕西面,33年浓浓“山海情”

苏陕联手打造“丹凤厨工”劳务品牌——一碗陕西面,33年浓浓“山海情”
2024年05月23日 06:56 新华报业网

5月21日中午11点半,南京市鼓楼区天正湖滨小区附近的一家陕西油泼面馆内,食客们排起了长队,大厅服务员或端面、喊号,或收拾碗筷,忙得脚不沾地。“南京人很喜欢吃陕西面,只要师傅手艺正宗,开一家、火一家。”陕西丹凤籍面馆老板陈伟说,这已是他来南京20多年开的第七家面馆了。

在南京大街小巷,分布着330多家陕西面馆和餐厅,吸引5000多位丹凤老乡来宁就业。“一碗面条”背后,是南京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持续33年的对口帮扶协作,而这段“山海情”,还在接力延续。

一碗面:

让5000多位丹凤人在南京增收致富

街边的陕西面馆、地铁站口的肉夹馍、夜市上的陕西凉皮……在南京,“丹凤元素”随处可见。不过,丹凤人最擅长的还是做拉面。

位于南京市延龄巷口的西安面馆,能容纳50人同时就餐,每个工作日中午都要排队。37岁的炉头师傅张明刚炒菜、煮面,可谓“全能”。初来南京时,他在企业车间做操作工,两年前在陈伟的建议下学习陕西面食制作。“这是我们家乡人特有的手艺,每天虽然辛苦,但比在厂里打工挣得多。”张明刚抽空和记者聊了两句,便又埋头继续忙碌。

这家面馆由陈伟和张明刚等三人合伙经营,日均卖出400多碗面。从拉面师傅、肉夹馍技师到服务员,店里9人都来自丹凤。陈伟说,陕西面食本身挺有特色,自己30年的创业经历则证明,诚信经营才能挣到钱。他还摸索出一套“诀窍”——选址尽量在既有写字楼又有居民区的地方,装修不要豪华,干净整洁即可;面条必须现做现煮,浇头要新鲜;每碗面条价格不超过20元,让人轻松消费。

越来越多的丹凤人在南京通过“一碗面”增收致富。今年45岁的李锋,初中毕业就跟随老乡来南京打工,从面馆学徒工做起,后来自己也开起了拉面馆,并进入高校食堂。如今,他开办的南京丰久鸿餐饮服务公司拥有固定员工500多人,为十几家高校、医院提供团餐服务,在南京餐饮行业有了响当当的招牌。

丹凤县人社局局长李百朝告诉记者,目前有310位丹凤人在南京从事陕西特色面食生意,加上面食上游产品销售,有580人在南京当起了老板,带动5000多名老乡在宁就业。据统计,这些面馆老板人均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管理人员年收入约15万元,厨工劳务收入对丹凤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

一个品牌:

两地联手提升“丹凤厨工”影响力

把“一碗面”做成一个产业。苏陕两地因势利导培养人才队伍,联手创建“丹凤厨工”劳务品牌,帮助更多农民实现就业增收。今年3月7日,由陕西省丹凤县和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联合主办的“丹凤厨工”劳务品牌培训会在南京召开,102名丹凤老乡齐聚雨花人力资源市场。

“打造品牌不仅能增加从业者收入,也有助于提升丹凤的全国知名度。”作为“丹凤厨工”劳务品牌代言人,李锋说,要汇聚大家的力量,通过规范运作提升品牌影响力。

丹凤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丹凤厨工”劳务品牌工作专班,县里还拿出80万元扶持和推进劳务品牌打造,面向所有餐饮行业及上下游企业免费组织技能培训,认定一批“丹凤厨工”示范企业、个体户,并给予2000元至1万元不等的奖补,符合条件者同时可享受创业补贴。

南京也对在宁的丹凤厨工培训提供免费场地和师资,帮助建立“丹凤厨工”创业孵化基地,为输送丹凤厨工提供交通补贴或免费大巴等支持。

“培育打造‘丹凤厨工’劳务品牌,将丹凤面食统一口味,进行标准化、连锁化运作,让顾客无论走到哪家丹凤人开的面馆都能吃到正宗的陕西手工面,让‘丹凤厨工’在长三角乃至全国遍地开花,带动更多丹凤人就业致富。”李百朝介绍,丹凤县、雨花台区政府正牵头出台统一扶持办法、政策清单、服务项目,确保丹凤厨工在户籍地、就业地、务工地享受同等优惠政策。同时,以餐饮行业龙头企业为主,认定一批示范企业、带动一批就业人员,组织一批点对点劳务输出,将“丹凤厨工”劳务品牌打造成丹凤人就业的金字招牌。

一段“山海情”:

宁丹协作牵手33年

丹凤面馆在南京大量涌现,这么多丹凤人在南京工作生活,背后是一段历时33年的对口协作故事。

地处陕西省东南部秦岭腹地的丹凤县,曾经是国家重点扶贫县。1991年8月,根据国家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战略,雨花台区与丹凤县签订友好县区协作协议。丹凤当地工业基础薄弱,农民“家门口”就业机会少,将他们介绍到南京工作便成了协作帮扶的重要内容之一。每年春节后,一辆辆承载着丹凤人增收致富梦想的就业大巴从丹凤出发,来到南京的工业车间、厂矿企业。

“上个世纪90年代,丹凤的中学生经常收到来自南京中学生的问候信件,还附赠精美的雨花石,很多人都希望有一天能到南京闯一闯。”丹凤县委机关工委书记徐文亮深情回忆,东西部劳务协作的纽带,就这样将两地年轻人牵在了一起。

丹凤县棣花镇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出生地,在他笔下自己的童年时代,这里的人们饥饿贫穷,如今该镇是陕西省级科技示范镇、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依托苏陕协作资金支持,当地对600多户民居进行改造和庭院美化,集陕南特色民居和菜园果园于一体的生态庭院组成了万湾西沟农家乐集群点。清风老街、核桃主题公园、陈家沟文修谷项目、茶房垂钓园……一个个主题公园、休闲娱乐项目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而来。

牵手多年,南京和丹凤的合作已从简单的劳务输出变为全方位合作。仅2017年至2023年,苏陕协作资金就支持丹凤县51亿元,实施项目713个,撬动社会资金43亿元,帮助当地建设食用菌、中药材、畜牧养殖、现代农业、康养等特色产业,带动18100余名当地群众增收致富,还扶持新建了4所小学的教学楼和职中实训楼,提升县医院、中医院、妇保院的医疗基础设施。

4月底,位于雨花台区福园路的苏陕协作铁心桥商业街区一期项目通过专家评审。按照规划,该街区将建成集丹凤农副产品展示销售、务工人员技能培训、宁丹研学旅游产业开发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线上线下展示基地,首批项目吸纳30个商户入驻。

一个“闭环”:

返乡创业促进共同富裕

口袋鼓起来的丹凤厨工们没有忘记家乡。

5月16日中午,在陕西商洛丹凤中学,同学们蜂拥至学校食堂吃午饭。一楼食堂电子屏上显示:麻辣豆腐、酸菜魔芋1元;双鲜杏鲍菇、炝拌腐竹2元;肉末粉条、农家一碗香3元;外婆红烧肉、仔姜烧鸭4元。电子屏上方,有“丰久鸿餐饮”字样。

“以前学校食堂可不是这样,孩子们一放学就往外跑,而外面的小饭店价格既贵还不安全,家长们意见很大。”该校教研室主任王银伸告诉记者,2021年学校招标引进了丰久鸿团餐后,食堂菜品一下子变了样,品种丰富,价格还便宜,全校5000多名师生现在都在校内食堂吃。

“我就是丹凤中学毕业的,就想让家乡的学生能吃上和南京的学校里一样可口的饭菜。”李锋说,回家乡承包学校食堂,就是想把南京大单位大企业的团餐管理经验带回去,帮助提高家乡发展校园团餐的服务意识。据了解,李锋的家乡团餐已带动180多位老乡就近就业。

还有一些先富起来的丹凤厨工,通过与制造业老板合伙投资的方式,在家乡建设社区工厂、修建道路,带领家乡人共同致富。

陕商宁餐饮管理公司总经理耿明生1998年就来南京开面馆,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他把目光转移到丹凤农产品供应链上。2019年4月开办江苏省南京市东西部协作扶贫产品展销中心、南京秦岭农产品展销丹凤馆等线下体验店,累计帮助家乡1000多人实现稳定就业,指导帮助创业开店150余人。2022年,耿明生在家乡丹凤县武关镇投资8000万元,成立聚源圣景科技仿真植物有限公司仿真植物社区工厂,帮助6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

李百朝告诉记者,目前当地返乡创业人员以及南京帮扶丹凤的社区工厂有61个,先后帮助860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他相信,从丹凤到南京,从南京到丹凤,会有越来越精彩的故事上演。

记者 黄红芳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