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火相传,星火亦可燎原

“新”火相传,星火亦可燎原
2024年06月16日 06:39 新华报业网

□ 本报记者 程晓琳

“有一堂课令我至今难忘,一次教新闻写作的老师上课时带了三份讲义,分别是《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三家媒体登载的对同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老师带我们从选材,到观点提炼、结构安排、语言表达,仔仔细细地分析。”6月15日,南师大1964级校友、省期刊协会原常务副秘书长陆静高说起60年前的课堂依然记忆犹新,在他看来,这样的教学模式“看得见、体会深、提高快”。

当天,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科教育60周年发展大会在随园校区举行。南师大新闻传播教育起始于1964年,是年6月,教育部批复江苏省委宣传部,同意在南京师范学院增设新闻专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师范院校的第一个新闻学本科专业。60年来,南师大新闻传播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动手能力强,人文基础厚,发展后劲足”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部校共建”的早期探路者

1964年6月,江苏省新闻专科学校最后一届学生毕业后,建制撤销,被并入南京师范学院,崔德成、夏晨中、夏莱蒂等教师随调进入,他们成为南师大新闻教育的首批专业师资。当月,教育部向江苏省委宣传部发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同意在南京师范学院增设新闻专业》中提到,“同意在南京师范学院增设新闻专业,今年招生30人”。至此,全国师范院校和江苏省的第一个新闻本科专业正式获批。

“回想当年到校报到那一刻,也许同学们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自己一脚踏进了‘部校共建’的南师大新闻班。”回忆起1977年入学的场景,1977级校友、南师大新传院校友会会长周世康感慨万分。

“部校共建”,这个当时在全国属于“开山辟路”的举措,为全省乃至全国速培新闻人才注入了活水。20世纪80年代初,新华日报社530多人中,编辑不足200人,其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仅40余人,人才匮乏,青黄不接。后经省委宣传部主要领导和省教委领导商定,南师大中文系新闻班应运而生。

1977年,新闻专业招收学生41人,接受省委宣传部直接领导,新华日报社和学校联办共管。当时,新闻班学制为4年,中文基础课由南师大负责,新闻业务课和实习工作由新华日报社承担。一批党性强、业务精、作风好的编辑记者队伍从这里被输送到全国各地新闻工作岗位上。

“我们忘不了四年中对知识如饥似渴地吸收,甚至是狂吞。”周世康回忆,全班同学都是“部校共建”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在中文课程中,中国先秦文学、两汉文学等作品让同学们求知若渴。由新华日报社抽调资深记者讲授的新闻业务课程,培养了一批“新闻高手”。“这种扬各自优势资源的科学组合,炼合金钢式的人才培养方法,再加上学生学得用心,效果自然出色!实习期间,同学们上手很快,佳作连连;正式入职后,业绩更是喜人!”周世康说。

1984年起,新闻学专业恢复连续招生,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部校共建、产学结合”办学模式。1995年,南师大正式组建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年,江苏省委宣传部与南师大签署部校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协议。

部分新闻单位的领导反映,新闻传播学院的毕业生工作后上手很快但后劲不足,这恐怕与新闻传播学院培养的学生知识较为单一密切相关。1977级校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唐绪军说,近年来面对媒体融合的大趋势,在“新文科建设”的口号下,一些新闻院校试行“2+2模式”,即新闻专业的学生头两年以学习各种人文基础知识及相关的科技知识为主,后两年再专门学习新闻传播学知识,“这与南师大77级新闻班的教学实践如出一辙”。

“要坚持立足本土、服务媒体,积极拓宽人才培养‘绿色通道’。用好部校共建资源,促进业界与学界互动、教学与科研贯通、理论与实践结合,常态化开展互聘交流,共同打造教学、科研和实践的‘生力军’。”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新闻出版局(省版权局)局长、省电影局局长梁勇说。

从“三无”学院到学科建设高地

建院之初,南师大新传院可谓是一穷二白。用当时老教师的话来说,那是一个无学位点、无重点学科、无重点实验室的“三无”学院,“麻袋上绣花——底子太差”。

“当时我们这些大学生刚刚毕业留校,全院教师清一色都是本科学历,硕士屈指可数,更不用说博士了。”在南师大学科建设处处长张晓锋看来,南师新传的历史是一部求真善学的实干史。在过去的25年间,老师们以“求真善学”的态度,审时度势、奋力前行,从硕士到博士,从助教到教授,不断提升。2006年,学院一举拿下全国师范院校和江苏省第一个新闻学博士点。去年,学院获批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形成了全阶段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全方位的学科发展体系。

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技术革新迭代加速,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也带来巨大挑战。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徐子敏建议,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教育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的核心内容,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三位一体的新闻传播育人体系。同时,主动应变,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新闻传播教育必须面向世界、面向科技、面向未来,主动应对媒介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此外,瞄准需求,服务国家战略。要立足自身特点,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对接讲好中国故事、乡村振兴、网络强国、文化中国等国家发展的实际需求,发挥现有方向优势与特色,形成品牌效应。

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体现新气象、展现新作为。梁勇认为,要顺应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新趋势新变化,将媒体深度融合理念贯穿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材编写全过程各环节。聚焦新闻舆论工作重点难点问题,提供更多有分量、有价值、有显示度的咨询成果和智力支持。

“学院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势头强劲,师资力量雄厚、专业精英汇聚,事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成斌表示,要紧盯技术前沿,推进学科融合,加强新时代新闻传播学科建设。要借助新技术来推进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构建能够反映最新技术进步的新闻传播学理论体系和应用模式。要大力促进新闻传播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集群发展,努力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贡献南师大力量。

培育具有人文情怀、技强艺精的新闻人才

部校共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双传学说,新闻传播学作为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重要学科之一,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与行业趋势同向共行,与技术变革同步共进,正在成为一门新时代“显学”。

新闻人如何在大变动、大变革的时代,实现大突破、展现大作为?双传学认为,在理、在场、在情是关键。在理,即要建构有语境的自主知识,全面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在场,即要打造有对话的业学关系,深入媒体融合创新探索的田野现场,从新闻实践建构自主理论,用自主理论反哺新闻实践,形成业学的有效对话、完美闭环;在情,即要培养有情怀的新闻人才,把培养具有人文情怀、职业理想、批判思维的新闻人才作为学科教育的重中之重,强化学生文化功底的积淀、家国情怀的树立,涵养学生强烈的时代感、责任感、使命感。

播于1964年的南师大新闻传播教育之种,已经开花结果。“思想教育严,课堂教学活,实践采访多,学习效果好”,这是陆静高对当年新闻专业的教学特点的概括。他回忆,60年前,1964级新闻专业32名同学怀着新闻梦想走进课堂学习,毕业后在各自岗位上勤奋敬业、施展才华,为江苏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出了应有的努力,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绩,“在新闻专业学习的四年,时间虽短,但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新闻专业的学习培养了同学们求真务实的传统品德,锤炼了同学们勤奋敬业的优良作风,提升了同学们创新思维的开拓能力,让同学们终身受益。”

受教于南师,服务于社会。在唐绪军看来,南师大77级新闻班的新闻教育实践得出的经验,至今仍具有借鉴价值,“新闻教育要培养出合格的新闻工作者,首先要培养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具有人文情怀且富有同情心的人;其次,要培养他们树立起坚定的政治立场,成为让党放心的人;第三,要培养他们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能独立思考问题、有自己独到见解的人;第四,要培养他们善于沟通表达,成为能说会写,会讲好故事的人。”

“未来,学院将进一步加强学科群建设,推动交叉学科建设,培养复合型、交叉型创新人才,在延续研究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开拓学科体系发展新动能和新空间;做好创新理论研究与宣传工作,加大高水平拔尖人才和复合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人才培育力度,坚持守正创新,多措并举助推学院各项事业内涵式发展;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媒介环境,努力建构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庄曦说。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