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闷闷+湿湿湿 如何预防皮肤“梅雨病”

闷闷闷+湿湿湿 如何预防皮肤“梅雨病”
2024年06月26日 07:19 新华报业网

随着“梅姑娘”的如期而至,潮湿、闷热的环境使得医院皮肤科就诊的患者也明显增加。记者了解到,这主要与入梅后各种微生物、蚊虫等大量滋生有关。专家提醒,进入梅雨季节,应对多发性的皮肤病需注意预防大于治疗。

“整个手痒痒得难受,洗衣服、洗碗沾了水之后更难受。”市民黄女士走进皮肤科诊室“倒起了苦水”,她表示,自己之前并没有皮肤病病史,但最近“入梅”后手上一阵阵瘙痒频繁且剧烈。在皮肤科门诊的候诊区,和黄女士有着类似感受的患者可不少。

“梅雨季比较闷热潮湿,的确容易出现皮肤病,主要有三大类。”南京江北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孔玉龙介绍,第一大类就是癣类疾病,比如说股癣、足癣也就是俗称的脚气、手癣等真菌感染类疾病。“真菌特别喜欢梅雨季闷热潮湿的环境,大量繁殖导致真菌感染这一类疾病的高发。甚至有时因为出汗多导致局部闷热潮湿,汗斑都会容易发作。”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雨水丰沛,各类昆虫随之滋生,虫咬类的疾病也“来势汹汹”。记者采访中发现,有些患者甚至是一觉睡醒身上就多了好几个红疙瘩。虫咬性皮炎又称丘疹性荨麻疹,是昆虫叮咬引起的迟发性过敏反应,此时再受叮咬促使皮疹发生。常见“叮咬凶手”有臭虫、跳蚤、虱、螨、蚊等等。

与此同时,孔玉龙表示,梅雨季节也常见过敏性疾病捣乱的“身影”,包括荨麻疹、湿疹、汗疱疹等等。

孔玉龙提醒,梅雨季想要预防皮肤病,总体来说要注意保持生活环境以及个人的干净卫生,衣物要及时进行通风晾晒,同时要注意除虫。

具体而言,对于癣类疾病要及时做好患处的清洁护理。“如果出现了明显症状,建议及时用药。”值得注意的是,专家提醒,癣类疾病切忌使用皮炎湿疹的药,而应该要用抗真菌的药。且需要保证用药疗程足够,通常情况下,平均用药周期约为两到三周。

“虫咬皮炎,预防大于治疗。”孔玉龙提醒,拒绝蚊虫等叮咬首先要注意清理环境,尤其是犄角旮旯或者比较阴暗潮湿的地方要及时清理,减少接触;如果养小动物,也要及时驱虫除虫;贴身衣物、床单应经常定期晾晒。“最后才是药物治疗,局部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或地奈德乳膏止痒、抗过敏。”

过敏类的皮肤疾病中,汗疱疹尤为值得小心。“汗疱疹的特点就是,一到夏天比较热的时候,因容易出汗造成水泡伴瘙痒、脱皮,每年到了这个季节就会反复发作。”专家建议,如果被汗疱疹“盯上”,需注意减少局部刺激,特别是避免接触消毒水、洗化用品等等。外用药可以选择糖皮质激素类如艾洛松,丙酸氟替卡松等,对症治疗。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