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丨“人工智能+”课程进高校,是趋势更是课题

听·见丨“人工智能+”课程进高校,是趋势更是课题
2024年07月02日 18:36 新华报业网

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新江苏评论员 苏立心

近日,江苏多所高校公布招生计划。其中,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程。“人工智能+”课程进高校,引起社会关注。

事实上,今年以来,全国已有多所高校宣布将人工智能加入通识必修课程。譬如,从今秋新学期开始,复旦大学将在2024—2025学年推出至少100门AI领域课程,清华大学将建设100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试点课程,并为每一位2024级新生配备“AI成长助手”,等等。

其实,早在今年2月27日,南京大学就面向全体本科新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在全国高校首开先河。据报道,目前,全国498所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209所高校成功备案或申报“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工智能纳入越来越多高校的通识课程体系呈现积极态势,从中不难看出,人工智能与高校教育的深度融合,正成为教育领域的新趋势。

说到人工智能,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根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定义,人工智能是解释和模拟人类智能、智能行为及其规律的学科,主要任务是建立智能信息处理理论,进而设计可展现近似于人类智能行为的计算机系统。

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已然渗透到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说,人工智能赋能所有人,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

现在看来,人工智能不仅重构着社会经济活动,还对教育行业产生着深刻影响。

那么,“人工智能+”课程进高校,有啥迫切性?

一种观点认为,“人工智能+”蕴含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相关课程进高校有助于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特别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这不仅顺应了全球AI发展的潮流,更与中国产业升级的大势紧密相连。而尝试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以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对于高校来说既是应对也是引领人工智能挑战的重要任务。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知识和技术的人才不仅是市场需要,更是这个时代的需要。

确实,人工智能催生了大批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也为教育现代化带来更多可能性。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成为必然趋势。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谭铁牛院士曾说过,“人工智能不是万能的,但在人工智能广泛渗透、加快迈进智能化新时代的今天,不去了解、拥抱人工智能万万不能。”

很显然,高校必须在这方面先行一步。

眼下,“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正逐步形成。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已成事实,且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但对于“人工智能+教育”来说,这或许,仍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长期课题。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