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丨“宁静小区”渐行渐近,“打造”亟待各方合力

听·见丨“宁静小区”渐行渐近,“打造”亟待各方合力
2024年10月23日 19:36 新华报业网

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新江苏评论员 文心衣

白天震耳欲聋的装修噪声、晚上持续不断的广场舞高音、窗外往来车辆的喇叭声……老百姓“家门口”的这些噪声污染问题将有望得到缓解。

近日,生态环境部研究起草的《关于推进“宁静小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已开始向公安部等十个部门和地方环境部门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到,将打造一批“消除杂音、睡得安心”的“宁静小区”,到2027年,各地“宁静小区”建设评价管理体系基本完善,到2035年,“宁静小区”成为居住小区的普遍标准。

宁静小区,顾名思义,就是安静、舒适、无噪声的小区。当然,所谓无噪声并非完全绝对,而是相对而言小区保持较低的分贝数,这就意味着要确立相应的标准,即明确到底怎样的环境才算得上是宁静小区。

噪声污染被称为“看不见的污染”。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密度逐步增大,噪声源不断增多。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全国生态环境投诉举报管理平台共接到噪声类投诉举报99807件,占所有投诉举报量59.6%。而有的地方社会生活噪声投诉甚至占到80%。可以说,噪声污染已经成为老百姓最为关心的环境问题之一。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2023年出台的《“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推动建设宁静小区”。此前,全国已有多个城市开展宁静小区试点创建,截至目前已创建1700余个宁静小区。但相较于旺盛的需求、庞大的小区总量,宁静小区建设仍任重道远。但可以预见的是,由中央层面出台专门指导意见,汇聚各方意见,将助力加快推进全国宁静小区建设,实现数量和质量双提升,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和谐安宁环境需要。

应当看到,以往,保持小区安静,更多是作为一种价值倡导。一般多表现为有关部门在接到投诉后,对明显的超标噪声进行处理。但噪声的产生具有偶发性、随机性,如果总是依赖事后管理,那么注定是“慢半拍”,也很难消除噪音所造成的实际影响。因此,打造“宁静小区”,绝不止于“及时劝阻产生噪音的行为”,而是从源头减少噪音的产生。根据文件,建设宁静小区的基本要件包括:原则上不存在多户长期反复投诉同一个噪声污染问题的现象;开展噪声监测、居住小区声环境原则上应符合小区所在声环境功能区的噪声限值要求;建立噪声投诉纠纷调解机制……通过给小区装上制度的“隔音棉”“消音瓦”,强化前置管理、主动引导,从而有效减少噪音传播,提升环境的安静度。

坦率地说,建设宁静小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通过小区自治解决内部噪声污染问题,又需要相关部门“保驾护航”。由于建设宁静小区涉及的噪声污染源繁杂,责任主体较多等等现实问题,治理小区噪声污染必然会带来不少挑战。同时,在完善立法、加强法治的同时,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每个人的“守望相助”,这也是一道现实文明考题。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有关各方形成合力,下决心去建设宁静小区,未来可期。

总之,守护“耳畔安宁”,让小区居民睡个好觉,保障其休息权、健康权不该成为一种奢望。期待各方能合力推动,让宁静小区的美好图景尽快走进现实。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