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街两个月超百万人次游客打卡浦口火车站——把经典课文带进现实 把火热人气注入街区

开街两个月超百万人次游客打卡浦口火车站——把经典课文带进现实 把火热人气注入街区
2024年12月04日 07:05 新华报业网

10月11日,南京“浦口火车站街区”焕新启幕,作为朱自清名作《背影》的故事发生地,改造后的新街区处处可见“背影”元素。百年老车站如今成了文化新地标,开街两个月来,已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火爆程度甚至吸引央视前来拍摄。现象背后,“文化IP”的选择思路与打造路径,或可为同类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合理开发提供借鉴。

《背影》元素,这里随处可见

走进“浦口火车站街区”,朱自清和《背影》的元素无处不在,成为吸引游客来到这里的最大看点。“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不能忘记的就是他的背影”“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景区入口处“背影咖啡馆”门前的文化墙上,写满了《背影》中的语句。

在“背影咖啡馆”,游客可以买到和《背影》相关的文创产品。街区小广场上,由雕塑家陈建华创作的朱自清雕塑是游客们不会错过的“打卡点”:面容清癯的朱自清身穿长衫,裹着围巾,左手提行李箱,右手捧着橘子。朱自清的孙子朱小涛撰写的雕塑铭文,向人们讲述着《背影》蕴含的亲情。

《背影》从上世纪30年代就被选入课本,成为万千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散文名篇。“浦口火车站街区”特地打造了一面“《背影》课本墙”,陈列着从上世纪30年代到2017年不同年代收录《背影》的语文课本,吸引着不同年龄的游客在这里拍照留影。

“这面墙的背景被设计成绿皮火车车厢,就好像当年朱自清乘坐的那趟车,年代感十足。”《背影》课本墙前,来自苏州的游客郑先生说,一家人来南京旅游,他特地安排了一趟“《背影》之旅”:循着100多年前朱自清的足迹,从中山码头坐船过江来到浦口火车站街区。

打造文化IP,需有情绪共鸣

南京扬子国资集团是“浦口火车站街区”的“操盘手”,街区现场负责人袁华告诉记者,浦口火车站是国家级文保单位,也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火车站之一。

更新过程中,如何既保护文物,又带动城市发展?“最终我们确定了城市有机更新微改造的修缮理念,期望通过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完善设施功能,丰富游览体验,原汁原味地展现津浦铁路历史和长江文化发展脉络,推动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深度融合。”袁华说。

“球”被传递到设计者脚下。

“在前期工作中,我们充分考虑如何将历史、人文元素融入街区更新中。”在浦口火车站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文保区文化创意总监、南京观筑历史建筑文化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文学院文学与城市空间研究中心主任陈卫新看来,浦口火车站的历史丰富而多元,但最容易引起游客共鸣的,正是朱自清和他的经典散文《背影》。

陈卫新认为,文化IP的选取和打造不能凭空杜撰,需要的是真实事件、人物、特有的符号或经年积累的传统。“浦口火车站归根结底承载的是交通功能,人们在这里送别亲友,留下了一个个亲情故事,而《背影》正是浦口火车站情感价值的凝聚。突出经典文学IP元素,也符合南京世界文学之都的定位。”陈卫新说。

文化遗产,是未来的“刚需”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一直关注着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严格意义上是一个创新性事业,它赋予‘古老’以新的认识、新的价值,让它走进当下生活。”曾对浦口火车站做过深度调研与保护规划的贺云翱说,“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首先是保护,只有保护好了,一切创新创造才有可能发生。浦口火车站的历史遗存和它的整个环境保护得都很好,这也是它能让很多人去打卡的前提条件。”

在贺云翱看来,保护的前提下讲开发利用,更多的不是指文化遗产的物质本身,而是指它的非物质性,比如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等。“‘浦口火车站街区’把朱自清的《背影》的历史时空与车站空间有机结合在一起,让人们重新思考历史、思考亲情,思考人性中的美好一面。”贺云翱说,作为未来的“刚需”,文化遗产将会发挥更大作用。

“对于我们来说,以浦口火车站为中心的近代建筑群也是南京城市历史留给今天的背影,我们要慎重对待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历史文脉,为未来留下成功活化利用经典历史建筑的‘背影’。”陈卫新说。

记者 于锋 徐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