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记者从泰州市姜堰区政法委获悉,该区探索多元协同基层治理模式的经验和做法被中央政法委推广。近年来,姜堰区积极探索多元协同基层治理模式,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将264个行政村和20多个城区社区打造成基层治理的“试验田”,使过去“单打独斗”的治理模式成功转型为如今的 “整体协同”,让问题解决更加 “快准稳”,服务供给更显“暖精优”,切实将居民身边的 “关键小事” 转化为 “暖心实事”。
“沙漏式” 协调:矛盾化解 “不过夜”
走进俞垛镇何祝野村,一场别开生面的矛盾协调会正在进行。“酷野露营基地带来游客增多,但垃圾也影响村民生活,怎么办?” 村民代表徐凤才的发问直击问题核心。面对这一情况,村党委书记吴高华与在场的村干部、志愿者、驻点派出所干警及村民代表共同协商,迅速敲定解决方案。“每月15日是村里解决矛盾的固定日子,多方协同为难题找对策。” 吴高华介绍道,这便是俞垛镇创新推行的“沙漏式”协调机制。
沙漏,这一古老的计时工具在俞垛镇被赋予新的使命。它如同一个精密的矛盾筛选器,将各类矛盾和问题逐一“过筛”,精准找出根源,并快速拿出解决方案,确保矛盾“不过夜”。“把矛盾分筛流转,由大化小,单程限时解决,全过程公开透明。” 镇党委书记冒云解释道。
为此,俞垛镇构建起全方位的社情民意收集网络,信访接待窗口、热线电话等多渠道齐头并进,广泛收集群众诉求。同时,整合镇级调解资源,精心布局57个网格+议事服务工作室网络,每个村配备法律顾问与专业调解队伍,形成 9 个职能部门协同作战的解纠体系,涵盖流转办理、公证指引、法律援助、调处化解等各个环节。在这一机制下,矛盾纠纷处理实行逐级提交、全程跟踪与即交即办原则,通过 “收集—整理—上报—解决—跟踪”的闭环管理,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真正实现就地消化、协调与化解。今年以来,全镇在基层网格成功化解因“断头路”、土地纠纷、合同上访、婚姻家庭、邻里矛盾等引发的16起纠纷,各类问题投诉同比下降超 30%,且无一起重复投诉,如同将“矛盾沙粒”稳稳锁定在“沙漏” 的闭环之中,有效维护了基层的和谐稳定。
“大管家” 主事:邻里和睦 “一家亲”
12月13日,在罗塘街道紫石社区正华园小区,一场邻里纠纷在爱心“大管家”臧文奶奶的调解下圆满化解。楼上漏水导致楼下墙壁受损,两户邻居为此争执不下。臧文奶奶协同社区“特派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劝导双方换位思考,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并监督落实整改方案。
紫石社区的爱心“大管家”主事机制独具特色。社区从退休老干部、物业人员、志愿工作者等群体中选拔爱心人士组成“大管家”队伍,并指派社区工作人员作为“特派员”,在4个小区全面推行。他们采用案例式、探究式、互动式、专题式协调方法,构建起相互协同的治理体系。“管家管事、居民问事、全员参事”的模式,让社区治理充满温度与活力。
以紫星铭苑小区为例,电动车停放无序且缺乏充电场所一直是困扰居民的难题。社区党委与“大管家”团队充分征求居民意见后,巧妙利用一块闲置空地,积极奔走协调相关部门,成功安装充电桩,且使用率达100%,这一贴心举措赢得居民广泛赞誉,小区内邻里关系愈发融洽。自2019年该机制实施以来,紫石社区累计解决邻里纠纷130余起,化解公共冲突事件5起,开展文化演出100多场次,举办知识讲座20多场,服务居民超2万人次,居民参与率高达85%以上。社区也因此收获多项荣誉,爱心 “大管家” 治理模式获评 “泰州市优秀社区服务品牌”,社区先后荣获泰州市“优秀住宅小区”、“姜堰区最具人气睦邻点”、“泰州市祥泰小区”、“泰州市宜居示范居住区”等称号,成为社区治理的成功范例。
“议事式” 服务:小巷共治 “同心圆”
天目山街道振兴社区的“六尺小巷”里,曾上演过一场激烈的邻里纷争。丁大爷因屋后漏水想修建 80 公分的滴水檐,却遭到后邻老杨的强烈反对,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关键时刻,社区“银发调解团” 将两人约至“李姥姥议事院” 党群驿站协商调解。经过耐心沟通,双方最终各让一步,共同修建40公分的滴水檐,“堵心墙”成功变身 “睦邻墙”。
这背后是天目山街道以党建为引领的创新探索。街道将支部建在网格上,精准对接居民需求,延伸治理触角至小区每个角落,把问题解决在一线,隐患消除在萌芽。围绕 “六尺小巷” 居住的 42 户居民,社区巧妙利用巷道、党群服务站及闲置空房,搭建起“李姥姥议事院”“板凳流动议事厅”等议事阵地,建立“五有”议事机制,即有议事团队、流动板凳、台账、规则与渠道,并结合常规事项“一月一议”、急办事项“一事一议”、疑难事项“集中一议”的“三议”模式,引导居民主动说事、评事、理事,实现 “说而有议、议而有决、决而有效”。同时,每季度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好邻居” 评选活动,营造浓厚的“邻里文化”氛围,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在此基础上,街道进一步整合小区党支部、网格力量、社会组织与物业公司等资源,形成支部牵头、各方广泛参与的联动治理机制,打造“时光小巷”“暖新驿站”等16处特色阵地,以一条小巷的治理带动整个社区乃至街道的文明提升,让基层治理呈现出 “居民有笑脸、小区有温度、治理有成效”的和谐景象。
姜堰区通过“沙漏式”协调、“大管家”主事、“议事式”服务等多元协同创新机制,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有效畅通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推动治理与服务向末端延伸。今年以来,全区上报矛盾纠纷化解事件 30780 余条,事件办结率、数据合规率、巡查走访率均达 100%,群众幸福指数与满意率显著提升。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