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地铁上戴着耳机刷手机、格子间里戴着耳机打字、十字路口戴着耳机过马路,不管走到哪里、做什么,耳朵里都塞着耳机。你是这样的“耳机一族”吗?
在某网络平台上,话题#出门忘带耳机是种什么体验#下挤满了网友的“花式”评论:“出门没带耳机,感觉丢了一个器官”,“出门不带耳机就像是在裸奔”,“没钱可以,没耳机我真的做不到”……虽是网友自嘲,却也暴露出“耳机依赖”现象的流行。对此,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出警示:长时间佩戴耳机听音乐,已导致数以亿计的年轻人听力受损。除了健康,更多人忧心耳机依赖背后的心理问题,不少人认为“耳机依赖”反映出当代年轻人的严重焦虑和避世心态。
作为现代媒介衍生出的传导介质,耳机是一种颇为实用的“助听”工具,当人们需要与别人共享同一个空间时,戴上耳机也是基本的礼仪。但不知从何时起,戴上耳机除了以上作用,还被赋予了在任何地方不受人打扰的抽象意义。一些自称I人的网友表示,耳机是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生存必需品,因为戴上耳机意味着开启了“勿扰模式”,是一道无形的屏障。
的确,当下社会生活节奏太快,各种嘈杂声音不绝于耳,对于长时间暴露在嘈杂环境中的人,即便不戴耳机恐怕也会因环境音过吵而引发听力下降等问题。戴上耳机犹如开启了降噪模式,虽然长期来看会损伤听力,但至少能暂时隔绝外界噪音,给耳朵换来一时的清静。
除了阻挡声音,耳机还被视作“社恐”们的庇护所。他们不希望被搭话、害怕与人交流,戴上耳机就意味着“沉默的拒绝”。这样的做法不应被简单地认为“避世”。有人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有人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有人喜欢与生活、工作中认识的人打成一片,有人则边界感十足。不论哪种,只要不影响他人,每种社交方式都应当被尊重。
与其指摘“耳机一族”消极避世,不如反思是什么让年轻人逐渐“社恐化”,选择戴上耳机隔绝一切干扰?可能是父母们催婚、催生的唠叨,可能是好为人师者们充满爹味的“指导”,还可能是职场上KPI考核引起的各种催促。总之,比“耳机依赖”现象更应引起人们重视的,是背后的“勿扰”需求。
值得欣慰的是,公共空间中的噪音污染已经引起了许多人的重视,地铁车厢和公交车上,“电子产品声音请勿外放”的标识随处可见,还有铁路部门以“高铁遛娃舱”来为高铁车厢“降噪”。期待今后能有更多诸如此类人性化、精细化的设计,让我们的耳朵可以走出耳机的庇护,在更宽广的公共空间倾听生活。
对于承担着愈来愈多压力的年轻人而言,给耳朵找一片宁静之地无疑是对抗焦虑的一味解药。但不论你我是不是社恐,或许都可以更勇敢和直接一点,尝试去抵达耳机以外的世界,找到一种更加悦己且健康的方式,远离生活中的喧嚣,发掘自己的“passion”时刻。比如,不妨摘下耳机,去跑步、登山,或者来一场Citywalk,让运动带给我们更多的多巴胺;也可以学着用语言表达自己对“勿扰”的渴望,把拒绝说出口或许也没有那么难。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