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临近期末,大学生们正忙着完成各种论文、报告等结课作业。有媒体调查发现,一些学生“雇”来AI(人工智能)帮手,一份近万字的论文不到一周就能完成,有些网店还做起了“AI代写作业”的生意。
1分钟生成一张图片,5分钟撰写一篇结课论文,10分钟做完一个PPT……近几年,拥抱AI工具已在高校之中成为趋势,很多学生开始习惯借助AI完成作业。在带来便利的同时,AI这把“双刃剑”也引发系列问题:作业千篇一律的“AI味儿”、大学生创新力匮乏,甚至学术造假和信息泄露乱象频发等。这也让不少人担忧:缺乏边界的AI工具使用,是否会消解大学教育的意义?如何规范技术在学术论文写作中的使用,维护学术诚信?
客观来说,大学生将AI工具作为学术“小助手”,使其代劳一些前期准备和重复性工作,并没有什么不妥。比如,在临近期末、毕业等时期,学生时间本就非常宝贵。能省去不少复制、粘贴、调整格式、检索主要文献的时间,把更多精力放在打磨内容上,提升研究效率。但倘若只把AI工具当成了纯粹的“代写工具”,或是让AI代劳过多,以至于出现数据来源不权威、“车轱辘话来回说”等问题,恐怕就逾越了合理边界。
不管是读书报告,还是小组作业、课程论文,其目的都是锻炼学生的学术素养和思维能力。对大学生来说,接收作业后转手“外包”给AI工具,一时是省心了,却让自己错失了宝贵的知识探索和思维碰撞的过程,削弱了自我磨砺、提高能力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而往深了说,盲目相信和过度依赖AI,不但滋养了学术不端的温床,更冲击着高校教育的正常秩序。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技术发展,各类AI工具的应用将变得越来越普遍。掌握AI工具的使用,或将成为一项必备的基础技能。正如有专家指出,技术能够实现的东西,首先应该正视它,而不应仅仅回避它可以达到的程度。为此,不少高校已经行动起来,应对AI给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前不久,复旦大学就发布了国内首个“AI禁令”,规定细化了AI的使用边界,在有限的范围之内鼓励、允许学生使用AI工具。还有多个高校纷纷开始探索使用的合理边界,如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就明文规定,严格限制学生论文中AI生成内容的占比。面对席卷而来的AI浪潮,“一刀切”禁止并不现实,明晰边界、用好用对才是正确的“姿势”。
科学与AI共存,未来将成为高校教育的新趋势。一方面,高校固然应当强调学术纪律,对寻求论文代写的同学进行有力的惩戒,但另一方面也要尽可能完善论文考核的科学性、严谨性,尤其是不能让同学们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以至于将其变成一种敷衍。应当认识到,AI越来越深度参与到高校学生论文写作,只是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带来全方位挑战的一个侧面。在规范AI使用的同时,如何深入推进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变革,如何在技术冲击下如何培养学生掌握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能力,这些都是高校需要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无论是有高校“取消本科毕业论文”还是如今“禁止过度使用AI”,都是在保护学生们珍贵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质疑精神,避免在AI浪潮中成为内容的“搬运工”,而是成为学习的主体,将珍贵的学习机会把握在自己手中。与其说AI论文是对学术研究的一种“威胁”,不如说它再次督促我们注重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新江苏评论员 文心衣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