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立时代潮头,也最感时代变迁。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今天的文艺现场,一个正在发生的巨变是:在时代激发和技术赋能之下,人民群众身上的创造才华喷薄而出,参与文艺表达、创作、分享的热情空前高涨,大众文艺活力澎湃、新意迭出。
新年伊始,我们推出专版,共同聚焦新时代大众文艺的火热图景,洞察其发展动力,瞩望其未来趋势,推动文艺大众化浪潮激荡出更多优质成果,更好造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编 者
1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
从技术革命到创作革新
梁君健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影视创作正在迎来新一轮变革。这一技术提供了智能工具,也打破了专业壁垒,让普通人拥有了创作高品质影像的可能。有电影导演感叹,在这条新赛道上,之前积累的电影经验不再适用,每个人都是初学者。何为艺术,何为创作,什么是好作品,同样面临着重新定义。
新技术还革新了视听内容生产逻辑,大幅提升了文艺创作效能。以前需要成百上千人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要几十个人的团队就能做得更快、更好。惊艳全球的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就借助AIGC大幅提升了动作捕捉和模型生成等环节的效率。
AIGC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变化,是对人类想象方式的极大拓展。越来越多的奇思妙想可以通过影像方式便捷实现。未来,随着脑机接口等新技术突破,人们将更加自由地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穿梭。这不仅仅是文艺创作的变革,也必然会重新定义人类的生活世界。
2
素人写作——
“真”永远是文艺的刚需
项 静
当农民、矿工、家政女工拿起笔来,当保安、快递员、保险代理人敲下一行行文字,当图书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普通人的“处女作”,一种特别的时代文体正在形成,那就是素人写作。素人是相对于专业写作者而言,“素”取其普通的意思。他们以自述的方式记录下真切的生活感受,通过身边事和个人视角的汇聚,让读者看到世间万象和平凡史诗。重要门户网站相继创办非虚构写作平台,社交媒体设置议题、重点关注等,促使这种写作现象进一步“出圈”传播。
素人写作既是“陌生化”的,提供了较为独特的经验和故事,又是“亲切”的,能唤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它让我们看到,在这个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世界,人们对真实与真情的渴求仍然是刚需。他们写下的是亲历的生活,可触摸的历史,支撑生存的情感、道德理想和生活美学,也是为每个人所感同身受的爱与尊严。
3
“村字头”群众文艺——
重在参与 乐在互动
缴 蕊
火爆“出圈”的贵州省榕江县“村超”已经走入第三年,依然热度不减。以“村超”为代表的“村字头”文娱活动,不啻一场场跨越山海、“民星”汇聚的群众文艺盛会。它一头连接着广大农民旺盛的文艺创作热情,一头连接着乡村振兴带来的生机与活力。“云观众”通过弹幕评论参与其中,还可以随手拍一段“歌舞模仿挑战”与之互动,更是凸显了群众文艺愉悦自己、照亮他人的文化内涵。
从“村超”“村BA”的争先恐后,到“村晚”“村歌”的斗舞比唱,内涵丰富的“村字头”,反映出新大众文艺一个重要特征:从单向度的观看与接受,向广泛参与、跨地域、连通网上网下的交互转变。在这里,人们追求的不是顶尖的技艺,而是充满现场感、松弛感和参与感的文化体验。在每一个参与者的笑容中,我们看到群众文艺热度的密码,来自身边能够时刻体认和共享的生活舞台——“我行,我上!”
4
微视听——
形塑视听文艺新格局
赵 晖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50亿人,微短剧用户规模达5.76亿人。微视听成为新大众文艺的关键组成。它是媒介深度社会化的成果,也是互联网业态回应审美需求的必然产物。自发创作、雅俗共赏、大众传播……一系列特质共同彰显微视听文艺的人民属性。无需号召,短视频账号总数在2023年底就已达到15.5亿个,日均更新量近8000万条。它包罗万象,传统文艺、乡村民俗、城市生活层见叠出,还掀起“跟着短视频去旅行”“city walk”等潮流。它满足文化消费“短”的需求,日益形成“微短剧+”社会文化生活新格局。
汇聚海量创作主体,微视听以共创共享的生产机制,构建起高低相和、长短互融、错落有致的热带雨林式的文艺生态。与此同时,正视良莠不齐、一窝蜂、抢风口等问题,跨过“青春期”,在艺术历练中走向成熟,依然是摆在微视听文艺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5
沉浸式文娱——
“在场”体验让人“上头”
陈丽君
因为要不断打磨主打“沉浸式”的《新龙门客栈》,在排练演出之余,我也会去体验流行的沉浸式文娱活动,比如剧本杀、密室逃脱等。“沉浸式”为什么这么让人“上头”?我想,最突出的原因应该是其能提供自主性的“在场”体验。在文化产品极为丰富的今天,线下文娱必须牢牢抓住自身的独特性——相对封闭空间中文化气场的自然流动、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化学反应,这是互联网没有办法取代的。沉浸式文娱将线下特点推向极致——不满足于“看”,而是营造更立体的感官体验,甚至让观众成为推动情节、构建故事的主体。
其实,沉浸本身就是文化接受的魅力,观剧是沉浸,阅读也是沉浸。沉浸式文娱将观众作为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围绕“接受”做足文章,给予观众强有力的参与感和自主性,也因此赢得了难以被替代的吸引力。
6
大众摄影——
生活的艺术 分享的艺术
韩宵宵
随着技术更迭,数码相机、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摄影已经从“暗房”中的专业创作,变为街头巷尾触手可及的艺术形式,大众摄影时代正式开启。每个人都是镜头的主人,人人都能透过镜头探寻生活的细部,用影像定格色彩斑斓的世界。艺术的触角由此延伸至每个人的寻常生活。一个重要的人生时刻、一次曼妙的青春旅程、一场街头的不期而遇,这些被聚焦的瞬间,灌注了个体独特的审美情感,宛如一幅幅流动的社会生活画卷,既鲜活又温暖,既真诚又热烈。
社交平台让摄影不仅存在于精心布陈的展厅中和具有触摸质感的相纸上,更成为一种自我表达的语言,一种分享的艺术。分享成为创作的重要动力,让摄影艺术在大众中进一步生根发芽。“不是每张快照都是杰作,但不一定只有杰作,才会讲述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大众摄影大众拍、拍大众,成果为大众所共享,这是其最根本的价值逻辑,也是其最持久的生命力。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