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中国人忘不了阿尔巴尼亚

为什么很多中国人忘不了阿尔巴尼亚
2024年04月03日 08:20 那一座城

我们的老朋友旅行作家茶玫,今年的春节一个人在阿尔巴尼亚待了半个月。

这个国家很久没被我们提起,上一次提起,还是很多人的微信所在地,精神故乡。

她大年三十落地,元宵节离开。

慢慢悠悠的半个月旅行,让她爱上了这里。

这个曾经被称为欧洲社会主义明灯的地方,给了她这个新年最浪漫和温暖的慰藉。

从首都的地拉那到南部的萨兰达,从千窗之城培拉特到文艺之都科尔察。

很多人说阿尔巴尼亚啊,有一丝我们国三四线城市的模样。

前苏联印记的建筑,灰色朴素的街道。

甚至,觉得沉闷,荒芜,且无趣。

但走了15天的茶玫,看到了另一面。

她不走景区不打卡网红地标,而是深入到阿尔巴尼亚街巷的日常里。

谁能想到能在地拉那实现咖啡自由呢?

谁又能想到在科尔察看到世界名师的雕塑呢?

幸福、安宁、欣欣向荣。

是茶对这里的描述。

用她的原话——

从地拉那开始,这个国家就让我充满惊喜和欢喜。

阿尔巴尼亚,位于巴尔干半岛西岸。

北接塞尔维亚和黑山,东北接北马其顿,东南连希腊,与意大利遥遥相望。

整个国家很小,2.8万平方公里。

只有两个成都那么大。

却有着不丹一样的顶级人文、希腊一样热烈的玻璃海和奥斯曼帝国时期的世界文化遗产。

还可以称为欧洲最便宜的旅行地。

真的,性价比无敌。

地中海的风吹过这个巴尔干岛国,四百多公里的海岸线让这多了点风平浪静的潮湿与迷离。

尽管位于欧洲,但这个国家没有一栋大家印象里的欧式建筑。

因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牵绊,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家。

在很多50后、60后眼里,这个国家的电影和音乐,曾经伴随他们的成长。

而如今,这份宝贵的浪漫和热烈。

依然在阿尔巴尼亚。

哦对,这里免签,可以拔脚就来。

行程参考

首都地拉那➡️千窗之城培拉特➡️与希腊交界的最南端萨兰达➡️石头城吉诺卡斯特,➡️文化之都科尔察。

「像我们四线城市?不不不」

因为没有预期,也没有做功课,所以惊喜和欢喜就来得格外美好。

大年三十那一天,茶玫抵达地拉那。

被很多游客形容为我国三四线城市的国家首都地拉里,四处都是前苏联风格的楼房,和社会主义的艺术图画。

方方正正,一眼看去,确实熟悉。

但同时,也有很多正在修建的新楼,建筑业蓬勃发展着,生机盎然。

最为大家所知的,是市中心的斯坎德培广场。

这里是地拉那人最多最繁华的地方,也是很多人第一次的旅行的必经之地。

充斥着冲突又融合的多元之美。

建于1819年的埃塞姆贝清真寺、建于183O年的钟楼、国家历史博物馆、歌剧院,地拉那大学。

还有1969年落成的斯坎德培的骑马青铜雕像。

他使用黑色双头鹰作为自己的标志,所以阿尔巴尼亚也被称为「山鹰之国」。

数条林荫大道从广场向四周辐射,在地拉那,茶玫亦有着自己的行走方式。

她住在广场附近,走街串巷,走游客不会经过的角落,看有意思的建筑和楼房。

最显眼的,是地拉那街道旁的诸多巨型城市涂鸦,这让茶玫感到惊喜和感动。

据说这被称为——

「涂抹在社会主义平庸建筑的个性外衣,让地拉那充满个性和活力」。

确实是比想象中有活力。

地拉那的书店不算多,但咖啡馆随处可见、到处开花。

一两欧左右一杯的咖啡,便宜到让人怀疑人生,多划算啊,坐在这里两个小时,看来来往往好看的美人们。

看,这哪里沉闷嘛?

朴素却暗涌活力,松弛也在努力生活。

近能实现咖啡自由,远能满足「缓慢而矫情」的生活腔调。

这种腔调和内心的小追求,在地拉那的建筑形态上,就可见一斑。

茶玫会开玩笑说「甲方审美真好」。

也会偷偷拍下一些美好而缤纷的小时刻。

阿尔巴尼亚,对文艺的追寻早不是这一时半刻。

抛开那场政治纷争,若是往前追溯半个世纪,这里也曾经是我们国人心中的白月光,和远方的河山。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阿尔巴尼亚的电影和音乐横扫中国屏幕。

我刚刚问起父辈,他们都记得《宁死不屈》的主题曲,记得——

「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这句经典台词。

甚至还记得,有一首歌叫做《地拉那——北京》。

何奈,后来因为领导人霍查的决策。

阿尔巴尼亚相继许多国家闹翻,很多人对于阿尔巴尼亚的文艺认知,也停留在了那个时代。

关于此,还有一个「堡垒博物馆」可以追溯。

阿尔巴尼亚的文化,终究要和政治千丝万缕。

这是霍查修建的十几万个堡垒之一,当年他固执地认为西方觊觎着自己国家,于是全国狂修明碉暗堡。

阿尔巴尼亚300多万人,堡垒就有17万。

5层楼,300多个房间,尽管空间不小,如今游客走进已经成为美术馆的堡垒,依旧觉得幽闭而充满恐惧。

茶玫也是这样的感受,所以她草草拍照,然后迅速出来。

但阿尔巴尼亚全国,如今对此已经非常清醒。

一篇文章里,这里的一个导游说到——

「我们不回避阿尔巴尼亚曾在近半个世纪中自我孤立的事实,但成为博物馆,我们就应该直面敏感话题,展示一个时代的光明和黑暗。」

而这,也是如今阿尔巴尼亚年轻人的态度。

回到如今。

首都地拉那的人们早已回归了自己朴素又热烈的生活。

比起国家博物馆,茶玫更推荐这里的国宝作家伊斯梅尔·卡达莱的博物馆

他被描述为世界性的作家。

创作历程坎坷,获奖无数,这里复原了他创作的地方,和他的文学与政治理想。

若有兴趣,大家不妨去搜寻看看这位作家,

文章浪漫宏大,命运亦如传奇。

「比小王子少看了43场落日」

情人节的这一天。

茶玫离开首都地拉那,去了有千窗之城的培拉特

这里旅游感更强,也更独特。

作为阿尔巴尼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这个小城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奥斯曼之城。

这里曾经历经拜占庭人,罗马人、土耳其人的统治,融合了不同的宗教与文化。

我们能看到本地的民居,与拜占庭时期的清真寺、奥斯曼帝国的教堂并排而立。

白色的房子层层叠叠,从老城沿一个好看的坡度堆砌而上。

成就了不少封面感十足的旅行图景。

茶玫发了一条朋友圈,她说,这是一封来自阿尔巴尼亚的情书。

她登上这个古堡建筑群的山顶,俯瞰整个培拉特。

天空和云朵,阳光和古老的建筑。

茶玫说想起一句话,太阳里头有精神。

古城培拉特,当然也不只是这些。

Gorica区里散步,随处可见笑容可鞠的本地人,一脸懵逼的流浪猫咪,以及栏杆上绑着的白色花束。

风吹花瓣,陌生旅人的心,就会跟着动一下。

夜晚的培拉特则有另一种迷人的气质。

茶玫在osum河两岸走来走去,看着十字架与宣礼塔在眼前反复交替,她写下来——

每次走过昨天刚到时喝咖啡的那家Tosta餐厅,永远都能看到有人在门口喝酒,然后我的手机便会自动连接上他家的Wi-Fi。」

正是这些让人动容的时刻,拼凑起了这个城市,这个国度的现在和未来。

茶玫,则继续向南旅行。

更大的惊喜,正来自于南部的海滨城市萨兰特

她说,当她推开房门的一瞬间,看到了一场惊世骇俗的壮阔日落。

民宿的房东还在门口,茶玫跟他说,你等等,等等我们再聊。

而后奔赴阳台。

红色的铺天盖地的霞光倾斜而来,海边没有长枪短炮的摄影师,这一刻就是永恒。

人们发着呆,人们走进这股红色之中。

「可以列入我们的人生日落时刻了」

茶玫感叹道。

于是,她和偶遇的小伙伴,在这个南部城市的海边待了三天三夜。

萨兰达紧邻希腊,拥有着地中海的蔚蓝,以及阿尔巴尼亚迷人的性价比,所以希腊人和欧洲人也很爱过来度假。

这里每年的日照时间长达290天,海景迷人。

海和海一样,海和海又不样。

落日和落日一样,落日和落日又不一样。

之前,茶玫在地拉那的旧书摊淘到了《小王子》;

此刻,她在萨兰达见到了小王子眼里的落日。

她觉得,这就是命运了。

「一定还会再来」她跟我们说。

没想到阿尔巴尼亚是这样的,松弛和迷人。

地中海的风吹来远方,B612星球的讯息。

「没什么能阻止这里的热爱」

尽管让人痴迷,但直到现在,阿尔巴尼亚也并不富有。

基础设施和建设过于贫瘠,没有选择自驾是茶玫这次旅行最大的遗憾。

她常常需要等大巴等到地老天荒。

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距离往往只有一个小时车程,但等待的时间就需要近两个小时。

而更慌张的是,很多地方每天只有一趟班车。

比如从石头城吉诺卡斯特到科尔察。

茶玫一直没能赶上大巴,最后不得已,“巨资”包车,用一个城市作为中转,才能抵达。

即便折腾,

也没能阻挡来过这里的小伙伴对阿尔巴尼亚的喜爱,也没能阻挡这里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吉诺卡斯特,古老的石头城,就是一座奥斯曼时期风格的桃花源。

名副其实,所有房子都是石头建造。

老屋依山而建,用岩石片铺屋顶,大部分时间里,这里几乎看不到任何游客。

一天,茶玫起床,散步去吃早午餐。

已经是11点的光景,餐馆大都没有开门,茶玫成为第一批顾客。

她一边等着自己的早午餐,一边才看见大叔笑盈盈慢悠悠地把桌椅摆出街边。

哦,属于这座老城的一天,这才慢慢开始。

然后慢悠悠游荡这个公元四世纪的老城,慢悠悠爬古堡,慢悠悠去到下一个目的地——

阿尔巴尼亚的文化之都,科尔察

这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城市,作为阿尔巴尼亚的第六大城市,科尔察有自己的文化表达。

博物馆、剧场、美术馆、公园,现代的设计好看的建筑鳞次栉比。

这里的年轻人也会去寻找更大的世界,但居住在这里的居民依然有自己对文艺的追寻。

举个栗子。

茶玫在科尔察的那几天,Rinia公园里,就有一场来自全球雕塑艺术大师的展览。

这么贫瘠的国家,这么小的地方,竟然也会邀请世界各地艺术家来搞创作然后有那样一个雕塑园区,想一想,就会觉得多么不可思议。

科尔察中世纪艺术博物馆,也足够让人惊艳。

惊艳的首先是博物馆的色调。

一层是艳黄,从天花板开始就是好一通密密麻麻,二层是冷色调的蓝绿,接着便是浓艳的红。

茶玫说——

「第一次这么集中(密集)地看到如此藏量的中世纪宗教艺术。」

这样的博物馆和美术作品,在文化之都科尔察一点都不意外。

看,不要说他们没有高楼大厦,每个地方的人们都有自己幸福的方式。

有的地方,诗和远方在远方,有的人,诗和远方,在心里。

——

离开科尔察,

茶玫这次阿尔巴尼亚的旅行就画上了句点。

一个人从大年三十到十五元宵节,

用她的话说,她在这个欧洲小国,过了一个缓慢的矫情的文艺春节。

如果在阿尔巴尼亚选一个再来一次的地方,

你会选择哪里?

我问她。

茶玫毫不犹豫,

再来一次?当然是每一个。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