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张报纸今天的头版,为什么值得财经界人士精读?

这两张报纸今天的头版,为什么值得财经界人士精读?
2016年12月14日 18:53 雪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召开,各权威报纸纷纷刊发重磅稿件。

在12月14日的版面上,《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中国经济新方位》。《经济日报》的头版则刊发《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新动能——写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际》。

这两篇文章在规格、内容上,均是近期宏观经济报道题材的翘楚。其中,尤以《中国经济新方位》最受到关注,以至于在14日,包括新浪财经、同花顺等重要财经门户网站,均在首页头条位置,全文转载了这篇文章。

“雪松控股”官微以“精读党报”的方式,重点解析这两篇文章。

而我们之所以如此重视这两篇文章,是因为雪松控股的方法论正是“重构产业价值”——积极把握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一重大战略机遇期,服务国家战略,深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注中国产业转型与消费升级。

定调经济运行“L型”走势

我们首先来看《中国经济新方位》一文。

在报道的署名上,此文就显示了高规格。这篇文章第一署名者是田俊荣,公开资料显示,田俊荣目前担任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副主任。人民日报社系正部级单位,作为报社一级部门的副主任,田俊荣目前的级别应为副局级。

这篇文章首先直面外界对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担忧,用了一大段的篇幅对这些担忧进行了总结:

  • 7.7%、7.7%、7.3%、6.9%、6.7%……这是2012年至2016年前三季度的中国经济增速。这条略微下行的曲线,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速图中似乎不大“合拍”。3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只有3次连续2—3年低于8%:第一次是1979—1981年,第二次是1989—1990年,第三次是1998—1999年,这三次回落主要是受到短期因素的干扰,过后都回到了高速增长的轨道上。这第四次,究竟是短暂探底还是长期换挡?经济增速能不能“回得去”?降速会不会演变为失速?

直面问题不回避,这是此文的重要特点。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此文有一些重要的提法,值得细细梳理:

  • “展望未来,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

这是本文的一大要点。事实上,今年1月以来,《人民日报》曾经刊发过两篇专访权威人士的长篇问答。今年1月4日的《人民日报》刊发题为《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权威人士谈当前经济怎么看怎么干》的专访,在这篇文章中,权威人士表示,“在当前形势下,国民经济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反弹,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

这是权威人士第一次定调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势。

到了今年5月9日,人民日报再刊发题为《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的文章。在这这篇专访中,权威人士对于经济走势有了更新的提法——“综合判断,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

而《人民日报》在12月14日刊发的《中国经济新方位》一文,则再度确认了7个月前权威人士的提法。由此可见,“中国经济L型走势”已经成为官方定调,将深远地影响人们的预期。

  • “新常态的到来是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这是在回应外界关于中国经济未来为何将是“L型走势”的提问。这篇文章说,“决定经济增长的潜在增长率‘做不到’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资源环境‘受不了’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

此文进一步分析认为:按照经济学原理,潜在增长率主要由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等因素决定。从劳动投入看,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第一次出现绝对下降,全社会劳动投入增长将逐步放缓;从资本投入看,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另一面,是被抚养人口增加,抚养支出上升,储蓄率下降,可用于投资的资本增长将放缓;而代表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一时也难以大幅提高。

  • “新常态下,尽管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是此文向外界释放的积极信号,也将在很大程度上,稳定社会各界人士的预期。文章认为,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更重要的是,此文还援引了一家财经媒体对权威经济学家的调查称,对于今年三季度的中国经济,54%的经济学家认为已经达到L型“竖杠”末端,38%认为已经进入“横杠”,只有8%认为尚未到达“竖杠”末端。

这意味着,文章倾向于认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势头已经接近底部,未来将沿着“L型”的“横杠”区稳健发展。

  • “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从长期入手,立足于结构调整,把政策重心转向供给侧。”

这是文章为“经济L型走势”后如何发展,开出的解决方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近三年贯穿于中国经济于始终的方法论,而此文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减乘除”理论,分别是:瞄准过剩产能做减法、瞄准短板做加法、瞄准创新做乘法以及瞄准放活做除法。

纵观《中国经济新方位》全文,既再度确认了权威人士在今年5月提出的“经济L型走势”的调子,也为这一新常态在理论、现实上进行了剖析,最后提出了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转型的方法。(如欲阅读此文全文,可点击本页面左下角“阅读原文”)

改革释放新的红利

如果说《中国经济新方位》一文在宏观角度解析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话,那么《经济日报》同日头版刊登的《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新动能——写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际》一文,则聚焦于改革对经济转型升级释放哪些红利上。

此文的副标题“写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际”则更突出了这篇文章的吹风作用,因此也需要精读。

我们首先注意到此文的署名为“钟经文”,其谐音是“重经文”(重要经济题材文章),这是《经济日报》一个相当重要的集体署名,其与《人民日报》的“任仲平”(取自“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一样,推出的通常是经济日报社的重头文章。

事实上,新华社在13日晚,就通过电讯稿的方式,预告了第二天即将在《经济日报》头版刊发的这篇文章。通过新华社、新闻联播等方式预告第二天刊发在权威党报的文章,是一种惯例。而只有被高层认为最重要的稿件,才会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预告。

此文首先以上海率先试点的“营改增”和深圳“大力促进科技创新、打造尊重企业的市场环境、注重人才优先发展、坚定保护知识产权”为例,认为“实践的一步步深入,带来思想理论方针政策的重大突破。”

接着,文章盘点了2016年全球经济出现的新情况,那就是“黑天鹅”频出。

  • “回望2016年的世界经济,许多新变化前所未有,频现的‘黑天鹅’出人意料。英国‘脱欧’削弱欧盟实力,美国‘两洋’战略受挫,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逆全球化’趋势抬头,国际贸易陷入低迷,全球金融体系脆弱性增大。总的来看,经济全球化进入了阶段性调整期,世界经济处于弱增长态势,国际秩序主导权角逐更趋激烈,全球格局出现由‘多极化’步入‘多层化’的明显迹象。”

文章承认,2016年中国经济“稳”“进”之时有难处,亮点之中有隐忧。

  • “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看,外需持续疲软,国际贸易增长已连续5年低于全球经济增速。内需中的消费,由于经济增速持续下行,居民收入增速稳中放缓,今年前3季度实际增长6.3%,低于同期经济增速,难免会影响未来的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投资方面,房地产和基础设施的投资贡献率达到54.5%,势头固然抢眼,但从结构上看还是旧动能。民间投资则下跌势急,甚至一些月份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随着各地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以及地方财政压力加大,投资增长内生动力不足,尤其是有效投资不足的局面一时难以改观。”

在这一现实情况下,文章甚至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战争’。”

文章提出了解决的思路:用改革创新推进结构调整,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推动科技进步、发展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来解决我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这篇全面总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文章,使得观察人士找到了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题眼”,那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成为指导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工作的总战略。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