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IPO!总市值达2.1万亿!每股68.8元的蚂蚁到底值不值?

史上最强IPO!总市值达2.1万亿!每股68.8元的蚂蚁到底值不值?
2020年10月28日 11:29 功夫财经

作者:关不羽     来源:功夫财经

蚂蚁IPO一波三折,尾声有点魔性。

A股编号688688、发行价68.8元,围绕着6888688的68.8,大小财经类群鸡飞狗跳、有哭有笑,“值不值”的灵魂拷问让人倍感煎熬,链接了未来的“卖不卖”更是揪心。

把争议点合并同类项以后,可以归纳为三个问题:

蚂蚁是什么?蚂蚁凭什么?蚂蚁值不值?

1

蚂蚁是什么?

随着IPO的脚步声越来越近,市场对蚂蚁的关注持续升温,然而国内“互联网金融”的笼统概念里,对蚂蚁是什么性质的企业存在很多误解。有人认为蚂蚁就是个电子支付系统,也有人为蚂蚁和商业银行抢饭碗而担心不已,其实都不是。

蚂蚁是一家“techfin”,这是2017年蚂蚁金服给出的回答。“techfin”是蚂蚁的创新概念,意思是要用tech(技术),去支持fin(金融)。蚂蚁发明“techfin”之前,只有“Fintech”。

“Fintech”是金融科技的意思,各国的科技企业都瞄准了金融领域,却把传统金融势力和各国政府吓出了一身鸡皮疙瘩。因为 “Fintech”有套利倾向,存在风险,坏典型就是爆雷的P2P。

为啥“Fintech”套利就那么危险呢?据说是难以监管,风险太大。“Fintech”和传统金融的纷扰是非留给专家去争论,企业注重实际,既然是雷区,就得回避。

中国金融的强监管环境下,蚂蚁走“techfin”路线,强调的是科技服务于金融。

可是,人们总是围绕着蚂蚁的“fin”金融属性聚讼纷纷,却容易忘记她的创新科技。这是因为人们对卫星上天、阿波罗登月的大新闻更感兴趣,对身边改善生活的“小创新”并不很在意。

殊不知,贴近市场的小创新才是最有价值的。比如说人类历史上最赚钱的发明专利不是来自万众瞩目的航空航天,而是伟哥。

蚂蚁做的正是起步于一项“不起眼”的科技创新——支付宝的初衷就是为淘宝配套一个安全可靠的支付工具。小小的创新,大大的便利,但是看上去并不起眼。

▲蚂蚁金服发展战略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然而,支付宝的电子支付是一把钥匙,为蚂蚁打开了普惠金融的大门,以花呗为代表的小额信贷业务横空出世。这一次蚂蚁又另辟蹊径,经营小额信贷业务却不靠套利赚钱。

很多人都用花呗,可是很少有人注意到,真正借钱给你的不是蚂蚁,也不是阿里,而是商业银行。蚂蚁旗下各个渠道放出的贷款,98%以上都交给了银行。那么蚂蚁赚什么?和支付宝一样,还是服务费。

由此,蚂蚁的经营模式一目了然, 她的“techfin”是和商业银行共生,为商业银行提供征信服务。优势就在于没有金融风险,因为真实的出贷机构不是蚂蚁。这种模式让监管机构放心,投资者安心, 所以A股上市的是“techfin”的蚂蚁,而不是其他“Fintech”巨头。

阿里有没有“Fintech”?当然有,比如持有银行牌照的网商银行,这才是货真价实的金融机构。如果哪一天网商银行上市修成正果,才是真正意义的互联网金融革命,蚂蚁还没有这么大能量。

2

蚂蚁凭什么?

蚂蚁的小额信贷业务一直存在争议。不少金融精英人士,怀揣着金卡、白金卡、黑金卡,享受着VIP、VVIP的优质金融服务,却对花呗这样的平民金融愤愤不平——“蚂蚁在赚穷人的钱”的善意满满,底色却是“穷人也配有金融服务”的高高在上。

这种以善意包装的优越感也可以理解,传统金融自带“嫌贫爱富”的属性,再VVIP的金融人士也不会把买卖做成慈善。借出去的钱要收得回来,这是金融服务的出发点。

怕穷人还不起可以理解,却说成穷人不需要金融服务,那就是猪油糊了心窍。穷人也不是岁月静好——谁没有个三灾五难要资金救急?谁不需要腾挪周转资金满足一下小确幸的消费?小微企业就不需要贷款开展业务、维持经营?

传统金融业只服务了20%的人和企业,不是出于让弱势群体远离金融风险的善心,而是无法下沉的技术瓶颈。穷人没有大额资产和高收入、小微企业没有大单的流水,所以,传统的征信技术难以收集到弱势人群的信用信息。

传统金融看不到的信用信息,互联网看得到。淘宝、天猫上的一买一卖,支付宝上的进进出出,金额不大,却也是信用信息。互联网从不遗忘,谁能把这些信用信息挖掘出来、整理出个眉目,谁就开采出平民金融的富矿。

蚂蚁以科技的力量做到了。

蚂蚁做得有多大?在移动支付领域,艾瑞咨询发布的《2019Q4 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季度数据报告》显示,2019 年第四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约为59. 8 万亿元,同比增长13.4%。其中,支付宝占比过半,市场份额达55.1%。

在香港披露的信息,支付宝全年处理了相当于19万亿美元的资金,是PayPal的25倍。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移动支付业务已经不是蚂蚁的主营收入中占比最大的,小额信贷业务已经贡献了主营收入的40%。花呗、借呗的规模均已突破万亿。

以规模论,蚂蚁的平民金融不可小觑。这并不让人感到意外——20%的精英市场VS 80%的平民市场,谁是中国金融产业的未来?

以风险论,花呗近期的不良率仅为1%,历史最高纪录出现在2017-2018年度的1.32%。很多人不相信蚂蚁的不良率能够控制的如此低,因为他们不相信穷人的信用和科技的力量。

然而,事实不会动摇。信不信是主观的,人们曾经不信地球是圆的,不信人是从猴子进化出来的,科技和创新的力量从来都是在质疑的目光中成长起来的。

蚂蚁凭什么能赚钱?凭借的就是科技的力量。

3

蚂蚁值不值?

知道了蚂蚁是什么、凭什么,再来讨论68.8元的发行价值不值才有意义。估值计算公式不是秘密,谁都可以拿出来算一下。四则运算不是本文想要讨论的问题,值得关注的是我们的A股缺什么、蚂蚁未来的成长空间和风险。

资本市场也是市场,价格源于稀缺性的规律是一样的。大A股缺什么尽人皆知——缺优质资产,尤其是有科创含金量的优质资产。

茅台肯定是优质资产,香不香?很香。业绩优良、品牌价值高、独占稀缺性等等,可是茅台领跑反应出了A股市场的尴尬。指望茅台未来的市场成长有多大?全中国人每天二两茅台?全世界都喝上茅台?都不现实。

茅台应该继续香下去,这个品牌积累了多少年、多少代中国人的心血付出,这是历史的遗产。但是只有历史遗产是不够的,资本市场需要更多的未来空间。

蚂蚁的科技之路通向了未来。支付宝APP有10亿活跃会员,这是未来。让穷人、小微企业得到金融服务的普惠金融,这是未来。科技服务金融,这是未来。企业的成长只有和市场的成长高度相关,才有成长的空间。

回顾中国互联网产业,始于质疑,终于惊喜。在一片质疑声中,中国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商之国。谁能料到,互联网技术几乎重塑了整个传统零售业?泛娱乐业、新媒体行业莫不如此。

中国的传统产业触网则生、离网则死,是明显的事实。在和网络的“生离死别”中,多少企业迈向了风口,多少企业从此黯然?

今天,互联网和金融的联姻已经势不可挡,蚂蚁作为A股市场互联网金融一哥,势不可挡。白酒行业一哥的茅台,众人云“真香”。

难道互联网金融,还不如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白酒业?1688的茅台,你觉得不贵,68.8的蚂蚁怎么就贵了呢?单纯从价格角度比较,还真不见得算贵。

当然,认可蚂蚁的价值,不等于要热炒赚快钱。稳步慢牛,可能是蚂蚁小短腿未来的节奏。想赚快钱的火中取栗,蚂蚁的68.8可能不值。

另外,也要认识到,蚂蚁的业务模式也存在着不确定性风险:

首先,“techfin”为商业银行打工赚服务费,利润增长高度依赖规模,而不是利润率。蚂蚁到这次上市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规模,未来的规模成长速度会不会放慢,是有待观察的?稳和快之间的潜在矛盾是科创企业永远无法回避的主题。

其次,蚂蚁的业务集中于国内,她的未来表现取决于中国市场的经济表现。而她能不能实现业务的国际化,则取决于国际环境。长远看无疑是乐观的,但目前还有一定的变数。

第三,中国金融领域的未来格局还有很多不确定性。目前来看,蚂蚁在电子支付领域的半壁江山不可动摇,最大的疑问来自人行数字币的免费支付如果成真,那么支付宝的服务费收入会不会受到影响。

而互联网金融尤其是小额信贷领域,还处于山头林立、各有所长的纷争格局,蚂蚁是否能够领跑赛道,是要打上问号的。

因此,对蚂蚁的前景整体乐观,却也不能盲目,“值不值”的问题要始终摆在投资者的议事日程上。投资没有躺赚,只有持之以恒的观察、分析和判断才能取得成功。

总之,对大型科创企业,中国大众要多一点善意和期许,少一点叶公好龙的矫情。嘴上都喊科技创新如何如何重要,可是科创企业真来了,一个个都给后妈脸。

昔日阿里、腾讯、拼多多等等上市,多少专业人士都要来一句“估值过高”才显得内行。可是,叶公和唐僧,只有一步之遥。多少看不上BAT的“内行”预警了暴风、乐视之流的妖精?

该赚的钱不赚,不该赔的钱赔了,这就是韭菜园子的起源。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