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中国经济巨变:农民工老了!

被忽视的中国经济巨变:农民工老了!
2021年05月03日 20:54 功夫财经

作者:邓新华,资深财经媒体人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披露,全国2.8亿农民工的平均年龄又有所提高,2020年达到了41.4岁,比上年提高0.6岁。

而在2018年,农民工平均年龄40.2岁,2017年农民工平均年龄为39.7岁,2016年农民工平均年龄为39岁。这几年来,农民工平均年龄每年升高0.5岁。

按这个趋势,再过十几年,农民工的平均年龄将达到50岁。中国的制造业还有前途吗?

中国经济,很明显地老了。那么,农民工怎么养老?中国经济未来的动力又在哪里?

1

农村已经无法为农民工养老

农民工进城以后,不少人把握住了时代的机会,成为了企业家。我认识的老家的人中,就有好几个由农民工成为企业家的。但整体上,城市是对不起农民工的。

农民工为城市做贡献,但是城市却对他们落户、买房、子女上学等等,有很多限制,影响了他们的发展。

我的一个同学早年在深圳买了房,他说,幸好买得早,要不然,现在深圳买房有这么多限制,想买都买不了啦。

以前不少经济学家呼吁,把农村土地产权界定到农民个人,让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土地,有些农民就可以卖了土地,带着一笔资本进城发展。

但是这种呼吁往往会被广大网友痛骂,而且其中不少网友本身也是农村人。

他们认为,如果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土地,那么,城里的有钱人将大量买地,使得农民老无所依。

是的,过去对农民工的设计是:年轻时在城市里做贡献,老了回乡种地养老。似乎,中国的城市发展,从来没有考虑过农民工的养老问题。

这种设计对于农民工来说,极为不公平。对中国经济而言,这种土地模式,也浪费了巨大的财富潜力,要不然中国经济还要比现在繁荣得多。

遗憾的是,很多年轻的农民工也支持这种设计,因为他们不懂经济学,没有长远视野,不知道唯有城市才能解决养老问题。

按这种设计,随着几代农民工老去,再过一些年,上亿的农民工将回乡养老。

可是,现在的农村,真的支撑得起这么多回乡农民工的养老吗?

的确,这些年农村的生活状况比以前更好,但相对于城市的狂飙突进,农村相对要萧条很多。

有些地方,千村万落生荆杞,已无人烟。有人烟的地方,也只剩下一些白发萧萧的老人,和一些孩子。

上亿农民工回乡,靠农村那些土地,能养老吗?他们的独生子女在城市里打拼,能挣够钱给他们养老吗?

农村的医疗体系,能支撑这么多人的需求吗?

很显然不能。

所以中国经济必须让新动能发挥出来,城市也要为农民工在城市养老提供机会。

2

中国经济的巨变:县城已开始恢复热闹

许多人回老家,都有这种感受:县城比过去热闹了。尤其是服务业,堪称红火。

数据也支持这一感受。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外出农民工约占农民总量的63.25%,2019年,这一比例降低到59.93%。另一方面,东部发达地区农民工在减少,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民工在增加。例如安徽省,自2013年来,已经连续6年实现人口持续回流。

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告别他们奉献血汗的地方,回到老家的城市谋生。尽管他们为那些地方创造了繁荣,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他们无法呆在不善待他们的地方。

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发展,物流业的下沉,很多年轻人也选择在家乡的县城发展。反正只要有一台电脑,在哪里都能卖货、提供售后服务。

扫码支付、外卖点餐、网约车等,也全部都从大城市复制到了县城,县城生活方式已跟大城市相差不远。不要不把县城当城市!

这是市场的伟大力量。让官员来规划,他们能想得到县城会这样重归热闹吗?

种种正向的因素,也使年龄大的农民工,可以不再跑到千里之外的城市过漂泊不定的生活,而是可以就近就业,离家人近一点,降低生活的动荡,为老年生活储蓄钱财。

前些年,人们逃离北上广深,但过几年又不得不选择回到一线城市。

这几年,这个趋势在逆转。不少人真的不再回到一线城市了。我认识的人中,就有不少回县城、省城谋生的。

这些年各城市发生的“抢人大战”,其实就是这一大背景下的政府行为。

那些不善待农民工的城市,或许该反思了。

3

中国或许急需积极改革的县委书记和县长

县城能真正重新崛起,支撑起中国经济下一阶段的增长吗?这要看县城做得怎么样。

县城再也不能犯过去大城市的错误。

现在有一些二线城市、三线城市,房价调控也很严,这就不应该。

要知道,很多在一线城市工作的人,希望能在二、三线城市买房抗通胀,打算老了去住,但二、三线城市又用各种限制,阻止了他们买房。

诸如此类的房价调控,只为迎合本地工作、生活的人,但误伤了在外漂泊的人的刚需。

县城不能学这些二线、三线城市。县城应该解除市场的一切束缚,欢迎一切人回来买房定居、工作、生活,让人们尽情地利用互联网红利,来弥补人口老龄化的损失。

网上一直流传说,在县城买房是个坑,因为县城必将萧条。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只要县城有积极改革的县委书记、县长,县城在互联网红利时代,一样可以发展得很好。

决定一个地方繁荣或衰败的,始终是它的市场化程度,而不是它是县城还是大城市。

市场化程度高的深圳、东莞,可以从县城发展成世界性的大城市;市场化程度低的东北,过去的明星城市如哈尔滨、沈阳,变得黯然无光。

但是现在积极改革的县委书记、县长好像并不多见。地方官更关心的还是少犯错误,而不是为地方发展冒一定的仕途风险。希望这个状况能够改变。希望地方竞争这把经济发展的利器能重新发光发亮。

4

不要再跳进美国的坑里

工人老去以后,科技的快速发展,也是经济的新动能之一。

人工智能专家陈小平在一次演讲中说:人们担心人工智能的发展抢了活人的工作机会,这完全是瞎担心,因为现在中国制造业的问题并不是工人太多,而是用工荒。

媒体报道,90后的年轻人,已经很少有愿意进工厂的,尤其不愿意进中小工厂。众多的中小工厂里的工人,多数是40、50多岁的。

科技的发展,可以填补一部分人力的短缺。如果能实现社会资本积累的加速,工作将变得更轻松,这可以使得老年人的工作年龄延长。当然,不能趁老年人工作年龄延长,就延长他们交养老金的年限,那只会加剧养老难题。

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往往也能绕开很多管制,激发经济活力。

像美国,涨得好的股票多数是大型科技企业。因为,美国管制太多了,传统企业在常年管制的叠加下,很难绕路走。只有新兴科技企业,趁某些方面政府来不及管制,可以取得亮眼的成绩。

中国千万不要学美国那些错误的做法,要同时给传统企业和科技企业松绑减负。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