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大动作!华为造车的“代工厂”,改名了……

再现大动作!华为造车的“代工厂”,改名了……
2022年08月06日 22:11 功夫财经

作者:嘉林

8月1日,“赛力斯”闪亮登上A股市场发布第一份公告,而曾经的“小康股份”已然完成使命转身告别历史舞台。

公告称,公司已正式完成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公司名称从“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由“小康股份”变更为“赛力斯”,公司证券代码“601127”保持不变。

另一方面,小康与华为联袂打造的问界M7的预售正开展的如火如荼,甚至连演员胡军、拳王邹市明都成为了它的“信徒”。

根据 AITO 发布的数据,发布会后仅 2 小时,问界 M7 的订单就突破一万辆;4 小时后订单破两万;48 小时后订单破 5 万;72 小时后订单突破 6 万辆。

华为站在台前,收获了无数的鲜花与掌声,而背后造车的合作伙伴小康(赛力斯),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01

失宠的“旧爱”

在搭上华为这艘“快船”之前,小康股份也曾在新能源领域单打独斗过一些时日。

2018年,SF MOTORS在美国发布,赛力斯SF5作为一款概念车首次在发布会上亮相;同年7月,SF MOTORS进入中国,并被命名为金菓EV。一直到2019年上海车展,进行过技术路线调整的金菓EV才从纯电动车变为插电混动类型,名称也正式更改为小康赛力斯。

尽管赛力斯SF5的诞生一波三折,但小康却并未在它身上看见胜利的曙光。

2020年7月,赛力斯SF5才开始交付,而2020年全年销量仅有1051辆,这也导致小康股份当年共计亏损22.34亿元,股价从SF5发布到交付,下跌超40%。

现实的惨痛一击让小康转身投奔华为的怀抱,2021年3月,小康与华为官宣达成合作关系,4月份,全新升级的赛力斯SF5又一次面世。

作为牵手华为后的首款作品,小康对全新的赛力斯SF5寄予了厚望。

但赛力斯因为诞生早,先天发育不良,在整车试验复测等方面,并不能达到华为的要求;另一方面,华为与小康的合作也来的十分仓促,导致华为对这款车的改造也十分松散。先天的缺陷加上后天改造未能尽善尽美,赛力斯SF5销量虽然相比之前有所好转,但全年也只卖出了8500多辆。

业绩惨淡,华为再下一子,与小康再度合作,推出新品牌AITO问界以及首款车型M5。

在AITO问界M5发布当日,赛力斯的母公司小康股份跌超7%,并连续两日跌停,两个交易日内市值缩水超170亿元。

这一次,小康的梦想迎来了新希望。

02

风光的“新欢”

2021年12月2日,赛力斯在一场新品发布会发布了华为和赛力斯合作的高端汽车品牌—AITO,推出首款车型问界M5。

尽管AITO这个商标归属于赛力斯背后的小康集团,但从发布会不难看出,问界M5是华为的“心头好”。所用时长占据正常发布会一半多,致使原计划90分钟的发布会延长至150多分钟,这场独角戏上,赛力斯鲜少被提及,反而是华为在新车制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被反复强调。这似乎在向外界说明:华为才是这次合作的主导者。

事实上,华为也的确对问界M5倾注了不少心血。从问界M5的前期规划、设计到后期的营销、售卖,华为几乎一手包办,把能用到的华为零部件全部装了上去,包括鸿蒙系统。因此,问界M5也被称为首款鸿蒙汽车。

从发售开始,问界M5就显现出了不同于“前任”赛力斯SF5的绝佳天赋,成为了新能源车市场的一匹黑马。数据显示,AITO问界M5发布后近半个月,全国订单已达7000台,直逼赛力斯SF5接近一年的累计销量。2022年上半年,问界M5累计销量更是达到2.02万辆,虽然相比特斯拉比亚迪甚至蔚小理还有一定差距,但三个月交付过万,此时的问界,已然成为造车新势力中单款车交付过万最快的。同样选择增程式的理想one,走到这一步一共用时20个月。

而业内一直以来都有“华为三代出精品”的说法,问界M7似乎昭示着,即便是在造车这件事上,华为也不例外。

7月4日,问界M7在华为新品发布会上亮余承东推销这款车的热情,远远超过推销手机。在余承东的眼里,问界M7可以超越世界上所有的汽车,拥有百万级豪车的体验,甚至在发布会现场还吊打蔚小理、脚踢特斯拉,不可一世。

得益于声势浩大的预热,问界M7预售3天就收获订单6万辆,且不说远高于问界M5的上半年销量,就是放眼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这个成绩也是相当亮眼。

所以,赛力斯如愿以偿了吗?

03

背靠大树好乘凉?

事实上,从问界M5开始,小康(赛力斯)就借势华为摆脱了泥潭。

2020年,小康股份营业收入143.03亿元。与华为合作后,即2021年末,公司营收167.18亿元,同比增长16.89%。2022年7月15日的公告显示,小康股份2022年上半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20亿元-126亿元,同比增长至少60%。

这一业绩变化说是完全归功于华为丝毫不为过,毕竟在华为之前,小康赛力斯名不见经传。

而今的小康,只要营收不断增加、新车销量持续攀升、牵手华为继续合作,便能一直把故事讲下去。

在合作之前,小康并不是华为下注的唯一目标,但老牌车企都不愿意找这样一位强势的资本,让自己在合作中丧失话语权失去灵魂,但小康不一样。经历了试水的失败,小康急需借势华为的名气完成产品的迭代。

很多人认为,从此刻开始,就注定了这种合作模式的不平等。如今小康更是逐步沦为华为的代工厂,失去主导权。

但小康不这么想。在5月24日的投资者交流会上,小康股份极力否认“代工厂”一说,并对合作双方的权益进行了明确解释:整车的知识产权属于小康股份,销售收入也归属于小康股份。“华为在主流商圈核心地段的门店,通过合作,我们的产品进入他们的渠道销售,就会大大减少我们前期的销售费用的投入,每卖出一辆车,他们提取相应的销售服务费用。”

按照这种说法,小康的确是做出了一个“好选择”。对于小康而言,选择华为不论是短期的财务回报还是长期的战略意义,都要比自己单打独斗更容易。

但背靠大树,乘凉也没有想象中的容易。在小康之外,华为同样与极狐、江淮、奇瑞达成合作造车的意向。中汽协统计数据表示,在中国品牌汽车销量前十五名企业集团中,有三分之一与华为展开深度合作。也就是说,华为完全有能力选择更多的合作伙伴,甚至,放弃小康。

想必小康也很清楚自身的处境,如何划清界限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利益,或者更进一步借助华为壮大自己的力量,都是小康当下要思考的问题。

高枕亦有忧,游走在这段危险关系之中,与虎谋皮谈何容易?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