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新能源车火灾,让整个韩国都不淡定了…

一场新能源车火灾,让整个韩国都不淡定了…
2024年08月18日 17:31 功夫财经

一起不大不小的事故,韩国就对自家的新能源车产业下“狠手”了。

月初,韩国发生了一件新能源车引发的火灾事故。出事地点是仁川市某公寓地下停车场,引发火灾的是一辆梅赛德斯-奔驰EQE350。事故导致22名居民因吸入浓烟被送往医院,40多辆车被烧毁,100多辆被熏黑。财产损失有点大,但没有人命损失。最严重的后果是小区内的水电供应也中断了5天,不知道那些居民是不是“情绪稳定”。

事发后,大小媒体争相报道,民意汹汹,纷纷质疑新能源车的安全性。

万众瞩目之下,事故的细节被显微镜级地审视,事故原因很快大白于天下。肇事车辆事发前已经停在车库三天,既没有充电,也未开机。所有证据都指向了电池自燃。

初步确认事故原因后,韩国政府高层迅速介入。8月13日,韩国总理秘书处下属的政府政策协调室(OPC)召开会议,讨论应对电动汽车火灾担忧日益增长的对策。各大汽车厂商的高管受邀参加了会议。会后,韩国政府表示将敦促在该国运营的汽车制造商公布其电动汽车中使用的电池信息。

政府的高调介入,对韩国的新能源车产业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不少小区采取了限制新能源车入库的措施,有的是限制电池蓄电90%以上的新能源车入库,也有索性禁止的。

为了平复公众的怨气,梅赛德斯-奔驰宣布,8月14日起,其将在韩国75个服务中心为电动汽车车主提供免费检测服务。并且计划捐赠约45亿韩元(约合2370万元人民币),帮助受此次电动汽车起火事故影响的居民。

其他新能源车企不得不推出大幅降价促销活动,纷纷推出20-30%的大折扣促销。

这场舆论风波让韩国新能源车产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雪上加霜。

韩国新能源车产业链这几年的日子过得磕磕绊绊。先是全球供应链混乱的冲击,还没缓过劲来,又是国内外市场趋冷。2023年,韩国电动汽车购买率为9.3%,是三年来首次下降,被中国越甩越远。

好不容易熬到今年上半年才有了复苏迹象,又遇到这场“无妄之灾”,复苏预期成了泡影。

新能源车产业是韩国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和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诸侯林立、杂牌众多不同,韩国的新能源车是大厂商的天下。上游的动力电池产业,还有全球装车量排名第三的LG动力电池。

在不少国人印象中,韩国是一个“财阀国家”,行政、司法、媒体等上层建筑都被各大财阀幕后操控,为财阀利益服务。可是,韩国政府此番“小题大做”,积极回应民间的批评质疑,显然没给财阀面子。

也即是说,韩国财阀再强大、支柱产业再重要,也不能凌驾于民意之上。

新能源车的安全性是不能用人命测试出来的。这应该对大力发展新能源车产业的中国,有所启示。

我国的新能源车保有量在全球“遥遥领先”。新能源车引发的火灾事故也比较常见。仅七八月间见诸公开正式报道的火灾就有三起:

7月16日,广州市海珠区一辆新能源汽车当街着火。

8月4日,莆田市一辆新能源汽车充电过程中发生自燃。

8月7日,还是在莆田,一辆新能源网约车汽车发生了燃烧。

虽说这几起事故的确有新闻报道,但在公众的视野中只是惊鸿一瞥。过不了几天,就烟消云散了。事故的调查过程、调查结果,即使有那么点公开信息,也会湮灭在海量的娱乐“新闻”中。这种“淡化处理”似乎已经成了新能源车安全事故处理的“标准流程”。

中国的新能源车产业就在这种异常平静的氛围下迅速崛起,争议和质疑都被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新闻媒体对新能源车产业,不是拿着显微镜找问题,而是拿着扩音器大唱赞歌。媒体保驾护航,几乎可以视为产业政策支持的天然组成。

当然,媒体的“温柔”并不意味着新能源车的安全问题不存在,也不意味着有关部门不重视。就在今年6月,工信部发布了新版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升级了2021年的安全标准。主要修改针对的正是电池在热失控后如何做到“不起火、不爆炸”。据专家介绍,新规中“只要起火就不合格”的标准在全球的新能源汽车管理中是最严格的。但愿明年夏季,中国再也见不到电动汽车火光熊熊的场景,而不只是“眼不见心静”。

全球最严的安全标准当然很好,但严格的安全标准是如何落实执行的,各部门承担怎样的职责,车企承担怎样的责任,公众难窥究竟。这当然不会影响新能源车的国内市场,但是,海外市场的观感是不同的。

这次发生在韩国的火灾事故,韩国舆论就把矛头指向了中国的动力电池。

中国产的动力电池有巨大的价格优势,比韩国产品要便宜30%,因此在韩国市场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这是市场公开的秘密,“国产电池卷死韩国同行”是很多国内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但是,中国电池的“大举入侵”也引发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最大疑虑是安全性。

8月1日的火灾发生后,韩国舆论很快就有“肇事车的电池来自中国”的声音。8月5日,当地媒体曾援引韩国国土交通部发言人的话称,根据梅赛德斯-奔驰韩国公司提交的报告,起火电动汽车所搭载的电池来自孚能科技。这一消息更加剧了韩国公众对中国电池的不信任感。

仅凭一起事故就质疑中国电池的质量,无疑是不公平的。这种偏见的形成,固然有韩国经济民族主义的推波助澜,但是韩国车企不公开动力电池详细信息的做法的确是“怀疑链”的起点。

韩国车企隐瞒动力电池产地的动机,是为了“赚差价”。动力电池占了电动汽车成本的“大头”,使用廉价的中国电池提供了更大的利润空间。但是,面对“神秘”的廉价电池,韩国公众作何感想?差价被车企赚走了,不安留给公众。最终仁川的一把火,彻底引爆了公众的情绪。我们很难责怪韩国公众对中国电池安全性能的过激反应。

韩国政府要求车企公布电池信息,虽然对本国新能源车产业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是及时平复公众情绪、消除公众怀疑对产业的长期发展是有利的。

这对大举进军韩国市场的中国动力电池是挑战,也是机遇。车企公开电池信息后,公众可以更直观、准确地比较两国动力电池的性价比。爱钻牛角尖的韩国媒体会加速这一比较的进程,帮助公众做出正确的选择。打铁还需自身硬,只要中国动力电池的质量是过硬的,一定会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令人略感遗憾的是,这一正名过程,本来完全可以在国内市场完成——国内媒体若是能够把唱赞歌的精力投入到舆论监督上,中国动力电池走出国门时的底气会增加不少。

总而言之,韩国这次新能源车火灾事故提醒我们,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舆论环境不仅要“爱”,更要“严”。新兴产业不可避免地会付出试错成本,这是正常现象。降低试错成本要靠实打实的技术进步,更要促进信息公开的舆论监督,而不是纵容企业涂脂抹粉掩饰问题。隐瞒、欺骗的做法或许会有一时之效,却会给产业发展留下严重的隐患。真到了事情闹大了,瞒不住、骗不了,产业发展的路就到头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